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陈冲是一个积极参预生活、善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的作品的主要价值和赢得读者的力量都取决于对变革时代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敏锐发现与哲学思考。陈冲坎坷的生活经历不仅使他与科技生活、工业题材结下了良缘,还从爱因斯坦的体系中获得了“场”的概念与直觉。这就使他的小说具备了有别于一般“问题小说”、“改革小说”与“车间文学”的特点:注意对生活整体性的把握、显示出哲学概括的深度;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中复杂关系的描写,揭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典型心理。陈冲小说的“整个主题”都“包含于一定典型性格和心理的分析中”(列宁语)。但这决不意味着陈冲小说已赶上了当前小说创作的“时髦”——心态小说。心理描写、心理结构、情节淡化都不是陈冲小说的基本审美特征。但这也决不是说陈冲小说尚属于传统小说之类。与其说陈冲小说处在两种形态的小说技法的交叉  相似文献   

2.
论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神怪小说起源于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鬼神信仰源至远古人类认识世界的神秘感觉和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的创作经历了从信鬼神为实有到自觉虚构的过程,创作的出发点是利用读者对鬼神世界的神秘感和人们喜新尚奇的探究心理,把写作神怪小说作为愉悦身心或劝惩的工具。读者阅读神怪小说则是为了寻根探奇,满足了解神秘的鬼神世界或作品人物神奇不凡际遇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3.
心理悬疑——论蔡骏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雄 《兰州学刊》2008,(11):185-188
蔡骏已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悬疑小说作家,他的小说受到斯蒂芬·金、丹·布朗、铃木光司等外国作家的启发,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手法,创造了有自己风格的“心理悬疑”小说。蔡骏的小说包含悬疑、侦探、心理、知识等多重元素,有着鲜明的网络文学特征,对类型小说有所超越,追求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效果,有很强的可读性,也有一定的精神深度。蔡骏小说还有很多不足,如虚构故事大于刻画人物,受市场左右,缺乏有震撼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张洁的小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这使张洁的小说一面指向生存的现实问题,一面指向精神世界的叩问.心理描写的恰当运用形成了张洁小说特有的心理化叙述风格,摇曳多姿的结构特点,水墨画和音乐抒情曲般的阅读效果,造就了张洁小说特有的人性内涵和精神深度.张洁的艺术选择与新时期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是受外国小说影响的结果,也是与她独特的精神个性相适应的.张洁以丰富的心理描写,让我们见证了生命书写的力量感.  相似文献   

5.
满建 《兰州学刊》2014,(3):200-202
施蛰存的心理小说以现代心理科学为基础,对性欲心理、性变态心理、怪诞心理、女性心理等复杂多元的心理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从而拓宽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展示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精神空间。施蜇存的探索,对中国小说现代性的确立,对人们认知自身的精神世界,对心理小说创作本身,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丁玲小说的心理描写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自一九二七年步入文坛,迄今已创作了四十多个短篇小说、三个中篇小说和三个长篇小说。她的全部小说,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大胆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对于艺术独创性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她的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而与其思想内容上的特点相适应,在艺术表现上她又擅长对人物内心世界作细腻深入的剖析,形成了她心理写实小说的独特样式。近年来,一些研究丁玲作品的文章,都对这方面有所称道。但是丁玲小说为什么特别注重心理描写,她在心理描写上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等等,却还研究得不够。本文拟就此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行家和同志们。一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绘,是丁玲小说贯串始终的突出追求。任何一个小说作家,如果不想生产平庸  相似文献   

