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间与形式、功能、空间四要素完备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 ,运用时间设计的概念 ,分析和解决当今建筑界和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周兰珍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4-6
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现代社会完成了两大理论创新 ,即生态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观。这两大成果在起作用的过程中呈现出相当的互补性 ,从自律与他律、感性与理性等方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着有效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两种女性 两种命运——嘉莉与苔丝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通过比较嘉莉与苔丝这两个文学名著中的女主人公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点,揭示了这两位女性在命运面前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各自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本文在平衡计分卡的四维框架下,建立了以投资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在财务维度评价中,提出了环境战略价值的概念,并分析了将GEVA和环境战略价值相结合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在学习与成长维度,提出运用卡普兰与诺顿的战略准备度思想来评估企业的无形资产对公司环境战略的支持程度,并讨论如何从人力资本准备度、绿色技术准备度、绿色资源准备度、利益相关者准备度四个维度对公司的环境战略准备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蓝图伙伴关系机构及其开发的诺丁汉科学园的实例分析,解读英国城市复兴中的多方伙伴关系、社会责任投资政策和环境可持续理念,以期为我国可持续城市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流域这一人居环境尺度入手,阐释聚居尺度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学术关联,同时选择我国长江流域的重庆、武汉、南京地区的人居格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相应的时空坐标,对三地的城镇现状格局和历史演进开展比较研究,揭示地域生态环境与流域尺度中城市人居格局的深刻关联,并由此提出三地基于不同生态关系的区域发展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王小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3):37-41
裴斯泰洛齐和晏阳初是中外教育史上致力于乡村教育的两位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实验和理论的形成中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基督的博爱精神,有各自的理论基础.教育实验扎根于农村;实验服务的对象是穷人;其目的是解决农民的劣根性;教育内容强化训练、重实用、重生活;教育手段上科学化、简单化,成功地创造了两种农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生土窑洞民居改造设计研究——以山西平遥横坡村生土窑洞民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51-456
我国中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生土窑洞民居近年来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复杂。研究从生土窑洞民居的现状入手,从自然环境、传统习俗、社会伦理、建筑技术等多个角度做了深入剖析,找出窑洞民居没落的根源所在,探讨生土窑洞民居的未来如何保护与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生土窑洞是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山西平遥横坡村生土窑洞民居改造设计为例研究通过多种改造利用方式,既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参考,并以此为途径探寻生土窑洞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设计”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以“流水别墅”设计思想的解析为例,实地考察安徽古村落建筑群,以苏州古典园林和日本建筑为中介,比较赖特建筑设计与徽派民居的异同,分析其共有的徽州文化与建筑生长思想,阐明生态设计思维的基础和发展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陈彦旭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7-90
在历史上,印度是英国在东方最为重要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然而英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却对印度的文化普遍抱有一种鄙视和偏见的态度。这一思潮影响到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于印度的看法与态度,并进一步决定了在这些诗人书写印度时采取了具有贬义的视角、内容与方式。浪漫主义诗人骚赛和济慈的代表作品中体现了书写东方的两种方式:贬低与征服。这两种方式与英国帝国主义的政治、历史、文化的宏观认同体系紧密相连,表现出了"欧洲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1.
12.
罗君慧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70
随着翻译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翻译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译本中尤其是文化翻译部分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忠”现象。作为中国文化典籍之一的《浮生六记》,其不同时期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和原文存在诸多差异。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此差异现象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新视角。文章对比分析了《浮生六记》两个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探讨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翻译策略生成的相互关系,以期引导翻译工作者在文化翻译中能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避免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最终达到平等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辛艺峰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5-29
文章通过对武汉近代里弄建筑与环境保护及更新改造设计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分析和归纳出武汉近代里弄建筑与环境的发展状况及风貌特色,提出了对其予以保护及更新改造设计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考克斯集团作品为例,从索结构创造的轻盈空间、拱结构创造的可伸缩空间、经济有效的屋面剪裁方式和富有动感的屋面变形方式四方面论述了结构技术的创新,分析了他们设计的思想基础——场所精神和建筑融于环境、维护原始地表环境的有机的环境观以及节点设计、屋面创新和生态措施的适宜性设计。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考克斯集团的设计理念对我国大型建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今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24-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陷入了困境,"语言学转向"是哲学家们为使哲学走出困境而进行探索的一种产物.罗蒂与阿佩尔都认为这一"转向"不够成功,未能使哲学走出困境.为此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改造方案.罗蒂的后哲学文化强调剥夺哲学的特权,使之融入文化的领域之中,成为一个平等的对话者;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则强调哲学应建立在主体间性维度的基础上,仍坚持先验语用学具有奠基的功能,先验语用学把先验哲学、语言分析哲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第一哲学的第三范式.相对而言,阿佩尔的哲学改造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张艳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88-92
在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观照下,译者主体性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命题。散文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表达形式多样,风格特点明显,在翻译中尤其可以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文章从华盛顿·欧文的一篇著名散文——《英国乡村》的两种译文文本人手,在散文节奏的表现、语词的使用、风格的再现、译语的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长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86-89
中国现代自叙传小说是融入了作者情感倾向和人生经历的虚构艺术.郁达夫等情绪派和郑振铎等写实派的创作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自叙传小说的两种倾向.这两种不同的自叙传小说风格的形成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观念及所处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陈晓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4):25-34
“真”具有不同的涵义或真具有不同的性质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由此产生真之多元论。然而,逻辑推理的“保真性”要求“真”具有单义性。如何使真概念的单义性和真性质的多元性相协调?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导致向真之符合论的回归,其结果便是真之符合多元论的出现。笔者也持某种符合多元论的观点,其要点是:由“符合”的单义性来保证“真”的单义性,而“符合”的单义性是以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为基础的;单义的“符合”概念与多重实现的“存在”功能结合起来,达到真之一元论与真之多元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和史铁生的散文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张承志坚守理想,愤世嫉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而史铁生则宽容地对待世俗社会,把理想寄寓于世俗社会之中;张承志在哲合忍耶这种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史铁生则皈依宗教精神而非宗教;张承志表达思想感情是“外放”的,激情喷发,其境界为“有我之境”,其风格近“豪”,而史铁生则是“内敛”的,冷静理智,其境界为“无我之境”,其风格近“旷” 相似文献
20.
陶春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42-47
刘恒、池莉的作品虽然都以凝重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人的生存艰难和生命卑微,但他们在叙述悲剧之源、叙事美学、作品的潜性主题等方面是不一样的。较之刘恒作品,池莉作品还包涵了执着的理想,而读者评论者往往忽略池莉作品中的潜性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