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蔡剑飞 《南方论刊》2010,(3):108-109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整合”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不明确,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有人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较中,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论述了一些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英语微格教学作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已在我国师范院校全面实行。然而,由于学校及师生对其的认识偏差使得微格教学在实施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正确认识英语微格教学,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是发展微格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指导 ,探讨基于信息技术整合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介绍了基于信息技术整合的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研究多局限于探讨微格教学训练的方法,单纯地采用微格教学方式训练教学技能,既单调,又费时。基于技能教学模式应当体现技能形成的重复性实践过程,本着技能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运用反思性教学理论,设计了导入技能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把导入技能作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重点来研究,对其它教学技能的训练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技术、英语都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工具 ,通过两者的整合 ,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果。在阐述信息化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及其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微格教学呈现出一些新动向。这些新动向主要体现在微格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实施策略的科学化上面。掌握了这些新动向,将有利于促进高师微格教学朝专业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微格教学的特点及其在高师教学技能训练工作中的作用 ,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微格教学手段在高师教学技能训练工作中的两种应用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英语创新教学整合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 ,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与创新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创新教学整合的三种模式 ,并对每种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教学过程中呈现单一、浅层次和低交互性等问题,需要以调整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来解决,建立一个大众化、标准化、简单实用的学科网络服务平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Moodle应用来实现课程整合,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可从真正意义上构建一个适用于一线教学过程的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被公认为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多篇对话中深入探讨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名称的指称问题、陈述的真假问题、语言和实在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探讨对于后世语言哲学家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活实践的深化导致精神对实践的反思日益深入,影响到中国古代思想对世界的存在与时间性的理解。在殷人的意义世界中,时间是神话时间和历法时间的交织;时间与存在混然同一,是唯一普遍的存在关联。在周初思想中,实践的深化强化了人们对事物因果性的意识,导致时间开始被去神话化和伦理化,蜕变为一种普遍的宇宙和伦理时间。在春秋以降的思想中,对实践的内在反思最后使事物的存在呈现为完全由自身因果性决定且在时间中自身持续的,即具有自身必然性的、现实的存在,与之相应的是儒、墨等家思想中的现实的时间,而后期道家则企图解构这一时间。这些思考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对时间与存在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4.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从强调人的唯一性的考虑出发,表达了他对语言、思维与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他通过语言叙述使思维完成了对世界的建构,又借助观念转换使思维实现了对现存世界的占有。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施蒂纳的思维观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逻辑上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它不能处理诸如现实内容的多样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唯一性、个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冲突以及观念怎样引导甚至支配现实等问题。当然,马克思的观点既与施蒂纳相对立,也与一般唯物主义不同,而是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照世界方式的双重超越。进一步说,语言之谜、思维之谜、世界之谜及其相互关系之谜,之所以剪不断、理还乱,根源在于人的现实复杂性和精神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存在、此在、现象学和世界是<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四个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在该书中的元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是由存在本体论、此在本体论、现象学本体论和世界本体论四种有关本体论的基础理论组成的一种辩证的基本本体论,即辩证的、纯粹的元本体论.由此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既批判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观点,同时又从不同的视角转换出发,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关于哲学本体论特质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国家的商业统制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国家商业统制,由前期刚性、直接转向后期柔性、间接,国家对商业的基本态度有了根本性改变,促成了商业流通和市场的繁荣。可知市场所固有的媒介者的经济机能,具有在更高层面上的促进社会分工的发达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红生 《河北学刊》2003,23(3):34-38
针对以往探讨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模型大多是把“自然”替换为“社会”而已 ,本文在借鉴和检讨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型思想的基础上 ,立足于马克思“思维工具与思维产品”相统一的思想 ,从思维的基本细胞———“概念”的历史逻辑发展的角度 ,指出概念的逻辑档次提升和级别的跃进 ,是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微观模型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创造的视角去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关系,从创造的三维立体定义出发,分别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和创造境界三个层面分析研究了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于儒学而言,德与法同等重要,它体现在由孔子的德性说到孟子的仁政说再到荀子的隐含着法精神的"礼"制说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修正我们对于儒家哲学的某些成见与偏见,即,通过认同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经典思想所指向的一致性,来认识儒家德性与法律间的统一。通过批判——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概念在各种语境及文脉中的蕴涵,哲学地反思西方道德、政治或法律学说以汲取某些概念和理论资源,探讨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对道德与政治理论关系问题思考的转变,将能够使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思路理解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对于儒家德、法理论的发展,从而赋予现当代语境中德治与法治结合以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贺拉斯和朗吉努斯都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性观念,即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情节组织要有机统一。贺拉斯的有机论思想主要来源于"合式"、"合情合理"原则,更多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朗吉努斯认为有机性源于对作品的组织能力,选材要选重大有意义的事件,为有机整体论注入了典型化的内涵,同时认为文学作品风格的崇高源于作者的高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