7.
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卓 《齐鲁学刊》2001,(3):62-66
鲁迅的心理小说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回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鲁迅心理小说多样化的内心独白和独具特色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表现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的改变直接影响拟话本小说的发展。明代中后期尚利、尚情、尚俗的社会心理导致了拟话本小说的繁荣;明清易代,天崩地裂,救世、讽世、玩世的社会心理促使小说进入又一个高潮;而康熙以后,盛世光环下的高压避祸、经世、顺世心理使拟话本小说走向衰落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鲁迅的白话小说,是作者在经历了多次政治革命失败后,怀着对"方生"的民族"新灵魂"的慎重抉择,开始对"未死"的国民"精神痼疾"的严肃剖析.1918年当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时,就产生过振聋发聩的效果.原因是,它陡然揭穿了素来敬为圣物的孔孟之道,讲究仁义道德的民族,是吃人的民族.不仅压迫者吃人,被压迫者也有意无意的在吃人或帮着吃人.作品透露出觉醒的民族自我观照意识.接着,他在小说创作中,把国人的卑怯、愚昧、麻木、冷漠、无聊、孤寂、颓唐的"灵魂",呈现在读者眼前.产生了对民族灵魂启蒙的巨大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这,简直就是"灵魂"对灵魂的惊醒,"灵魂"对灵魂的教育,"灵魂"对灵魂的暗示和启迪.鲁迅小说中显示"灵魂"之深的特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并从美学、社会学、历史  相似文献   

10.
有关陈染创作方面的诸多话题,尤其是她女性私小说的写作特色,已经引起了许多批评家的重视。从陈染已有的创作来看,以她作品中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以她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说她在小说写作样式的创新上有很大的突破、为呈现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局面做出了努力是不为过的。我更倾向于将她的小说称之为心理小说。我注意到了她全部小说中所作的对一名女性精神症患者人格形成的剖析,对由此而进行的人际、心理防御行为的叙述。陈染是一位对心理学有极大爱好的作家,她曾“以善于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的作家身份,参加国际精神科学协…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现状。在小说《赫索格》中,主人公赫索格就是贝娄的代言人,通过他,贝娄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  相似文献   

12.
小说《洪堡的礼物》在批判当代物质至上和精神堕落的同时,也对人生价值、友谊情感等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品,索尔?贝娄的这一代表作成功地把一群追逐名利者典型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在焦虑中都能把精神的宝贵处囤积在各自的心中。这一扛鼎之作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文明现实的可怕,一方面又给人们指明了一条既与现实和解,又保持个人尊严的生活道路。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一种带有当代文明的目光,完美再现了美国20世纪的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的犹太作家 ,其作品的影响日益增长 ,有的甚至超越了国界 ,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本文介绍了索尔·贝娄、艾萨克·辛格、伯纳德·马拉默德三位作家 ,阐述其在思想主题、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 ,及犹太裔作家显示出的独特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4.
《只争朝夕》涵盖的几个象征性主题与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命题有多处暗台。贝娄克服并且超越了现实重压下的悲观态度,反映了他乐观积极的人文信念和对人类超越苦难的信心和希望。  相似文献   

15.
宁东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87-88,86
本艾指出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性小说《雨王汉德森》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生态意识,是一部充满生态关注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贺然 《兰州学刊》2006,3(7):184-185
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是法学家们争论的热点,其核心问题是法律的人道化与利益的最大化的关系问题。死刑的废除所体现的是法律的人道化,但这一人道化在我国现阶段并不具有实际的积极意义。法律的人道化是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但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法律的首要的价值目标。法律的人道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应当有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而这个结合点只能靠我们在实践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  相似文献   

18.
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其政治文化模式的变迁对后世影响深远。殷周之际礼制下妇女角色的规制,向来被学者解读成后世妇女地位衰落的源头。然出土文献表明,周礼构建的妇女角色并不与西周历史实际进程相同步。商周时期贵族妇女地位转型实有两次,即殷亡鉴戒意识下西周妇女无与政事制度的构建阶段和东周以来由制度深入包括妇女在内的各阶层群体心灵的阶段。这一时期妇女地位演变的总体趋向,并不能以简单的"衰落"概之,尤其是后一次转型中妇女破除功利意识,对道德的真诚追求,彰显出对道德诉求的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中国哲学体用范畴观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分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极好地概括了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的要旨.灵魂之体即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灵魂之用即其营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作为灵魂的不同功能并非灵魂的不同的类,而只是其不同的部分.对于灵魂的每一种能力的说明,同时也就是对灵魂的最中肯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