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内学者在知情权的界定方面聚讼纷纭,主要集中在权利义务主体范围、知情权内容、涉及的法律领域等方面。事实上,界定知情权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知情权的权利属性。知情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宪法性权利、普适性权利、集合性权利,涵盖公法、私法范围,知情权具有法定性,其权利与义务主体具有广泛性,其主要内容是知晓权和获取权、以信息为客体,基于此知情权可界定为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获取与法律赋予该主体的权利相关的各种信息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知情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公民环境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需要实现环境善治,加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公众参与机制,保障相关权利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3.
4.
论中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知情权既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中国面对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扩大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强化企业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地位,拓展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强化环境知情权的程序保障立法,健全环境知情权的法律责任,健全权利救济机制,健全配套制度,完善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5.
知情权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小林 《兰州学刊》2005,(2):125-128
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府的重要义务与职责,其实质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知情权的概念,即法律关系的一方从另一方依法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信息的权利与自由;知情权可根据不同的标准类型化,并与隐私权、保密权、信息公开权等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信息社会的重要人权类型,网络环境下的知情权正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网络环境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权利碰撞和冲突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而权利冲突导致了权利边界问题的提出.网络环境下的知情权是有边界的,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网络信息都不属于知情权的客体范畴.确认网络环境下的知情权边界,应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技术保障原则、权利行使的合法性原则、平衡与协调原则,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知情权与其他权利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与协调,最大程度地化解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7.
论英国公司股东知情权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公司立法系统整合消极性股东知情权和积极性股东知情权,建立了一个以股东为中心的制度模式,其重要的立法经验包括: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公司法律框架的一部分规定在公司法而非证券法上,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司以确保其适用对象的周延性;依据公司的规模大小、公众性程度作分类基础,为不同类型的公司安排不同的股东知情权规则,构建一个强制性程度不等的梯度立法模式;股东知情权的制度框架和内容设计注重体现强制信息披露与公司调查这两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从比较立法的角度,我国公司法与证券法立法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英国公司立法的经验以完善关于股东知情权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8.
知情权与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知情权和信息公开体现主权在民和国家资源共享的民主、共和原则 ,体现保障公民权利和制约国家权力的宪政原则。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的前提 ,信息公开是国家权力主体对公民对社会的义务 ,是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实现信息公开和阳光下的政府 ,有赖于我国民主的不断扩大和法治国家的建立 ;有赖于党政干部对人民负责的观念的树立与增强 ,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小波 《社会科学》2003,(11):57-62
知情权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 ,应由宪法予以充分保障。知情权不仅是一种个人权 ,还具有参政权和请求权性质。知情权要求政府机关公开行政信息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而公开信息是政府的一项义务 ,是国家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基础。国务院已将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近期制度建设的重点 ,这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良好开端。此外 ,还应保障公民的立法知情权、司法知情权、教育知情权  相似文献   

10.
论私法上的知情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私法上的知情权还没有受到必要的重视。实际上,私法知情权不仅在西方国家存在,而且在我国民商法权利体系中已有不少私法知情权的子权利类型存在。为了适应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私法知情权有必要作为一种基本的民事权利纳入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如果私法知情权能被作为一项基本的民事权利确定下来,对于民法典的稳定性和前瞻性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在被国内外环境法学者作为"环境权"之司法实践而广为引用的"菲律宾儿童案"中,作为原告起诉理由以及法院判决根据的"环境权"与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该案所流露的真实成分就是人们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一公共利益而承担的各种义务,这也是环境法义务本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模式下的环境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新的环境危机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地制约。以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为契机,从环境问题与环境政策的关系入手,来分析我国环境政策的现状,提出,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类所应该采取的3种正确态度。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7条有助于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我国环境信息的公开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面。这种政府主导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完善。未来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应以公众参与为本位,除了健全和落实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外,还要注意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以及环境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知情权保障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主要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来实现,并已经将这一在信息时代迅速生长的基本人权写入了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和中国首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之中。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具有中央和地方立法平行、建章立制与维权实践共举的特点。实证资料表明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情况好于2008年,但还存在着法律落后于制度发展、规则体系和执行机制还有待继续完善以及救济机制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应考虑尽快制定信息公开法等法律来确认知情权,抓紧完善信息公开的实施机制和以行政复议与诉讼制度为核心的救济机制,扩展公众参与的范围,提升其水平。  相似文献   

15.
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相契合,投保环境责任保险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试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经历了从责任保险到强制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规定,为该制度构建奠定了政策基础。我国在船舶油污强制责任保险和交强险方面的立法和实践可以为该制度构建提供参考,同时在保险模式选择上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企业所有权概念辨析——兼与张维迎教授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企业所有权概念,张维迎有两种界定,一种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另一种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不同的界定,造成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我们对这两种企业所有权界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应采用后一种界定,同时必须引入两个新概念———明晰控制权和参与控制权,对其内涵进行重新廓清。  相似文献   

17.
高巍 《学术探索》2009,(4):34-38
环境犯罪的侵害法益,首先存在着物本法益说与人本法益说的对立。因为这两种学说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就出现了尝试消除物本法益说与人本法益说对立的各种调和学说。实际上环境犯罪的侵害法益应该包括两类:一为生命、健康与财产;二为环境权。  相似文献   

18.
诉权 ,是法律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能 ,具有程序上和实体上双重涵义。诉权是诉讼权利的前提和保障 ,包含了起诉权、对不受理裁定的上诉权、获得裁判权等内容。作为一项基本人权 ,诉权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属性。我国宪法应当明确规定国民享有诉权 ,从而突显诉权的宪法性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独联体《信息获取权示范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独联体成员国的民族立法中,信息自由成为与思想、言论、出版自由同位阶的基本权利,受到高度关注。在独联体私法统一化运动的推动下,出于对信息获取权的保障,独联体成员国议会间大会通过了极具权利保障色彩的《信息获取权示范法》。对作为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信息自由的保障成为独联体各成员国在进行信息社会建设和信息法制建构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钱矛锐 《阴山学刊》2003,16(1):86-89
权利的主观形式性决定了依法定程序取得的在后知识产权的合法性 ,其与在先的合法权利构成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关系而非侵权关系 ,因此 ,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不应单一地适用保护在先权原则 ,而应坚持保护在先权利与遵守正当法定程序并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