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情景语言的定义,情景语言的研究发展阶段,情景语言的范畴和划分等四个方面探讨情景语境与语言选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语言变体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现代英美小说家为了使其小说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会运用一系列的语言变体。本文从语言的地域变体及社会变体两个角度入手,探讨及分析了语言变体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本文不仅可以丰富小说阅读者在语言变体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交际中,而且还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及更好地欣赏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社会处于共变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因使用者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言变体称作方言。包括地域方言、时间方言、社会方言及个人方言。语言的使用因情景、场合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变体叫语域,分语场、语旨和语式,其正式程度由语体来区分。了解语言变体对掌握语言交际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上聊天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上聊天语言的特点,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语域;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话轮。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英语以英国英语为基础,并混合着土著人的语言和移民者的语言.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了造成澳大利亚英语各差异的多种混合因素对语言的发展及各种特征和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调查90后大学生对普通话、方言、英语及英汉语码混合等语言变体语言态度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女生受试者对普通话、方言和英汉语码混合语言变体的语言态度普遍好于男生受试者,而男生受试者对英语的语言态度更为感性。  相似文献   

7.
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变化与变异属于两个不同概念范畴,变化与变异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运行规律。语言的变化主要有渐变性、永久性借用、简化与丰富性、不平衡性等规律;语言的变异则体现为普遍存在性、结构破坏性、表达创新性及随机应变性等规律。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 ,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 :(1)语域 ,(2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3)话轮。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因其鲜明的独特性而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言语社区及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文章指出,在由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言语社区内,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然后分析了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及对网络语言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同一说话人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变体。主要讨论了构成社会语境的四大要素:场合、听、主题及媒介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言变体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变体与社会语境的这种“共变”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语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对其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也只有在对网络社会全面考察基础上才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2.
乱世先秦催生了中国古代璀璨的思想和文化,受各自的政治立场的影响,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观。在他们眼中,语言代码不仅仅表示单纯的符号意义,而是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为此,孔子、墨子、尹文子和荀子等试图通过探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的规范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其实质是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之下,借助语言对社会关系进行重建或重构,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不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传统思维向度上来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而是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分析语言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体性”;弗洛姆认为语言是构成西方社会意识过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经验进行过滤,使之有选择地上升为意识或压抑为无意识。马尔库塞则更为具体地揭示了语言在现代西方社会对政治意识的过滤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法兰克福学派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现代西方社会压抑控制人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有关公共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涵义入手,对中国传统"乡民社会"的形态与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模式的变革之路,是从传统的"乡民社会"实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过渡,并提出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方略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每一种语言都负载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阐述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具象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圆周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等方面对中西方语言与思维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化了对中西语言文化的认识,对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高校人本管理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适应关系,积极探索高校人本管理的方法途径,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发挥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正确的社会观是科学认识和理解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视野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意识的萌芽,西方思想传统中的社会概念主要集中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对立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这些不同文化视野中的社会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对社会做出最为科学而全面阐释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准确理解社会建设语境中的社会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赫哲人的语言观念如何,濒危状态的赫哲语掌握者的比例、地理分布、年龄结构、语言能力等特征都是濒危状态赫哲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直观表面来看,中西文学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差异上。中国文学在"意境"说(重表现)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自古抒情性文学体裁就十分发达;与之相反,西方文学在"典型"论(重再现)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则是叙事性文学体裁较为发达。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直接造成的,它首先主要表现在双方的语言观(言意观)上。这就是说,导致中西文学巨大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乃是中西语言观(言意观)的不同,也即言意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