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康德美学的意义在于以一套"隹现象学方法”,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颠覆.而这一颠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康德美学从三个层面反叛了传统美学的认识论倾向.这就是既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与真相等同的美学立场,又反叛了传统美学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相等同的美学立场,进而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学与科学相等同的美学立场.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康德美学作出的这一最新解读,把近代的康德美学置于了一个广阔的现代文化背景,从而凸现了康德美学的现代意义,突破了康德美学研究的现有格局和传统理解,为我们与康德美学开展新的学术对话提供了希望和入口.  相似文献   

2.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美学以一套“准现象学方法”给予了前康德美学中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巨大颠覆。然而从根本上看,康德又只是属于传统的,康德美学只具有“半现象学”性质,康德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与胡塞尔现象学相比是极不彻底的。以现象学为视角,本文批判地指出: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判断之中介性的确认,表明他并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始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暴露出的二元论哲学的内在矛盾,又表明他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主客不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过去,人们囿于自然主义立场,把马克思美学自然主义化,既不能揭示出马克思美学的革命意义,又阻止了我们与马克思美学继续对话的可能性。而超越自然主义可谓是贯穿现象学始终的基本精神。本文认为,立足于现象学的崭新视野,对于重新解读马克思美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感性心理学”,暗含了对客观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双重批判,具有和现象学的超越自然主义立场沟通的可能性,显示出马克思美学的革命性和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了儒、道、禅三家美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把康德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作了比较,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有许多可汇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继笛卡儿以"我思故我在"揭开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转向的帷幕以来,康德既在批判笛卡儿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学的先验转向,又以此为基础回应了休谟的无自我论的挑战。早期胡塞尔曾站在休谟的立场上批判了康德的先验自我,可随着从描述心理学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胡塞尔又从休谟的立场回到了康德的先验自我的立场,并最终再次通过后期发生现象学的转向对"现象学自我"的构造性分析,既在新的台阶上承继了康德,又在更深层次上回应了休谟的怀疑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详细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审美意识学说。伽达默尔揭示出,康德的审美意识学说起源于人文主义传统但又抛弃了这一传统,这使得审美意识学说体现出先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康德的审美意识学说是建立在主观论之上的,并遵循认识论的研究模式,所以它否认了艺术中的真理。伽达默尔则把他的美学建立在现象学之上并具有生存论和解释学的纬度,从而维护了艺术中的真理。康德思想本身具有对审美意识学说的否定因素,伽达默尔正是突出强调这些否定因素并进而扬弃了康德的审美意识学说。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既有先验观念论的含义,也有超验实在论的含义,两种含义分别代表了康德进行理性批判的不同立场。胡塞尔将这两种立场纳入自然主义态度和现象学态度的对立之中,并主张通过现象学的反思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彻底化,同时消解了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的超验实在论设定。  相似文献   

9.
百年康德美学的中国接受,学者们的价值立场选择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康有为、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康德哲学美学的接受者,由于受西上中下价值观念、康德学在19世纪的复兴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对康德都选择了仰视并抬高的姿态,当中缠绕着"为己"与"为人"的价值抉择;其二则是朱光潜、牟宗三、李泽厚等学者,分别基于西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唯物论等不同的文化立场,对康德美学均采用俯视性的审视,其中显现出来的是降低的价值取向;其三是理想中与康德哲学美学的平等对话,精通哲学与德文是平等对话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前的郑昕及其培养的学生,近期的邓晓芒和李秋零、曹俊峰等人,均显示出与康德对话的姿态,现实中学者们与康德的平等对话,尚在进行当中。尽管价值立场不同,但学者们取得的重要成就足以警示当代中国学人,告别康德美学决非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前此,西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德国的莱布尼茨和伍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该派以先天的先验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基础;另一派是以英国的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他们承认物质的独立存在,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这两派的对立和斗争是鲜明、尖锐的,与之相联系,欧洲近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潮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当时,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的姆嘉登。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认为美就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把“美的”与“完善的”等同起来;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则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认为审美活动只能带来快感。  相似文献   

11.
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必然性,它表示一种应然性。“应当”一方面表明反思判断力与知性、审美与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是一种自由。由此康德认为审美的必然性是主观原则上的“应当”,从而超越了认识论美学。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范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范畴学说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内容 ,也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理论支架。本文简要论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基本立场与观点以及康德探讨范畴问题的方法。从范畴的定义、来源及其客观有效性等层面阐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理论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的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学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的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学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对于康德<判断力批判>目的论美学的意义关注比较少.康德目的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这样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它体现了美学研究从以神为最后目的到以人为最后目的的转向,表现出美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二是体现出某种从知识至上到知识批判的现代立场,对西方现代非理性色彩的美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总体上看 ,中国当代的康德美学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 ,政治介入学术。这突出表现为 :面对康德美学 ,研究者用一套政治术语对其进行定位和解析 ,结果回避了对康德美学的学术探讨。本来把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区别开来 ,是康德超越传统认识论美学进行的主要工作 ,但有人却认为 :“康德把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划分为意识的两个不同的领域 ,因而阉割了艺术的认识功用和艺术的思想性 ,而替现代反动美学奠下了基础”。本来关于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命题 ,是康德超越传统心理学美学得出的重要结论 ,但被研究者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以曲解。政治对学…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想象力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他主张这种能力能够帮助艺术家把不可见的理性理念转化为可以直观的艺术形象。这一命题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创作的奥秘有着重要启示,然而在康德美学中却并没有得到展开,在学界的相关研究中也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认为,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完善康德的这一命题。从这种理论出发,我们把图式看作直观活动的产物,因而图式不再局限于认识领域,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图式的中介作用,艺术家才得以完成从理性理念到感性形象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试论理学美学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康德审美判断第三契机中把"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形式美的核心观点,从而把审美形式与以质料为目的的快适和以概念为目的的完善性区别开来。最后将无目的合目的性形式美与人紧密相连。康德的形式美论与传统形式美不同,对形式与内容、物与人等关系作了比较辩证的阐明,给美学注入了一种人性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