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缪篆" 考论     
确定“缪篆”一词产生的时代,是正确揭示“缪篆”性质的起点。“缪篆”和“摹印”功用一样,但风格有异,“摹印”与“缪篆”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缪篆”指的不是有谬误的篆文,也不是笔画屈曲缠绕的字体,而是指汉武帝太初至王莽居摄时期臻于成熟的汉印文字,其特点是笔画饱满、结体方正、风格整肃。  相似文献   

2.
历代文献中的养生术语有摄生、养生、卫生、养性、调摄、摄养、摄卫、保生、保养、调养、颐养等,语义略有不同。其中“养生”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养生”的常用义为摄养身心使长寿,与养生的内涵外延相吻合,适合作为规范术语。当代辞书和教材都认定“养生”为规范术语,但定义不够准确。根据养生术语的具体使用情况,“养生”当定义为:根据生命运动规律,调养身心,以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保健方法及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周书”屡见称引,此名不能视为对某部著作的专称,不能将其等同于《尚书·周书》或《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七十一篇《周书》。从《左传》《国语》等所载春秋贵族引用,到战国诸子书引用,都可以说是指称一类文献,一般来说指的是周王朝官方训诰誓命等。但在墨子等引用者那里,周诗也被包括进来,因为诗、书皆脱离了贵族官学原有的礼乐情境,官学中学习方式、实践场合的差异不复存在,仅被作为记录前人事、言的文本学习、使用,而文本形式又不足以将两者严格地区分开来。战国晚期,见于《逸周书》中一些篇章的语句较多地被在“周书”名义下称引,应可说明这些文献在受到关注。从公元前四世纪中段到前三世纪中段的这一期间,相当部分在此之前尚未流传于世的一些王室档案文书,因为周的分裂、动乱和最终破灭,流出并得到邻近地区士人的首先关注,在秦国以及后来的秦朝被整理编次,很可能就是《汉志》著录七十一篇《周书》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进行了全面的增删、改订,成就显著,但其错误也在所难免。笔者对《说文解字注》中所增24个小篆作了初步考订,尤其对是否该增此篆提出了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6.
吴其濬不仅是清代一位高级官员,还是一位出色的植物学学家,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植物名实图考》等植物学著作。其中《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第一部以植物命名的植物学专著,我国历代本草书以医药研究为中心,救荒书以食用为中心,而该书则从植物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描述植物的产地、形态、生态习性。吴其濬通过实地调查进行考证,对所见植物均一一绘图著录,使植物名实相符。《植物名实图考》还保存了古籍内容,并注意对文献的考订、辨伪,不轻信盲从。  相似文献   

7.
草篆述略     
一、关于草篆的几种说法汉代以前没有草篆的说法。王墉先生说:“广义上说,在通行篆书的时代作为相对于篆书的草体书法———草篆,就在手写过程中出现了。这一事实可以从战国简牍帛书中得到证明。”刘熙载《艺概》说:“汉《祀三公山碑》“屡”字,下半带行草之势。”这个字,我们姑且称之为草篆的雏形,或者准草篆。东汉蔡邕有诗云:“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但这里的草篆只是可能掺入飞白的运笔。蔡邕是飞白书的始作俑者,他笔下的篆书,极有可能带有飞白书的特征;明赵均(赵宦光子)在《金石林绪论》里是这样给草篆下定义的:“一曰飞白,篆貌隶骨,杂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东汉以前的简牍帛书墨迹或中管窥出篆书中飞白的影子。清代黄子高《再续三十五举》云:“古无草篆之名,有之,自赵寒山始。”清人认为草篆就是解散正统的篆书结体,让它自由粗率,具有草书的意趣。从美学意义上讲,笔墨变化丰富,线条的节奏感,力量感,韵律感,形态美感增强,接受者更容易接近审美底层,挖掘意蕴。草篆在汉代人的潜意识里是带有草书的飞动,笔力峻激,姿态婉丽遒逸,丰神疏逸萧朗;明清时期的书家,在行草书攻讦中取道仄径,可谓志存高远,以草...  相似文献   

8.
缪印堂专栏     
~~缪印堂专栏@缪印堂~~  相似文献   

9.
名实关系论     
“名”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命名的符号活动,“实”是指客观实在本身。“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大体可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名”与“实”存在着对应关系,二是“名”与“实”偏离,三是“名”具有生产“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名实古今谈     
名是什么,是人的“爵”位也。 如果一个人徒有虚名,名不副实, 起用这样的人才弊病可就大了。 战国时,赵国有个叫赵括的人,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这个赵括从小喜欢谈兵论战。赵奢临死的时候,再三告诫自己的妻子:“赵括要是出任大将,赵国士兵可就危险了。”当时,正值秦国侵略赵国,赵王听信敌国离间之计,废廉颇不用,起用赵括为将,赵括的母亲极力劝阻却没有用,结果,长平一战,秦将一次坑杀了降卒四十多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属于徒有虚名的“天桥把式”,但赵王却不能识之,以为堪当大用,结果断送了四十多万人的性命。这血的教训却一代代地发生。三国时的马谡,也是赵括式的人物,诸葛亮却不能识之,到头  相似文献   

