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晓芸 《中文信息》2013,(8):146-146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群众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与延安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结合党的传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丁玮 《兰州学刊》2011,(5):222-224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继井冈山之后星火燎原的火种发祥地和培育地,在这里不仅孕育了新中国,同时孕育了一种时代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20世纪30年代以来直接主导和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前进历程的伟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回顾和总结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史,我们会随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熏陶,感受到这种精神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辐射力。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当年延安精神的带动和影响,完全可以说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而是得到了发扬光大,得到了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域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40年代,在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产生并形成了毛泽东亲自倡导、全党共同培育的迄今为止令中外史学家所惊叹,使中华民族后人所崇尚的时代精神风貌──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全新政治风貌、崇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 延安精神是延安时代的产物。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延安精神概念中的“延安”一词,不仅包含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内函,而且更重要的是指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含。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的产生不仅是凭空的臆想,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具体说来就是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伟大实践的产物。毛滓东指出:“1942年和  相似文献   

5.
高焕男  邱秀华 《理论界》2006,3(3):232-233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体现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胜利的瑰宝,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力量源泉。以“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指引了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安精神对保持我们党的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安精神与中国的世纪转型和现代化延安精神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然而,站在世纪之交的门坎前,回思历史并展望未来,我们却不能不深切地感到,延安精神不仅牵系着中华民族的过去,更牵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精神建构。一、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生生不息,不仅创造了无以伦比的灿烂文化,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理想、不畏困难、英勇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这段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特殊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延安精神在缔造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育人、凝聚、导向和创新作用。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有大力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文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四个根本性举措。  相似文献   

8.
延安精神的伦理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延安精神是延安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抗战时期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延安精神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延安精神的伦理内涵 延安精神是三四十年代激荡社会主旋律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身价值的展示和弘扬。一位美国学者说:“延安精神不仅对中国共产党1949年的胜利最终具有决定意义,而且还给那些胜利者遗留了革命斗争的英雄传统。这种传统后来被推崇为‘延安精神’或‘延安作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伦理基点。这主要体现于伟大的延安整风运动。理论界认为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五四以来又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延安整风运动实质上是一次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批判主观主义都是为了打破旧的僵化的思维模式,重新建构一种中国当代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延安精神?理论界表述不一。郭必选在《延安大学学报》一九九○年第四期撰文指出,延安精神的主体结构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意识和实际精神。我们之所以认为“实事求是”属于延安精神,是因为这一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是在延安时期真正形成起来的,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的精神才广泛深入人心,并在党的历史上明确占有指导地位。第二,为人民服务的民主  相似文献   

10.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转折时期形成的一套工作作风和革命的奋斗精神.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业经验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质.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扬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全国解放后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延安精神也成为强大的精神武器,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胜了自然灾害和外部封锁,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在今天为了迅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的时期,是否我们可以不需要延安精神了呢?不是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事业中,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延安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它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前提,而且彰显着时代精神。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内在联系。用延安精神的价值意蕴、制度意蕴、方法论意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发出了"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的伟大号召。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创造的伟大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建设新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世纪之交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延安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①,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当代共产…  相似文献   

13.
延安精神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杨美让一座历史的丰碑──延安精神的丰碑,已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高高树起,一个响亮的口号──现代化建设的口号,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历史与现实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搞现代化要不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与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经验和由此升华的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还是我们党执政立国的根基和建立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政治资源。特别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应有之义。因此,只把延安精神看作革命精神是不够的,它也是一种执政能力。在全党注重提高执政能力的今天,我们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经验是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5.
继承发扬延安精神与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胡润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在延安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制定正确规范...  相似文献   

16.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袁宗杰,陈祥骥延安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艰苦的环境中,以身作则,实践并倡导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斗历程,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显得异常光彩夺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胜利...  相似文献   

17.
延安精神与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兼论精神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彭书贵延安精神,是一种精神生产力,或者说属于精神生产力的范畴。这种精神生产力,从狭义的角度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延时期掊育起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广义的...  相似文献   

18.
延安,中华民族的摇篮,炎黄子孙的始祖轩辕黄帝生息的地方。她以悠久、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载人中华民族的史册。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主席战斗生活过十三个春秋的地方,她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而闻名于世。 延安,延安精神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是从这里崛起的。延安精神作为黄土地的魂灵,其实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 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现时代?要重建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就应该来发掘这土生土长的、博大精深的延安精神,构建时代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保证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着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文学批评:大概念迷信南帆我曾经在《文化动力·人文学科·解释体系》一文中提到:阐释周围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不该轻易地将赌注押在一两个大概念上面;不该想象找到一两个精彩的大概念包治百病。不言而喻,这是对大概念迷信的反感。纵观若干年的理论演变,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