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锋 《中国民族》2007,(10):65-69
美国在波斯湾新一轮的军事集结,似乎表明美国在中东的注意力已从伊拉克转移到了伊朗。面对强硬的美国,面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747号决议,伊朗不仅断然拒绝,而且硬触敏感雷区,宣布掌握铀浓缩技术,以石油大动脉霍尔木兹海峡为重点在波斯湾海域和边境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接连宣告掌握了新式尖端武器。伊朗缘何如此强硬?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有哲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没有波斯民族的性格,也就没有伊朗独特的历史轨迹。而要了解波斯的民族性格,或许我们只能从波斯的伊朗——伊朗的波斯,这交相辉映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寻找答案。在伊朗因核问题而日益敏感的今天,让我们深入伊朗,透视被波斯文明与伊斯兰文化所共同包容的当代伊朗社会。  相似文献   

2.
雅利安主义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在伊朗的散布是世界民族国家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脱胎于欧洲东方语言学的雅利安种族主义思想自19世纪后期传入伊朗后,经历本土化和纳粹德国的影响,而成为伊朗界定自我、区别他者的重要认同工具。作为自我东方化的错位认同,伊朗雅利安主义以所谓共同的雅利安身份而将西方视为“我们”,以非雅利安的阿拉伯人等族群为“他者”,渲染雅利安种族优越与伊朗文明的辉煌。它迎合了伊朗巴列维王朝民族国家构建与西方化改革的需要,成为伊朗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得以广泛散布传播。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雅利安主义经过一段时期的边缘化后再次公开出现,在官方伊斯兰主义主导下继续参与伊朗民族认同的构建,但雅利安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二者内在的排他性使得伊朗并未走出民族认同困境。雅利安主义对伊朗的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和对外交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礼萨·汗时期(1921—1941年)是伊朗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阶段。礼萨·汗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了一种超越传统部落和宗教权力架构之上的军事、行政和财政主导权,政府成为社会公共权力的中心,扭转了长期以来传统王朝国家的地方主义割据局面,彻底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礼萨·汗"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现代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国家与社会(部落、什叶派伊斯兰)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复杂的政教关系和强制性的民族整合政策使伊朗国家构建和民族构建进程陷入困境,极大削弱了巴列维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修改了巴列维王朝时期关于女性教育的政策,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恢复伊斯兰传统,全面伊斯兰化的政策和措施。女性教育也是为恢复伊斯兰传统,巩固新生的政权服务的。伊朗的中小学和高等教育分别影响着女性的就业观和就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伊朗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也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地区强国; 当代伊朗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中央集权制的伊斯兰国家.伊朗地处西亚、中亚和南亚的交叉点,自古是东、西方之间海、陆交通的桥梁,也是各民族的迁徙通道和征服对象,历史上外族多次入主伊朗,影响了伊朗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波斯民族一直是伊朗的主体民族、影响周边的民族和入侵民族.伊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居中央、少数民族居边疆和大分散小聚居为主、混杂居住为辅的民族、地域关系.同时,历史上伊朗国家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在近、现代形成了包含多样性的统一的国族文化和顽强的国家认同,当代的伊朗民族关系格局为"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6.
王峰 《世界民族》2003,(4):77-78
伊朗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文化传统的伊斯兰国家 ,1 995年总人口为 6 730万 ,其中波斯人占 6 6 % ,阿塞拜疆人占 2 5% ,库尔德人占 5% ,其余为土库曼人和阿拉伯人等。 9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犹太教徒占 0 .3% ,琐罗亚斯德教徒占 0 .1 % ,基督教徒占 0 .6 % ,信奉其他宗教者占 0 .1 %。在日常生活中 ,广大伊朗民众今天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独特的传统礼仪和婚姻习俗。记得我在伊朗留学的第二年 ,应朋友拉苏勒的盛情邀请 ,我前去参加他弟弟的婚礼。临行前他驾车到我的住处介绍说 ,伊斯兰国家的结婚仪式与西方世界流行的婚礼有所不同 ,在伊朗 ,…  相似文献   

7.
《波斯历史文化与伊朗穆斯林风情礼仪》又名(《走进伊朗》)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研究伊朗历史文化与现实风情的专著。作者运用独特的视角透视伊朗社会的古代文明与当代社会现状,并从多层面、多角度揭开了伊朗神秘的面纱,为史学界和社会学界同仁研究伊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中伊两国发展各种外交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伊朗"与"波斯"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就词源、语言、历史、文化等而言,两者有不同的内涵与严格的区别;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某些场合下,两者的内涵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代替。一般而言,"伊朗"的范畴大于"波斯"。  相似文献   

9.
中国回族和伊朗穆斯林双方伊斯兰文化的主要共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明和波斯文明的接触和交流的历史包括了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关系等广阔的领域。中华帝国和波斯帝国的邻邦关系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几乎2000年。公元前2世纪以前的数百年间,波斯的阿黑门王朝和中国的周朝这两个大国都处于鼎盛时期并有可能接壤。目前,对于它们...  相似文献   

