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渤海历史的文献资料,主要见于中国古籍之中,其次是散见于日本古籍之中。我国史学界有系统地利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探讨渤海的历史,约始于本世纪之初。1929年夏,黄维翰先生撰辑《渤海国记》,“网罗群籍,旁及海外”(该书《自叙》),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充实了渤海历史的内容。几乎与黄维翰先生撰写《渤海国记》的同时,金毓黻先生撰辑《渤海国志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遍览中外载籍”,广泛搜集了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自谓过前人之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考古发掘的第一手材料对渤海史研究中的渤海考古、东京城地名及渤海货币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文章认为,作为黑龙江省第一部山水专志的《宁古塔山水记》是迄今为止有关东京和东京城的记载最早最详的一部书。作者通过对渤海建筑、文字、街道和墓葬的考察印证,充分肯定了张缙彦所作《宁古塔山水记》的历史价值。作者在广泛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东京城”名称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东京城”之名应始于东丹国立国之时。对于渤海国货币问题,作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真正属于渤海国的货币,而零星发现的唐币和日币只不过是作为储藏和珍藏之用而已,其数量极为有限。在渤海国以物易物的一般等价物主要是米、布、珍皮等等,因而对渤海货币流通问题应持审慎的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为《说文》“纸”字作注时云:“水中击絮”,而《说文》云:“絮,敝緜也.”这成为后人解释纸之起源的根据,即纸为水中击打破旧的丝织品(旧物利用)之沉淀物.但是考古发现的西汉古纸——统统是植物纤维所制——颠覆了这一解释.而考古学家在世界多地发现的石拍,与人类学家对古代文献中“榻布”等字的考证,一同证实了远古时代树皮布的发明.“水中击絮”很可能是制作树皮布的过程,而造纸术很可能是制作树皮布的副产品.与蔡伦同事过的许慎为何将造纸的原料说成丝织品,本文亦提出猜想.  相似文献   

4.
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当前中外史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建立渤海国的民族和渤海国的主体是靺鞨人;也有人主张是高勾丽人。虽然渤海史的资料比较少,但是我们依据现有的中外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加以综合比较,还是可以得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来。 渤海国的族属,中外的古代文献本来有明确的记载。渤海同时代人杜佑在《通典》中,就有如下记载: “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里。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① “李 伐高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递绝。”② 这两条材料中的靺鞨就是渤海。《…  相似文献   

5.
公元698年大祚荣据东牟山建立震国,不久经唐朝册封改为渤海国。公元755年,渤海迁都上京龙泉府,史称渤海开国都城为“旧国”。据考证,渤海“旧国”为吉林省敦化镇内的敖东城遗址。又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大祚荣初起时,据东牟山筑城居之,足证他“自立震国”之地当为山城,而敖东城并非山城,又不傍山,所以敖  相似文献   

6.
渤海国部分府州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平府《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拂涅故地为东平府,领伊、蒙、沱、黑、比五州。”该府既然在拂涅故地,而拂涅为靺鞨诸部之一,那么我们只要弄清拂涅故地在哪里,也就可以知道东平府的所在了。《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載:“……又次曰安居骨部;益东曰拂涅部。”即是说,拂涅靺鞨在安居骨靺鞨以东。而安居骨靺鞨一般人公认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一带。所以说,东平府即拂涅故地应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以东。具体地说,应在今兴凯湖西岸一带,理由有三:(一)阿城以东的牡丹江流域是上京龙泉府,东平府肯定尚在牡丹江流城以东;(二)既名“东平”,必然在渤海国之东部,与东京龙原府同一经度或更东;  相似文献   

7.
渤海王国(公元698~926年)封域辽阔,纵横数千里,辖境之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近世学者考知渤海各府州之统县约近一百三十多。上京龙泉府是其五京十五府之一,地处渤海中偏北部,属于“白山黑水”地区。研究和考证府领各州之统县及其治地,对了解本地区郡县行政建置史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主要研究和考证上京龙泉府所领龙州之三县治地,余不涉及。 永宁县与富利县 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上京龙泉府领三州,即龙州、湖州和渤州。三州约占渤海全部川郡的二十分之一强。在十五府之中,上京龙泉府并不是领州最多、辖地最广的一府,但因它与王都同…  相似文献   

