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生新闻”电视栏目在本世纪初风靡中国内地,带来一场电视新闻的变革.但其取材的相似和手法的单调重复却显出该类栏目的前景堪忧,在世界各地引发了强烈争议的“公共新闻”理念此时不失时机的引入中国,高度互动的节目,使观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话题的探讨和公共事物的管理,市民的公共平台正在打造,社会的公共领域正在形成,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中国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不断变化,表现方式不断更新,传播功能不断完善,它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嬗变和新闻发展的方向,在赢得更多观众的同时,也与时下的新闻改革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画面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体新闻相比的最大优势.纵观目前一些电视新闻,仍存在只满足于把问题说清楚,而不能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所以,不少人都反映,电视新闻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只要听就行了.今天人们既要求电视新闻能提供各方面的信息,也要求从传递信息的荧屏上得到审美愉悦,正如胡乔木同志所说,在新闻里,要色、香、味呼之欲出.电视新闻对观众的影响是通过多种途径实施的.笔者认为,字幕和图表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新闻节目编排的整体和谐与完善,创造画面的视觉美…  相似文献   

3.
刘浩然 《理论界》2007,(11):134-135
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交流,电视新闻节日的剪辑就是依据传播目的和新闻主题选择声像素材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剪接,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能够生动准确传达新闻信息的整体。这一工作的目的是让新闻节日的内容与观众形成交流,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直接关系到观众收视的效果 ,应打破传统的单纯以新闻价值为标准的编排方式 ,以观众心理需求为前提 ,使观众引起并维持注意力 ,达到信息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报道加评论的形式播报新闻,是当下电视新闻播报呈现出的新态势,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电视新闻的评论化生存。电视新闻的评论化生存以媒介生态变局为背景,目前已经呈现出以凤凰卫视、央视新闻频道和城市电视台三方为代表的电视新闻传播格局,它既是电视对媒介生态变局的应对,也是新闻立台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作为当代社会三大新闻传播媒介中的主力军,在传播信息、影响舆论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功能。有人曾形象地把它称为电视传播媒体的“脊梁”和“眼睛”。的确,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电视新闻与广播、报纸比较而言,就在于它声画并茂、视听结合...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台的“拳头”节目,总是在收看率最高的“黄金时间”里受到亿万观众的青睐,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每天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与观众见面的播音员来说,其权威性、信赖感、知名度等也常常是在播报新闻时建立的。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这是广播电视的性质所决定的,电视台不是电影制片厂,不是文艺剧团,它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舆论宣传机构。电视  相似文献   

8.
陆棉 《南方论刊》2006,(6):36-37
一则好的电视新闻或报道,除了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新闻价值外,如果在摄制上能体现强烈的现场感,那么它的播出效果便会身价培增,甚至还会引起“轰动效应”。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9.
在各种新闻传媒中,报纸的标题,电视和广播的提要在整个节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提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影响到观众的收听、收看兴趣。因此,提要要有一种独特的感召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充满兴趣地观看节目,从而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笔者在这里着重达一下电视新闻提要的感召力。一、好的新闻提要是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收税率直接而有效的途径1.电视新闻提要的涵义目前尚未有新闻辞书给“电视新闻提要”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只有对“新闻”与“提要”两个词语的解释。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本实的报道(陆定一说…  相似文献   

10.
林科 《南方论刊》2006,(3):52-53
记者出镜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身份出现在屏幕上。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已是当今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形式。它充分发挥了电视传播的现场感和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这一最富有电视特点的报道形式,促使出镜记者的队伍在我国电视新闻界不断繁衍壮大。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它的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耐人寻味的是,第一批“出镜记者”尚未“出徒”,就已被北京电视台“订购一空”,其迫切心情可见一斑:“你培养多少,我需要多少”,大有“…  相似文献   

11.
曹海燕 《阴山学刊》2009,22(4):50-54,69
地方英语电视新闻报道使用的词语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尽量避免使用令观众感到不愉快或不雅的词语,对语言的形象易懂和简单明了有更高要求。长词、抽象的名词和过去分词等可以达到委婉的效果。电视新闻中应选择适合口头播报的小词或应用较普遍的词汇,采用增词、减词、音译、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社会变化、歧义、地域文化差异、文体风格等都会给委婉语的取舍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介及时传递灾害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灾害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主要有电视新闻、电视评论、电视访谈、电视广告、电视服务类节目、电视晚会等六种形式。但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灾时传播和平时传播失衡、过度报道和同质报道显现、煽情报道和作秀报道时有发生等问题。做好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要注重灾害报道和平时报道的结合,要完善电视媒介灾害报道应急预案,建立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运行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不断或正在向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转型。以微博为典范的自媒体微传播,凭借独特的传播特质,引领并变革着当下电视新闻的革故鼎新,并最终推动良性电视新闻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媒体现场直播的现代战争。各种新闻媒介都全方位地参与并渲染这场区域战争,报纸、电视、互联网、广播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各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这场战争。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各种媒介的行为和表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力图对战争中的媒介宣传规律进行发现与反思,并对今后我国的新闻媒体如何抢发新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彭建新 《云梦学刊》2012,33(3):152-154
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都展现了诸多美学因素与特征,正是这些随着电视新闻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发展凸显的美学特性。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有了高低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6.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是传统新闻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新闻界的新宠。但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位,一直没有定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但对民生新闻的科学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电视时政新闻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公共新闻由民生新闻发展而来,在电视节目、报刊栏目、活动策划等方面已有体现。现阶段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面临的障碍包括公众对政治事务缺乏热情、传媒环境的诸多限制、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新闻的时效性与社会问题延续性的矛盾。发展公共新闻,应营造社区文化,提高公众对政治的热情;加强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合作;媒体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组织作用,解决好"3W"问题;媒体及时跟进观点的报道和后续进展。  相似文献   

19.
鲜明的倾向性是新闻评论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这种倾向来源于事实本身的倾向性和评论者的利益倾向。但是新闻评论的倾向性必须以坚持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对逻辑和客观条件的尊重为前提。作为公民表达的形式,新闻评论绝不能用价值判断替代事实判断,实事求是仍是必须坚守的价值基础。新闻评论在价值坚守的前提下突出鲜明的倾向性,同样能够促进自身传播力的提升,并相应地转化为舆论引导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节目品质是评判广电媒体公共服务表现的根本标准。研究发现新闻节目存在"结构性紧缺"的问题而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社教节目因节目产制的"结构性偏向",处于资源配置的弱势,造成节目内容缺少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而限制了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下一步,要明确公共服务作为的方向,建立节目品质评价机制来推动电视回归其政治和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