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周秦伦理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拙著《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一书,近期已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将该书的选题、写作过程及主要内容作以介绍。一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又掀起了一场激烈地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受全盘西化思潮影响,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直到“文革”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从而导致了民族虚无主义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这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因此提出要复兴国学,重建民族文化的自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复兴…  相似文献   

2.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化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是一种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错误思潮。文化虚无主义通过虚无历史文化人物、虚无民族文化进程、虚无文化多重价值,来否定历史、否定传统、否定文化。市场经济不良运行催生文化异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耦合,构成文化虚无主义发生的经济、政治和认识根源。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文化虚无主义,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主动权;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强化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力度;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形成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已经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透彻的论述,概括起来就是这几个字:“批判地继承”。我们应该坚定地按照这个方针去做。但是现在仍然有来自两方面的干扰:一方面是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持完全否定态度,只讲批判,不讲继承;一方面是民族保守主义,对传统文化只讲“弘扬”不讲批判。当前,后一种倾向是主要的。例如有人严厉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主张回到儒家文化的传统上来,以之为基础来建设中国当代新文化,甚至有人鼓吹只有“东方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只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采,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反思传统文化的热潮。笔者认为,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传统思维方式更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 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主体相对稳定的“逻辑框架”,是人类思维赖以进行的样式或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类各个认识阶段认识成果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凝聚起来的。它是时代精神精华的理性升华和凝结。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是作者从消极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作者认为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全方位制约。它植根于社会土壤,而且不断得到完善和强化,形成了强大的同化力、修复机制和振动周期,使现代文化一经萌芽和引入便立即消亡、变形。对它冲击的程度决定着追求现代化的成败。 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深层内在的相互比较稳定的关系,其核心是观念系列,集中表现在中国人对个人、人际、群体、国家、社会、世界、伦理和法制的稳定既成的看法上。 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需要勇气、智慧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杨茂明 《江淮论坛》2006,(3):121-128
虚无主义及其超越是尼采伦理思想的主导问题。尼采依虚无主义的不同含义把虚无主义区分为三种形式:否定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否定的虚无主义”产生的基础是生命力的衰退,直接的原因是对理性范畴的实在性和至上性的信仰;“否定的虚无主义”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所更替则根源于现实世界对超感性理想不断的证伪,亦即超感性理想的失落。尼采把肯定感性生命的艺术化生存作为超越虚无主义的新选择,其理由是这种生存消解了虚构的超感性世界对真实生命世界的压抑,维护了生命的个性和不断的超越性。这一理论拓宽了分析虚无主义的视角,维护了生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其根本局限在于忽略了工具性社会实践对于虚无主义形成和消解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略论民族心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 在我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家深深感到许多传统的东西在起着作用,于是出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文化热”。在对传统文化反思的过程中,不能不触及到文化的深层结构——民族心理。但是,对于什么是民族心理,它有哪些要素,却众说不一,有必要对民族心理这一概念进行一番考察。本文就此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孙中山的“国粹”观入手 ,对其晚年的文化取向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孙中山“国粹”观的内涵 ,就是中国固有的道德和智能 ,其核心是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这一思想明显受到晚清国粹思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中国文化优越论的影响。孙中山提倡恢复一切国粹是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他对国粹的褒扬是希望以中国的王道文化、道德文明补救欧美的霸道文化、物质文明 ,也是对当时国内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矫正。尽管孙中山对“国粹”的表述未必准确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也未必精当 ,但他取法乎上 ,择善而从 ;会通中西 ,与时俱进 ;既提倡国粹 ,“因袭”中国固有思想 ,与民族虚无主义者划清界限 ,又主张向外国学习 ,“规抚”欧美的先进学说 ,从而与崇古恋旧的东方文化保守思想相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 前些时候,社会上曾经刮起一阵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歪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一概加以否定,以至于对现代文化史上的卓越人物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贬低或攻击,甚至提出要资本主义国家首领来管理中国,要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于是,刘晓波曾经显赫一时。大肆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河殇》也居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一时间好象变得一无是处,中华儿女中的一代代脊梁式的人物一时间好象失去了光彩。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重新认识鲁迅、郭沫若及其所走过的道路,不仅关系到对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巨人的研究能否深入发展、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究竟该如何去写,而且关系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该不该弘扬的问题,关系到无产阶级及中国共产党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成灾。许多奇谈怪论,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盅惑人心,迷惘了年轻一代。在形形色色的言论当中可以归结出这样一个特点:即从否定传统文化入手。进而否定历史;以民族虚无主义取代爱国主义;以全盘西化取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让历史告诉未来,这在当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显得重要。清本正源,弘扬爱国主义,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封资产阶级自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张如珍 《兰州学刊》2008,(9):187-191
章太炎作为古文经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国粹”教育思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与特质。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章太炎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求国人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大力弘扬。可以说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章太炎起了先锋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的保存做出了自己特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五四”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深层文化载体是来自西方的个性主义。对于这种个性主义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种“西方化”的个性主义因使接受主体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双重隔裂而最终葬送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另一种认为,这种个性主义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土大夫隐逸文化的合流而显示出某些畸形特质,使‘五四”浪漫派作家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导致其迅速消亡。本文认为,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化载体的个性主义始终是~种不完善的个性主义;其欠缺之处不在于传…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接触的日益广泛,民族精神振兴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少人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本文旨在指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误区以及振兴民族精神之关键所在。一、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经说过:“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  相似文献   

15.
只要我们对西方的比较文化研究作一番历史的巡礼,就会发现有两大传统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种是源于古罗马的“中国文化赞美论”的传统,另一种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东方文化否定论”而衍生的“中国文化否定论”的传统。二者在悠久的岁月中呈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对立态势。进而,只要我们对这两大传统的对立作一点稍微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这种对立在相当  相似文献   

16.
作为域外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进入中国并在此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它和中国的民族文化有许多天然的契合点,如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中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中国传统“大一统”的理想社会秩序以及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品德与中国礼让互助、克己奉公的传统道德观念都有相契合之处。以上正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标榜“全盘西化”的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于“国故”,他提倡科学地梳理;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他毫不留情地弃之而后快;对于传统文化精神,他认为只有经过“西化”的洗礼后才能实现“复活”或“复兴”。用文化“函化”理论看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更能认清其偏激言辞的背后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相似文献   

18.
近年,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类似“五·四”时期的文化讨论热潮,试图从对文化的反思中找到一条国富民强的道路。那么,引起这场“文化热”的原因是什么呢?胡潇在《民族的文化觉醒》一文中认为,对“文革”的反思与否定是中国文化大讨论的导因,中国的改革、社会生活与国民精神的跃迁直接促进了民族的文化觉醒,而中、西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又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为民族文化注进了勃勃生机。同时,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亦顺应着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要研究的思维结构,是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它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结构”和“民族社会结构”一样,也是在一些民族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构造、积淀下来的历史成果。所不同的是,这一思维结构较之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更大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它甚至可被视为一种无内容的形式,是一种思维定势和心理框架。然而这种“无内容的形式”一旦形成,便又会反过来决定和制约着具体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过程,即赋予那些“无形式的内容”以特定的结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  相似文献   

20.
在批判“民族虚无主义”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这是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为此,本文拟从原则和方法的角度,就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继承及其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