8.
论渤海文学     
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文学也一定是丰富和发达的,但是可惜,至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渤海文学作品却是太少了。我们只能就唐代以来的一些历史古籍、文人著述和日本、高丽等有关渤海的史料来窥见渤海文学的一个概况。一、渤海文学与唐朝文学的亲密关系《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六《族俗考》第三《礼俗》载: 其国之士大夫多擅文艺。唐诗人温庭筠有《赠渤海王子诗》、韩翃有《赠渤海使王诞诗》。又,高元固及乌炤度、光賛父子,以宾贡入唐应举。乌氏父子皆登第。元固则谓:彼国得诗人徐夤《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皆以金书为屏障。聘日本诸臣如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是以 族为主体建立的区域性封建政权,以其发达的经济、文化崛起于东北亚大陆,成为唐代我国边疆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向有“海东盛国”之称,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这是渤海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成果,也同当时渤海上层建筑,特别是其政权部门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搞清其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对揭示海东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渤海的政治制度,除《唐书·渤海传》详载其职官制度外,有关中外史料并未系统述及。但是,综合各方面资料加以分析考证,仍不难看出其大致情况。 一、渤海…  相似文献   

10.
唐代渤海王国是否铸造过和使用过货币,迄今为止,一直是渤海历史、特别是渤海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由于在今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滨海地区的渤海遗址、城址和墓葬中至今没有出土或发现过渤海人所铸造的货币,所以,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当然,国内外也有些治史者提出另外的看法,如《朝鲜全史》卷五的《渤海商业》部分就谓:“渤海商品流通领域中主要通用的货币是粟、布等现物货币,还可能使用过货币”;我国延边大学的力学凤同志在《渤海以中京显德府为王都时期的商业试探》一文中,则明确认为“渤海使用过货币”,只是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尚未来得及作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论证。本文拟在方说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考证和论述,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仁的重视和讨论,使这一历史之谜尽快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11.
渤海王国有多少人口?由于文献记载语焉未详,迄今尚无定论。本文拟在钩校中外古籍的基础上,对这一关系到“海东盛国”兴亡盛衰的问题,试作初步的探索和考证。 一、关于渤海初期的人口 渤海王国初名震国(或作“振国”)。《旧唐书·渤海靺鞨传》称大祥荣自立为振国王之际,“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此外如《新唐书》、《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及朝鲜史书《东国史略》、《东国通鉴》等等,也均谓其时“户十余万,胜兵数万”。 然而,“户十余万”是个相当笼统的数字。究竟是十二、三万,还是十七、八万,实难确指。如…  相似文献   

