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族传统游艺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趣味性、简易性、节庆性等特点,在丰富民众生活、推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培植地方产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但目前只有少数项目得到推广,并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地方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被纳入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或表演项目。绝大多数满族游艺项目只限于满族聚居地方,尤其是远离城市乡村地区满族民众的自娱自乐和孩童游戏项目,且正处于逐渐消亡的境地。为了弘扬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我们重点对满族游艺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及社会价值,结合实地调研,对满族游艺文化现实保存状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开发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在近年来的一些报刊文章中,有时还出现“满清”这个词。从文章撰写者所称谓的对象来看,基本上是指清朝或清代,而无意于涉及满族。我们知道,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诸朝代中最末一个,是以满族贵族为其最高统治者的。但是,在当时,满民族内部也是划分着阶级的。正如其他民族中的少数统治者不能代表整个民族及其人民一样,少数满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如何正确看待满族的问题,在认识上并不统一。这是因为满族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她在形成前后一直延续到今天都同汉族发生着密切地交往,入关之后又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状态,政治、经济、文化既有坚持民族特性的一方面,又有吸取汉族文化的一方面。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同汉族的关系都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就构成了研究满族问题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在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以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自我、他者与国家:福建琴江满族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琴江满族是清雍正七年清廷所建福建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的后裔。据其家谱和墓碑的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早年加入八旗的汉军旗人。1979年,琴江人集体要求将民族成份由汉族改为满族,同年建立了琴江满族村。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考察并分析了汉军旗人的认同意识以及隐藏在认同意识背后的历史传说和文化渊源,并通过分析认同过程中自我、他者、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现代国家背景下少数民族认同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辽宁是多民族的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俱全,少数民族人口共计664.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5.2%,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在全国排第五位。辽宁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满族和锡伯族发祥于此。满族人口近534万人,占全国满族人口的50.4%。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处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由于历史和地理缘故,少数民族群众中有许多海外关系。据了解,仅港澳地区就有回族5千多人,满族1千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广州迁移去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广州市少数民族与海外亲友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回来旅游,探亲、投资办企业的人数日趋增多。根据这一有利形势,广州市民委不失时机地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了海外联谊活动,积极促进广州市少数民族与海外少数民族的联系。满族联谊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联络港澳满族同胞。1986年6月,他们首次邀请香港满族同胞回穗观光,通过组  相似文献   

7.
民族教育应尽快立法米仁顺民族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我国,民族教育是专指少数民族的教育。建国几十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初具规模的特殊教育体系。但民族教育立法却相对落后。我国有关民族教育事务的法律法规条文...  相似文献   

8.
一 以满族封建上层为主体建立的清王朝,是中国悠久历史上许多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最后出现的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新兴王朝。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关系到王朝命运的根本问题。满蒙汉“联盟”关系,是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在处理民族系关中为笼络蒙古族封建王公和汉族地主阶级而奉行不替的宗旨。早在“后金”统  相似文献   

9.
广角镜     
是民族关系,更是政治隶属关系最近一期的《中国西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说,流亡国外的少数西藏分裂主义者鼓吹“西藏独立”的一种论点是:在中国历史上元、清两朝,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民族关系,即藏族与蒙古族,藏族与满族的关系,而不是西藏地方隶属中央政权的政治关系。文章以大量事实说明元、清两朝代表中央政权,绝不是仅仅代表蒙古族和满族的王朝。如果说蒙古族在建立元朝、满族在建立清朝之前,与藏族的关系是民族  相似文献   

10.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的整合,对女真向满族的转化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巩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相当巨大.使原本处于无序状态的女真文化改变了原来的面目,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区别于女真文化的满族文化,从而使满族成为具有统一文化的民族,八旗制度不仅促使这个民族完成了女真向满族的过渡,也使这个民族完成了由自在向自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先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早地受到法律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使其得到比以往更有效的保护;勇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救济先河,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成为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12.
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满族人口增至982万,仅次于壮族,列居少数民族第二. 有人说这里有水份.我说不.早在清兵入关前皇太极时,满族人口就有80万了.康熙、雍正、乾隆时,到了二百六七十万.道光初期为三四百万.从道光到今天170多年,按人口自然增长规律,也该超过一千万了. 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谈到满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她确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发展了人口,繁荣了经济和文化,加强了各民族团结.因而党和国家历来关心体贴满族人民.从1985年以来,满族居住比较集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满族及其先人就将长白山作为民族发源之地,他们不仅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之上,对长白山充满了故乡之情,而且他们从这里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全中国.这种崛起于长白山地区的经历,使满族诗人对民族的发展和兴盛充满了自豪之感,清代大量的满族诗歌都对满族崛起的经历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这些诗歌不仅是对满族崛起过程的赞颂,同时也是对满族精神面貌的形象再现.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这是辽宁省成立的第一个民族研究机构。省民族研究所成立后,开始对辽宁少数民族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确定了研究工作以辽宁少数民族为中心,以满族研究为重点。这项工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学、语言和民族理论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的。在民族史方面,重点对满族形成发展的原因及条件、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关系;满族文化的特征、八旗制度的作用及得失、民族习俗的坚持与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作为研究现实民族问题的依据。在文学方面,重点对满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歌舞所取得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人口变迁和结构差异为视角,对我国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这六个人口较多少数民族进行描述和分析,主要关注人口数量和结构特征以及30年来人口变迁的特点。研究发现,六民族中,除满族出现人口负增长外,其他五个民族都处于人口缓慢增长阶段。无论是人口的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结构,这六个民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人口的地域分布方面,维吾尔族和藏族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以聚居为主,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并倾向于在省内迁移,而其他民族则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人口较为分散。以上六个民族在人口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对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关注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的和谐稳定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制度、机制、政策、立法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制度、机制、政策、立法背后价值理念的系统考察。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理论、制度和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归纳出五种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价值理念:出于多数民族的利害或出于保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安全与统一利益的价值理念、权利正义的价值理念、保存多元文化的价值理念、尊重人权的的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各民族政治族格一律平等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者在某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侧重,单独或共同作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不同的政治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民居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与文化表现形式,而传统民居则承载了一个民族民居形式的发展历程。其中,满族传统民居不仅发展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而且对今天的民居形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满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历程介绍了几种主要形式的满族传统民居,并对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传统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18.
满族民歌:民族文化的别样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民间文学极具特色,它直接反映了满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理想。在清代,满族民歌小调盛极一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在东北地区和京畿一带广为流传外,还随着八旗驻防流传到全国各地。有的与当地民歌相融合,有的仍保持原来的曲名和民族特色。歌词初为满语,后渐用汉语,有些民歌保留了满语衬词,还有的歌词为满汉合壁——满族民歌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歌中占有一定地位,反映了满族人民剽悍骁勇、精于骑射的民族传统和惩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理、气候风貌,充满浓郁的…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计生委在《关于执行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意见的报告》称,该省从1982年到1988年,汉族改为少数民族成份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改为满族的就有35万  相似文献   

20.
清代基本解决了中国历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矛盾,这是史学界均认同的事实。然而,满族依靠什么特殊的条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从满族形成发展史,以及满族文化与满族精神特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析,提出了满族农耕、游牧、射猎文化的多元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民族思想,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原因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