10.
母仕洪  蒋真 《世界民族》2022,(3):116-126
在伊朗萨法维王朝时期,阿拔斯大帝及其后继之君基于发展国家经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和发展同基督教世界外交关系的需要,对迁居伊斯法罕的亚美尼亚人实行优待政策。在萨法维君主的扶持下,亚美尼亚人在萨法维王朝国内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国际商业环境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通过依仗亚美尼亚人,萨法维君主的专制权力得到强化,萨法维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随着萨法维王朝末世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宗教氛围发生变化,萨法维统治者对亚美尼亚人的优待政策也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1.
杨进 《回族研究》2003,(3):84-88
李珣是我国五代时的药物学家、文学家.他是唐代入华的波斯(今伊朗)人的后裔,当时人叫他"土生波斯",朋友们戏称他"李波斯"①.  相似文献   

12.
伊朗的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属于多民族居住的边疆省份,真主军在此地的一系列恐怖活动凸现出其民族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信仰逊尼派的俾路支人(Baloch people)作为历史上被征服的民族缺乏对伊朗国家的强烈认同和忠诚,而伊朗当局文化、民族和宗教政策的失误导致俾路支人怨声载道。伊朗俾路支人属于典型的跨界民族,毒品走私和非法移民交织在一起,与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邻近三国边界,使其容易受到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影响,形成互动局面。在目前的国际国内政治格局中,伊朗俾路支斯坦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但不会走向独立建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主席先生:我很高兴出席“赛典赤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感谢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邀请。中伊是友好国家,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是中伊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真实见证。公元1 3世纪,波斯人赛典赤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在元朝的中央和云南省出任高级公职,这是中伊历史上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伊朗是西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对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伊同属发展中国家,中国很重视发展同伊朗的友好合作关系。1 971年中伊建交以来,特别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两国的传统友谊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是20世纪存在较多摩擦的中东两大民族。思想上的冲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产生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派分属的差异、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朗民族主义的对立以及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斗争,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思想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伊朗的前身以及欧亚大路上重要的节点国家,波斯在近代中国知识界受到长期且广泛的关注,尤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样一个转折的历史阶段,中国近代的波斯认知伴随着中国对自身的认知逐渐生成,并经历了特征鲜明的三个阶段。本文聚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国内报刊对波斯的记述,分析中国波斯观念的形成过程如何与当时中国的国内环境与关注议题相契合,从而看中国人如何不断探索属于近代中国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6.
希腊文化的启迪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跨过里海门户而入,中亚西部从此迈入历史光耀的门坎。他在战胜并控制了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之后,就转向大夏与阿姆河右岸地区,这些地方至迟在埃斯库罗斯生活的时代起即已为希腊所知晓,因为他们与波斯及其同盟者之间的战争使他们也同大夏有了接触。埃斯库罗斯在著于公元前472年的《波斯人》剧作中,明确地提到了居住在波斯帝国东部的大夏。希罗多德详细介绍了西徐亚人,他所指的是黑海北、东部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巴列维王朝的民族政策对伊朗阿塞拜疆人影响探析/赵建明//世界民族,-2021,(6).43~57边界跨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魏霞,郝亚明//广西民族研究,-2021,(5).59~67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论析——以西北陆路边境口岸地区为例/杨亚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24~29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高永久,杨龙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4~23  相似文献   

18.
波斯人     
伊朗高原位于欧亚之间的过渡地区,即从崎岖的山地过渡到一望无际的平原的中间地带。这种特定的地域决定着这里的居民在语言和部族的多样性方面,大大地超过西南亚其他地区。在这个包括今日伊朗和阿富汗两个国家在内的多种文化区内,使用波斯语的居民在伊朗有2300万人、在阿富汗有62.1万人(即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不包括讲波斯  相似文献   

19.
伊朗伊朗古称波斯,其民间服装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自己古老的传统。波斯帝国时期强大的卡什凯部落男子们戴的帽子一直流传至今。这是一顶淡咖啡色的厚毡帽,其帽边可随意翻起,或全朝上,或一前一后,在冬天还可以顺耳翻下来(图2)。当地土著居民中的巴赫蒂亚尔人,喜欢穿西方的猎装。格子花布的茄克,白亚麻布的衬衫,下身是一条传统的丝绸裤。头戴一顶布的或带毛羔皮的帽子,穿一双白帆布鞋。腰间缠一个皮子弹袋,袋上有两条皮带,自胸前交叉,吊住弹袋(图4)。普通的波斯工人,穿一件咖啡色的呢绒外衣,裤子也是咖啡  相似文献   

20.
麝香是我国土产珍物,也是很早就被发现、记载、应用最为广泛的稀有昂贵上品药材之一和难得的天然动物香料,应用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虽然波斯、阿拉伯不出产麝香,但波斯人大概在萨珊王朝已开始使用麝香,有关史料中可见他们大量应用、加工、辨别等记录.麝香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中古时代的中国与波斯阿拉伯地区交流频繁,由于文化、地域、环境等不同,中国与波斯、阿拉伯在麝香使用方面有较大差别,表现为从麝的认知到麝香作为香料和药物应用的诸多方面.本文试就这些相关疑问进行初步讨论,以就教方家,祈获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