12.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习与探索》上发表的关于渤海国的文章中,有不少篇都谈及渤海聘日的使者,特别是谈到第一次出使日本的渤海官员。但是,由于对一段文字的理解的不同,使这次出使的人数、姓名、职务,被叙述成多种情况。这一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对渤海国的官阶、人物的认识,因而有必要予以讨论,以求统一。日本国史《续日本纪》第十,记录的武王仁安八年渤海送往日本的《武王致日本圣武天皇书》中有一句“谨遣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游将军果毅都尉德周别将舍航等二十四人赍状并附貂皮三百张奉送”。这句看似寻常的记录历来被作为第一手资料,借以生发出许多枝蔓,而对这句未加句读的史料又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较好的时期之一。渤海政权自接受唐廷的招抚和册封而成为唐的藩属之后,曾一再地“遣子入侍”、派出质子,可谓模范地恪守了纳质的制度。按对密切和发展双边关系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还很少引起治史者们的注意。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一、渤海遗子入侍始于何时? 《旧唐书·北狄传》渤海 条记载;“(唐)中宗即位,遗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祚荣遣子入侍”。从文义观之,似乎是唐中宗刚一即位,就派张行岌前往震国进行招抚,祚荣随即“遣子入侍”。故治史者们往往据此而断定渤海之遣…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号的由来,《新唐书·渤海传》记为唐先天中,朝廷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胡三省按此理解为:“始去靺鞨,专号渤海”,故此现代东北史大家金毓黻先生等往往以渤海专代靺鞨,并从而以此推论二者的音转问题。但是,如果全面地审核现存有关史料,这一所谓“渤海”专代“靺鞨“或“靺鞨专称渤海”说,就显得难以成立。今冒昧略陈管见,敬乞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6.
朝鲜史学界关注渤海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在今我国吉林省大部和辽宁、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建立的渤海国长期以来被史学界称为“历史之谜”,一直为东方各国学者所关注。渤海史研究的焦点基本上集中在关于渤海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唐代的属国,渤海的居民以高句丽遗民为主体还是以靺鞨人为主体,渤海国的建国始祖是高句丽人还是靺鞨人,等等。其他一些衍生的问题也都是围绕着对主要问题进行论证而提出的。近一个世纪来,中、朝、日、苏等国学者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近年来,朝鲜北南方史学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渤海史研究热。  相似文献   

17.
大钦茂王时期的渤日交往史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钦茂王是渤海国十五代王中的第三代王。在位期间渤日交往非常频繁,共遣使日本十一次。日本方面,在此期间共遣使渤海达九次之多。(参见附表)从渤日交往的总过程来看,渤海向日本共遣使三十四次,大钦茂王时期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日本国共派遣使渤海使十三次,而大钦茂时期占了九次,可见这一时期是渤日交往的最高峰。有的日本学者称这为“日渤的蜜月时代”。关于这一时期的渤日交往的问题,中外学者的论著中虽然涉及很多,但是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加以探讨的必要。例如:大钦茂在对日交往时为何曾自称“高丽国王”和“天孙”?日本奈良朝廷及某一时期的史官为何也曾称“渤海”为“高丽”?  相似文献   

18.
无论读《论语》或研究《论语》的人,都会对《论语》编次的杂乱无章感到头痛。朱嘉《论语集注·学而第一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他认为《论语》各章还是有中心和目的的。不过,就《学而篇》而言,每句话就是一个中心,如果都是“学者之先务”的话,那“先务”也就太多了,还哪里算得是“先务”呢?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当孔子时,诸弟子撰记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语而前后篇再出也。”这或者接近实际,也可能就是编次杂乱的原因。汉代的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论,善者从…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史学界发表了不少研究渤海史的论著,笔者在拜读这些文章时高兴地感到,今天研究渤海史的广度和深度,皆超过前人;但又觉得,因为作为探讨渤海史主要依据的新旧唐书《渤海传》一些记事有差错,或表述不确,所以大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仍存在分歧。拙文想就四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正于读者,特别祈请与我持不同认识的同志指正。一、关于渤海的族属关于渤海的族属,《旧唐书·渤海传》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新唐书·渤海传》说:“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历来史家据此认为,渤海源于靺鞨,是以靺鞨人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从近年国内发表的文章看,大家皆主靺鞨说,  相似文献   

20.
镜泊湖,古时称湄沱湖,汉书地理志曰:湄沱河。唐书称镜泊湖上湖三泡所产鲫鱼,谓之“湄沱湖之鲫”;《警世通言》中云,渤海国王番书中向唐朝入贡之珍品,称之“湄沱河之鲫”。《皇朝藩属与地理书》中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二年)称镜泊湖为“阿卜湖”,又称“阿卜蕯湖”后又称为“呼尔海金”。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始称“忽汗海”。《东北山川纪略》中载:“唐人称谓渤海王城临忽汗海,即此处也。”《东北三省与地图说》中称:“明志始呼镜泊湖。”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