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孙中山心目中,美国是先进的,他试图"效法美国"在中国建立美国那样的政治体制.然而,他的热情并没有得到美国当权者的同情和支持,他转向了苏俄,"以俄为师".但是,"效法美国"与"以俄为师"并不矛盾,它们是一种多元的、多层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孙中山以其一生向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到晚年终于主张“以俄为师”,下决心“联俄联共”,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积40年革命斗争所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苏维埃俄国的工农政府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对孙中山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结果,也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整个世界潮流给中国革命所展现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德俄联盟是孙中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联德联俄方略,经陈炯明泄露于外报后,引起国际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应乃至批判.中共认为这是关系中国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不遗余力地进行辩护和宣传,对国民党联俄和中俄交涉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此引起各派政治势力的攻击,包括来自国民党方面的批评.中共对中德俄联盟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共产国际和苏俄的支持与帮助,对国民党获得苏俄的物质援助和道义支持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人,他们分别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二人都曾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孙中山晚年提出"以俄为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主张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走俄国人的路.可见,俄国对两人的影响之深,同时也表明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借鉴、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在推翻封建专制和反对军阀政治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其革命的理论,形成了以党驭军的宝贵思想,这对于破除中国极易产生而又根深蒂固且祸害甚烈的军阀主义和军阀政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时代影响来看,孙中山的以党驭军思想是受到俄国革命启发,同他的“以俄为师”思想相吻合,并且是与以党治国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从实施结果来看,孙中山的以党驭军思想培育了军队内部的党政机关,这对于新式军队的组织建设是一个重大贡献。尽管孙中山的以党驭军思想没有能够实现其原有的理想,但仍然为中国现代军队的建设、为破解中国的军阀政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中德俄联盟经陈炯明向外报泄露后,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应。列强诬称为“过激主义”和“亲布尔什维克”。英法新闻界指称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阴谋。北京政府表示“密切关注此事”。政界人物曹锟和吴佩孚也立即声明“与孙中山没有任何关联”。社会上也不乏为陈炯明的叛逆行为辩护者。孙中山不得不发表声明,澄清事实。上海《民国日报》为中德俄联盟辩护。中共认为这是关系中国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不遗余力地宣传与辩护。共产国际和苏俄也支持中德俄联盟的宣传。从对中德俄联盟的态度和反应可以管窥国共两党与帝国主义、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在苏俄革命成功的启发下提出的一套治党、治国、治军理论。它既是"以俄为师"的理论成果,也是颇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色彩的辛亥革命后处于政治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本质是坚持一党独裁、领袖集权,剥夺和限制党员乃至公民的政治自由与民主。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在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之一。孙中山大半辈子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百折不回地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而奋斗。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仍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但反袁斗争、“护法”运动都因找不到真正的依靠力量和提不出新的战斗思想武器而一再失败。“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找到了新的救国道路和真正的革命盟友,从而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相似文献   

11.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其东方战略出发 ,积极在中国寻求盟友 ,最后决定面向孙中山。孙中山则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寻求列强支持的失败 ,转而寻求苏俄的支持。这样 ,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 ,相互接近。苏俄、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同时调整了革命方略 ,即是从注重军事工作转而注重政治工作 ,特别是宣传工作。不过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的言论表明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联俄、容共是孙中山晚年的两大政策,但容共实为联俄的副产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久未确立,容共政策自无从推展。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比较早地开始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实质性准备,最终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国共合作共同推展国民革命的重大决策。第一次国共合作起源阶段,国共两党和苏俄及共产国际为探索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也必将开启中国革命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联德活动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在孙中山外交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次大战期间到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孙中山致力于联德倒段 (祺瑞 ) ;从第二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到陈炯明叛变 ,孙中山将德国列为参与《实业计划》的重要国家之一 ,并寻求建立中德俄三国同盟 ;陈炯明叛变后到孙中山逝世 ,联德联俄是孙中山外交活动的基本取向 ,他不仅“以俄为师”,也称德国为“独一之导师”。孙中山一系列联德活动尽管收效甚微 ,却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后来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25年和1926年,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好友先后游历莫斯科。莫斯科之旅使他们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逆转:徐因苏俄之梦的幻灭而回归自由主义,胡则激赏新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而引起“新的兴奋”。由此,徐胡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苏俄问题的论争。徐对俄罗斯文化的“吊古”情愫体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胡对新俄政治新试验的欣赏则体现了他的“士大夫”性格。胡徐苏俄观的分歧表征着自由知识分子深刻的思想冲突。在这场思想论争中,诗人徐志摩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守护者,而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精神领袖的胡适,则因心仪莫斯科新政而成为苏俄革命的同情者。胡徐围绕苏俄问题的歧争是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事件。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综观他的革命生涯,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寻求外国的支持中度过.他曾经认为美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他的事业,但美国始终没有支持他,最终孙中山不得不向苏俄靠拢.因此解读美国不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原因,无疑对了解辛亥革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到十月革命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经过和内容。文章指出,由承认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图换取国际援助,到以俄为师,反对帝国主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这反映了孙中山逐步成就为一个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战士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17.
自从寻求北京政府外交承认受挫而将注意力转向南方,苏俄便开始关注和引导国民党内的派别分化,以支持国民党抗衡北京政府,完成其在华战略布局。其具体做法是提出对国民党内派别的政治划分,并加强其左转倾向。作为国民党领袖,孙中山认同英美式制度,但出于寻求俄援的现实需要,又在多种场合发表过亲俄言论。在内部关系上,孙中山尽力维持了国民党内的力量平衡。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急剧“左”转,这本是苏俄所期望的,但“右派”也因孙去世而无所顾忌,国民党终至走向不利于“左派”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前,威尔逊在中国拥有美好形象和崇高威望,被中国民众视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和“今日世界最伟大之政治家”,但其在巴黎和会后期对中国的背弃将中国民众推入到失望的深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后,列宁取代威尔逊成了新的政治明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都确立了“以俄为师”的思想。威尔逊与列宁之间的形象易位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心理认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心理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史学界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及其革命活动有较深的研究,有许多专著和论文,本文仅就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中联俄政策的形成,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请史学界同志指教。一九一七年九月,孙中山为维护辛亥革命时的“临时约法”,树起了“护法”大旗,联合一部分海军和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被拥为大元帅。但是不久孙中山遭到军阀的排挤,于一九一八年五月被迫辞职。在辞职电中,孙中山说“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他的晚年,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其功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敬仰!阐述、研究孙中山在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活动,对于理解他在晚年的思想变化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