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情爱诗与水意象关系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源头《诗经》中,情爱诗以其特有的魅力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生命力,它开创了诗歌歌颂情爱内容的先河,耐人寻味的是水意象大量参与其中。本文试从水意象参与情爱诗的表现类型、生成原由及水意象的原型意蕴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和”为中心 ,考察中西戏剧文学样式中诗体 /散体的不同侧重与发展 ,继而进一步考察二者在原始阶段对于“乐”这一戏剧要素的不同认识与表现 ,从而论证西方戏剧以“真”为其核心 ,而中国戏曲则以“美”为其环中 ,而这一区分也正是西方戏剧重文本、中国戏曲重表演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福勋  温斌 《阴山学刊》2005,18(1):37-39
检阅苏轼悼念朝云的十几首诗文,不仅为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情痴情种这精神生活的另一面所感动,更为朝云这样一个小妾那种天涯海角终为伴的精神所感佩。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而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相似文献   

4.
“六经皆史”,史、诗相混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很有影响;西方诗学则更强调诗与史的不同,诗与史相混的观念几乎没什么地位。中西方诗学的这种差异,根源于历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对诗和诗学的影响及关系不同。对诗与史的关系,中西方诗学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都认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诗与史的联系不仅表现于发生学,还表现在诗人与批评家不可或缺的历史观念和诗与史互补互动等方面。二者区别不仅在于所描写的对象、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人物,所使用的语言等方面,更在于其主体性、真实性等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中的情爱错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具体地阐述大众文化的由来及其特性入手 ,去系统地分析大众传媒、通俗文学以及时尚等因素对于现代情爱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剖析大众文化的两重性 ,论证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仍然需要个体主观上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其精神需求层次。本文批评了大众文化中情爱价值取向的平庸和肤浅 ,并且着重指出当代情爱的物化和性爱的技术化倾向与无主题、无思想的大众文化赝品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任何管理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义利观的影响.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为儒家的"以义制利",它导致管理活动以"义"为中心,注重追求精神(道德)价值的实现.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为功利主义,它导致管理活动以"利"为中心,注重追求物质(经济)价值的实现.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义利并重,基于这种义利观之上的管理活动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余光中的评论分析了他的"性爱诗"的内容、类型和创作心态,并以近代以来中西爱情文学处理"情欲"的分野为文化背景,揭示了余光中"性爱诗"在当代诗坛的积极意义与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8.
比较是人类认识自己最原本的方式之一。中西智慧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人的实践的历史活动和文化传统之不同特性。西方智慧首先表征为对人和世界的知识论的理性把握,注重形式,认为终极实在可以用形式化东西来把握,通过严密分析、科学精确的理性精神演化出重"自然因果"、规律和法则的科学智慧,同时注重对人的卑劣的情欲的反思、透悟,认为必须要信奉唯一的不变的人格神上帝并创生法律来对治人性之恶。中国智慧表现为对变动不居的宇宙、社会和人生运行规律的一种直觉的参悟、顿悟,认为智慧即是循"道"而行的德性体悟,是来自"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生存实践基础上的顿悟式的常识理性。中国智慧重事实和价值、德性之知、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中西方对智慧的理解就文化传统、认识论、伦理学的种种视角来看确实有差异,而实际上就深层次或大眼光来看,彼此都是相同相容,也是可以相互融合创新的。中西智慧比较不仅要突破西方中心论,也要突破中国中心论,在整合创新的基础上应内化为公民人格建构的教化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小说情爱世界表现出来的自我的初步觉醒与郁达夫的人性的张扬,是对晚明以降个性主义的继承.前者侧重于本体意味上的"性",显得高洁脱俗;后者强调世俗的"情",显得愤激凌厉.  相似文献   

10.
中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它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传统。中国人文精神传统从先秦开始,到明清,经历代文人的思辩论争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追求和人欲对天理的对立斗争。西方人文精神则体现了理性与信仰的对立统一,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注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行动性的思想内涵。本文探讨了20世纪以前中西人文精神的发展和特质,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现状,从比较方法的视角作了分类,主要有三类:一是建构普遍文论框架,进行分类比较;二是突显主流文论进行范畴、概念比较;三是确立基础文论,进行体系比较。虽它们各有利弊,但从比较的要义在于发现“差异”看,第三类研究更体现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西小说人物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小说在经历早期的“人随事转”的阶段之后,共同以对人物客观行动的描写塑造出典型形象;接着一起向主观转折,描绘出只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人物;最后又共同回归到客观写实,并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刻划。中西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共同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其间人物的行动性又是中国小说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力图在动态结构中体现历史发展和内在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西修辞学传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修辞传统都对后来修辞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比较中西修辞学传统,着眼点既在异也在同。通过分析中西对言语交际的不同理解以及社会传统与社会语境方面的差异,揭示它们各自修辞传统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蒋孔阳是较早把“比较”运用于美学研究的一位学者。他的中西美学思想比较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与比较中西的艺术和美学、克服片面性。文章进而归纳了蒋孔阳中西比较研究中四组重要范畴 ,它们是 :和谐与和、真与诚、自由与自然、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15.
周志雄 《学术论坛》2005,(11):160-163
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常常表现出超时代的隐喻意味,这种隐喻意味不仅呈现了情爱叙事本身的永恒性,也使小说具有哲学或宗教思想的深度,从而表现了“人类的永恒困境”。这种深度情爱叙事提供了文学对人生发现的可能性,它面临的困境是思想与形象如何粘合、小说如何有所发现,而不是简单地演绎一个哲学或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诚实信用原则的比较研究概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提出问题开始,得出诚信原则的现代含义:首先,诚信指忠于事实真相;其次指对事实真相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包括事实真相所反映出的相对人的经济能力、履约水平、社会声誉等,从而产生相应的信赖感,并构成交易的情感基础与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诚信原则是民事主体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法律义务,是自发的利益权衡结果,又自觉地成为平衡利益的法律理性工具,并完成了从“诚”到“信”的重心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中西对罪犯思想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文 《兰州学刊》2004,(3):265-268
对罪犯进行教育已日益上升为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中西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但在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式、从事罪犯教育的师资方面各有不同。中国的罪犯教育以思想教育为核心 ,注重世界观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 ,应当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为我所用 ,要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教育与心理矫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西道德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维护该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人的认识是通过比较而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区别,进而鉴别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虽然西方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着本质区别,但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反映一般教育规律的成分,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了解西方国家德育的特点,通过比较、鉴别、融合,可以加深我们对德育普遍性规律和共同本质的认识,促进我国德育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9.
汉赋作为一代文学 ,受到《诗经》、《楚辞》所奠定的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 ;虽然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意识对其多有压制 ,但汉赋仍不乏对情爱的表现 ;特别是汉代末期 ,它突破传统的观念 ,而具有人性解放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诚斋诗诙谐艺术的总特征,是将表现诗情画意的意境形象,与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意氛围,与蕴含哲理思辨的深远意味三者相互融合。其具体手法可概括为误会法、重复法、谐音法、反常法、打诨法、调侃法、对比法、颠倒法、疑问法、数字法.其形成原因,与作者的气质修养、理学家的内质、佛禅的影响、当时审美时尚的熏染,都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