11.
上古时代中、西方文献相印证,可知作为亚欧大陆之间洲际文明大动脉的"丝绸之路"早在张骞西行之前就已存在;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国与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的通道,也是西方各国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人们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时不应过于片面和狭隘。新时期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成立丝路基金等重大举措,必将迎来丝绸之路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丛书综录》是古籍整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工具书。该书搜罗甚富,考订精确,但也有个别失误,这里仅所见列举一二,供修订时参考。 《中国丛书综录》第三册《子目著者索引》,在第671页[宋]赵惠下记有:《诗辨说》、《四书笺义、纪遗》、《四书笺义纂要、续遗》、《太华太白纪游略》、《太白纪游略》、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名实观主要是对孔子正名主义的继承,同时也受到名辩学派的影响。荀子认为,“名”的实质是“期累实”;其作用是“明贵贱”、“辩同异”;重视“名”的分类,并对“乱名擅作”进行了批判,形成了“依实定名”的唯物主义名实观。  相似文献   

14.
清朝年间,缪燧作为舟山定海一名知县,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减免赋税,修水利,除海盗,把设治之初、兵燹之后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海岛建设成了渔盐农商渐渐复苏、社会环境日趋稳定的地方.缪燧知县曾获得康熙皇帝的三次嘉奖,作为一名知县,能够赢得皇帝如此重视,可见其功绩卓越,名垂史册.  相似文献   

15.
重视名实关系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札记·祭法》载:“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周礼·天官·兽人》中也有“掌罟田兽,辨其名物”的说法。“正名百物”也好,“辨其名物”也好,目的都是为了确定名与实的关系。名,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相当于语词,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又相当于概念,它既是构成自然语言的基石,又是人们进行思维的要素,因而,中国古代逻辑以研究名为起点也就十分自然了。  相似文献   

16.
在穿越秦岭、联系关中和汉中、巴蜀的几条古代驿道中,褒斜道是相当重要的一条。由于这条循渭水支流斜水(今石头河)和汉水支流褒水(今褒河)河谷而行的道路,里程较短,中途又几乎不需要翻越高峻的分水岭,所以它被开辟的时间比较早,被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据说在西周时代人们就发现并利用这条道路了。到汉代,它的重要性已显然凌驾于其  相似文献   

17.
五代十国时期,唐室覆亡,原为唐节度使的钱缪在东南建立了割据政权吴越国,被北方的后梁王朝封为吴越王。钱缨虽一小国之君,在政治和经济上并无多大建树,但他称王后还乡宴请父老的事却很值得一书。 史载吴越天宝三年(公元910年)秋天,钱缨回故乡临安附近的临水里拜望故人父老。一路上旌旗猎猎,斧钺耀目,盛大的仪仗车马连绵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提出名实观是为了突破过时的纲常名教对体现资本主义文化的名词、概念的禁锢。他的名实观体现在:名词仅仅是人们对对象的随意命名、名词没有对应的实体。这种名实观没有搞清语词之名和概念之名的区别,基本上是错误的。为摆脱旧名对发展变化了的现实的钳制,他提出了“破对待”的相对主义正名方法,并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事物大小的相对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谭嗣同相对主义“破对待”的正名方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正名方法是“变名符实”。谭嗣同名实观的现实启示:一是变名符实,促使过时的旧观念改变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现实;二是充实符名,将现实中扩充了的内涵对应的对象加入概念的外延中,使之名副其实;三是循名责实,通过实践创造出与新概念内涵相符合的物化对象。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哲学的名实之辩中,庄子的地位是特殊而重要的。他虽然和老子一样都反对名实统一,然而无论在问题的出发点还是论述的方法上都有别于老子。他以怀疑的态度,考察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现主体要受到来自自身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的限制,这是名实不能统一的真正困难所在。尽管庄子的结论并不可取,可他讨论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对人类认识的发展却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20.
孔子率先提出了“正名”主张,却未能从名学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真正首先从名学理论上对早已形成影响的“正名”主张进行了较为深入、较为系统之论证的人,是名家的杰出人物公孙龙,他因此而创造性地建构起了在当时的中国最为新颖、最为深刻的名实关系理论。公孙龙的名实关系理论,在《名实论》中创造性地建构起来,又在《指物论》里得到了本体性的提升。其眼光之敏锐、立论之深刻、境界之高远,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独到的,而且在许多方面还可以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理论相互解释、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