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时代的士人弃儒现象并不鲜见,他们或弃儒而耕、而医、而戎,甚至而商,其人弃儒原因也各不相同.清代甘宁青士人之弃儒原因,除了科举竞争激烈、家庭贫困、身体疾患、亲老等因素外,清代陕甘合闱的科考制度、地处西北边陲的地理环境及频繁的社会动荡都是加剧士人弃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甘肃对联有了长足的发展,长联佳作也时而有之。其中,清代御史,皋兰人吴可读所题甘肃贡院一百九十二字长联尤为人们所称道。 吴可读笔下的甘肃贡院,又名举院。原址在兰州城西北(今兰州市西关什字萃英门)。光绪元年(1875年)由陕甘总督左宗棠创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陕甘总督谭钟麟增修。  相似文献   

3.
清代福建共有解元106名,在附郭县、沿海县、驿站经过的县集结现象明显.清代福建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迭29.25%,是普通举人中进士比例的2.17倍.三举以内而中进士的解元占清代福建解元总数的74.19%,福建解元在仕途上并不显达.清代福建解元既有来自科举大族的士子,也有来自贫寒家庭的读书种子,其中不乏林旭、朱仕琇、郑孝胥、张腾蛟等名人.  相似文献   

4.
陕甘总督是清代常设定制八总督之一,为陕甘两省最高军政长官,掌控西北边防战略基地陕甘两省。因此重要军政地位,自康熙七年起,定山陕督抚专用满员,雍正元年,又改参用蒙古及汉军。相比于其他常设定制总督,陕甘总督群体结构呈现鲜明的个性特点,因陕甘总督专用满员的规制,满洲出身,特别是上三旗出身的满洲官员成为陕甘总督群体的主体。与清代满汉关系的演变轨迹相一致,陕甘总督群体的结构特征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清前期主用满洲,自嘉庆以降,汉人逐渐增多,至同光时期,湘系将帅基本垄断陕甘总督一职。陕甘总督群体结构特征既是清代督抚制度发展演变的表征,也是清代满汉关系历史走向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5.
试论甘肃在平准之战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平准之战中 ,与新疆臂指相连的甘肃成为清王朝的西北屏翰和北门锁钥 ,其地位和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 ,清朝调整了对甘肃的行政布置 ,实行陕甘分省 ,提高甘肃的政治地位。同时 ,甘肃作为平准战争的后方军事基地 ,常常给前线清军提供及时的军事援助 ,有效地配合前线清军的作战。另外 ,甘肃还给平准大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饷和军需物质 ,为清朝最终平定准噶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澍(1781—1847)字百瀹,号介侯,甘肃武威人,清代著名的史地学者。他于嘉庆四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及江西永新等县知县。后辞官定居陕西长安,病逝后葬于长安县姜村。冯国瑞的《张介侯先生年谱》述其生平颇详。  相似文献   

7.
甘肃最早出现的蒸汽为动力的近代机器工业,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就是在陕甘总督左宗棠及其部将赖长主持下,兰州制造局、甘肃制呢总局的创办,甘肃机器采金的拟办和若干种近代机器的试制。这是甘肃近代机器工业的开端,是甘肃自开发以来生产力发展和甘肃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一) 左宗棠创设兰州制造局,事在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当时,陕甘军事已近结束,他正在积极筹划收复新疆的军务。罗正钧编《左文襄公年谱》系此事于同治十年,《重修皋兰县志》则系于同治十三年,均似有误。在此之前,左宗棠为镇压陕甘回民的  相似文献   

8.
康雍乾时期甘肃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的基本地域范围是在清代奠定的,但即使在清代,也曾有过多次衍变。明时,陕甘合为一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管辖地方,前者管理府州厅县,后者管理卫所军队。由于河西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明王朝在这里设有十五个卫所,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河西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专管河西卫所。清雍正时,一仍明旧。康熙三年(1664),清廷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陇西),领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五年后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移驻兰  相似文献   

9.
董文焕(1833-1877) 字尧章,号研秋,研樵,山西洪洞县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名声较著的诗人、诗律学家。他幼即聪明好学,咸丰六年(1856) 中进士,先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等职。同治四年(1865) 董被委以甘肃甘凉兵备道员,路经陕西,为巡抚林寿图奏旨委办山西米捐总局事,同治十一年(1872) 被表为甘肃巩秦阶道道署。董文焕后被委办厘金局,  相似文献   

10.
翁同奖掖张謇 ,构成了乙酉至甲午科考期间翁张关系的基本框架。史家以往对此的研究 ,揭示了两人形成这一关系的源头、开端以及闱中助其中式等方面 ,缺憾是偏重闱中而忽视场外。事实上 ,翁同于场外对张謇采取了枉顾、赠言、馈银、谋差、荐兄等多种奖掖形式 ,并贯穿于张謇应试全过程。其结果既将张謇推上科业巅峰 ,又将其揽入了“清流”阵营。后人可于此一睹翁同识拔人才的古大臣风范及为将张謇推上晚清历史舞台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张经久  张田生 《兰州学刊》2008,(6):114-115,16
包括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部分地区的清代甘肃,地域广袤,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等方面看,自然条件十分复杂。这使得清代甘肃自然灾害具有种类繁多、频繁发生、成灾范围广、规模巨大等特点,地方社会因此遭到严重的危害,物质匮乏,人口锐减,生产萎缩,社会秩序混乱。  相似文献   

12.
清初的陕甘与宁夏盐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陕甘运司所属花马池池盐及井盐产地,是全国十一个食盐产区之一。据《清盐法志》记载:“陕甘旧行引盐,池产二,曰花马大池,曰花马小池。井产二,曰西和,曰漳县。其不行引盐之处,池滩甚多,统谓之土盐。而边墙以外,接壤蒙古,地多斥卤,更无盐法之可言矣。”其中,在陕西定边县者为花马大池,在甘肃灵州者为花马小池。花马大地的池盐生产方法则是在每年二月间,“于池内开治坝畦,引水入池灌畦,风起波生,日晒成盐,用力极易。唯天旱少水或雨水过溢,所产差少。”乾隆五十九年时,清政府为加强对花马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临时议会与其它省的民初议会不同,不是由清末咨议局直接演化而来的。 甘肃是一个政治、经济均十分落后的边陲省份。交通闭塞,地瘠民贫,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直到清末才开始出现,民族资产阶级尚未成长起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一直未能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形势远远落后于内地各省。早在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之时,独甘肃因无留日学生而没有代表出席。1906年虽在日本东京成立了陕甘同盟会支部,但成立甘肃同盟会的计划却始终没有实现。陕甘同盟会支部负责人井勿幕等人虽在甘肃有过活动,但在组织发展方面也没有形成一支力量。1910年前后,一些内地革命志士陆续来甘活动,但因力量有限,革命工作局面终未打开。  相似文献   

14.
朱怡堂(紫娃)是晚清民初驰名陕甘的秦腔青衣。他于辛亥革命后在兰州创办的秦腔“化俗社”,对陕甘秦腔艺术的交流,活跃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以及甘肃戏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都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组建剧社的始末 辛亥革命后,以李桐楦、孙仁玉为首的陕西一些知识分子,由于受到革命思潮的巨大影响,极力主张革旧鼎新,改良戏曲,于是便  相似文献   

15.
左宗棠与甘肃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之后,于1870年由西安移驻兰州,直到1880年离任,在甘肃达十年之久。这个时期,左宗棠的活动虽以军事为主,但是,作为一个封建政治家,作为清王朝驻守西北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他对整饬甘肃的吏治也作了一些努力,其中所反映的某些思想值得一谈。  相似文献   

16.
提起张美如,人们多知道他是清代甘肃的一位书画家,其实他不仅擅长书画,而且工诗,并以毕生精力从事于教育工作。清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一有张美如的小传:“张美如,字尊五,号玉溪,甘肃武威人。嘉庆戊辰进士,官御史。工山水,澹远似云林,苍厚似大痴。兴之所至,挥翰伸纸,顷刻立就。然不肯多作,故流传绝少。”蒋宝龄对张美如的山水画,评价是高的,认为在元代大画家倪瓒、黄公望之间。只是“官御史”是说错了。孙濌公的《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张美如条,就是根据《墨林今话》写的,但他却把“嘉庆戊辰进士”的“戊辰”,误为“戊午”,这是需要更正的。商承祚、黄华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说张美如是“嘉庆三年(一七九八)进士”,就是沿用孙氏的书而弄错了。  相似文献   

17.
王世贞与王士祯文翰明代的王世贞与清代的王士祯,往往被人混为一谈。明代王世贞字元美,嘉靖进士,“后七子”首领之一,著有《艺苑卮言》等。清代的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戊戌(1658)进士。他主盟诗坛,倡导神韵,名噪一时。著有...  相似文献   

18.
刘瑞新 《兰州学刊》2000,22(5):76-78
甘肃近代最早出现的机器工业 ,是在 19世纪 70年代 ,就是由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入兰州后 ,率部将赖长创办了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 ,甘肃近代机械工业由此开始了。左宗棠作为甘肃机械工业的开创者 ,在甘肃的工业发展中自然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他创办了甘肃织呢总局 ,当时不仅在西北甘肃是独家始创之举 ,也开辟了中国机器毛纺织业的先河 ,在中国的近代纺织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近年来 ,关注左宗棠在西北政绩的文章颇多 ,而我在这里也略谈一点有关左宗棠创办甘肃织呢局的看法。19世纪 4 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  相似文献   

19.
哈达铺,位于甘肃南部,在岷县、宕昌之间,属宕昌县所辖。此地,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路经甘肃的第一个乡镇。红军在这里曾作短期休整,党中央在这里作出了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前进的英明决策,因此,哈达铺便在红军长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建国以来出版的有关党史、革命史、党史资料、教材讲义、革命回忆录等著作,只提到哈达铺休整,却对党中央在这里作出到陕甘根据地去的这一重大决策均未有必要的明确的记述或论证。下面我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学习和认识谈点意见,衷心希望得到革命前辈和同志们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3,(3):120-127
本文就台湾进士这一地域历史人群之成员总数、名录、佳话、义举、轶事等钩沉索隐、取证考据 ,并就清代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有所介绍和评估。认为 ,台湾进士是一个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的人群 ,宜以“地域历史人群”视之 ;台湾幕友、台湾班兵、台湾塾师、台湾教谕等亦各是一“地域历史人群”、各是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