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前学对宗教经验的研究为出发点,结合凉山具体案例,从宗教经验产生的基础、获得途径、特征三方面对凉山彝族宗教经验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凉山彝族的宗教经验以当地彝族宗教观为基础,以参加宗教仪式为主要获得途径,具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和美学专家称为社会艺术的"活化石",并以其古朴、独特、庄重、适用的款式,美丽而和谐的颜色,以及来源于大自然的图案叙述着彝族民间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3.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山彝族银饰艺术,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的自成一体的工艺精谌、造型独特、华美典雅,用于装点美化生活的佩饰、生活器具与宗教法具等实用物的统称;这些古老精美的银饰涵盖了彝族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历史事件和族群记忆等各方面知识;它既是凉山彝族民族工艺的精髓,也是造型艺术的源头,更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服饰远承汉晋先祖服饰的流风遗韵,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蕴含了区域风貌、社会特点、审美意识、民俗特征的丰厚内容,集中反映了彝族在美学、宗教、习俗等方面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素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山彝族服饰的款式风貌 凉山彝族服饰为人所知,男子椎髻、着裤;女子戴头帕,穿百褶裙。男女皆穿紧身窄袖饰花上衣,披擦尔瓦、披毡。这仅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部特征。实际上,凉山彝族服装式样和  相似文献   

5.
民族学视野下的义诺彝族“吉觉”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族学视角出发,对凉山美姑县义诺彝族的吉觉仪式进行了研究。吉觉仪式,作为毕摩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彝族驱遣类仪式中以遣返祸害、扭转劣势和转返他人咒术攻击为特征的季节性仪式。不仅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鬼神观念,也折射出了鲜明的象征思维、对超自然界的刚硬态度和控驭意识,以及人力胜天、和谐平衡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6.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凉山彝族诞生礼中求子礼、孕期禁忌、出生礼等仪式进行描述和解读,管窥凉山彝族诞生礼所承载的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神灵崇拜为核心的文化观及所反映的凉山彝族驱邪除秽,禳灾除害,祈福人丁兴旺,家族强盛的思想和愿望。  相似文献   

7.
《凉山巨变》是一出反映四川凉山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粉碎奴隶制度,飞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变革的舞剧。要演出这个舞剧,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没有生活经验,很难深刻地体会和表现剧情、角色。因此当导演分配我扮演舞剧中的老铁匠时,心里就感觉没有底。去年三月间,我们下到凉山昭觉体验生  相似文献   

8.
原始而古老的凉山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妇女渐渐体会到凉山自身贫穷落后的状况与外界生活存在极大差异,它们成为妇女外流的重要拉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量妇女外流的现象。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彝族是妇女外流比较严重的民族之  相似文献   

9.
彝族漆器——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漆器是凉山彝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的一种古朴典雅、墩实厚重、华美与造型独特的餐具、酒具、毕摩(法具)等实用器具的统称;它是彝族造型艺术的源头,体现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宇宙观和审美观,涵盖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历史事件,族群记忆等各方面知识,填补了少数民族在中国漆器史中的空白,是凉山彝族历史文化中最有力度的传承物.  相似文献   

10.
看了《凉山巨变》舞剧,心里很激动。作为一个彝族观众,能坐在首都的大剧场里,观看用我们本民族的舞蹈反映我们彝族人民的大革命舞剧,心里这股感情,就象是我们金沙江里的流水,一浪推着一浪地翻腾。过去,我们彝族人民,因为长期受着野蛮的奴隶制度的压迫、束缚,生产、生活各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人口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清代中叶为阶段的。在此以前,由于受制于物质生活资料及居住环境诸因素的影响,彝族人口增长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但从清代中叶开始,凉山彝族人口迅猛发展,并一直持续至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分析清代凉山彝族人口发展的原因及其由此派生的部分社会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执行彝区的人口政策,使人口的增长同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知识蕴含着有效利用和保护其所处自然生境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技能,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川、滇大小凉山是地质和气象灾害的易发区,凉山彝族人民通过对所处生境的自然物象及气候变化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丰富的减防灾地方性知识,尔比即是其中之一;尔比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存环境的历史体察,对于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经验认知,承载着凉山彝族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灵活、恰当地运用和推广尔比,将对提升社区减防灾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那坡彝族开路经》是广西那坡彝族宗教典籍的一种,是一部反映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史诗。《开路经》在历史进程中将那坡彝族自强不息、团结友善、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全面吸纳,又以庄谐统一的故事性内容,文白相生的表现手法和音乐性的展演形式实践着对百姓艺术性的引导和教化,在审美化的宗教文学氛围里,《开路经》实现了慰藉亡灵、教化世人、凝聚族群等文化功能,诠释着那坡彝族追求乐生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199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举办第一届彝族国际火把节以来,已经形成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制度,现已成为凉山对外形象的品牌及凉山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更是让世界认识凉山、了解凉山、了解凉山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凉山彝族地区旅游产品具备了强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而彝族刺绣直接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各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融合而产生的智慧结晶。不断创新与发展凉山彝族刺绣是保存彝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想使文化长久存活,必须要加强文化保护与发展。基于此,凉山彝族刺绣继承人应明确正确的市场定位,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保存传统刺绣文化的同时,开发有创意的新产品,以此推动凉山彝族刺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古老的傩文化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彝族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至今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风貌,在“哑巴舞”的整个活动流程里包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宗教、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艺术、医药、农技等。  相似文献   

17.
冯琳  袁同凯 《民族研究》2022,(3):81-94+141
基于凉山布拖彝族的田野调查,本文以女性的主位视角对多元医疗的女性实践进行了深入揭示:凉山彝族女性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疾病认知与分类;在治病实践中,凉山彝族女性发展出了一套与主观疾病分类动态契合的“择病而治”的治病策略,并据此形成了以家为中心、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治病逻辑;当地彝族女性的多元医疗实践,是一个囊括了不同疾病分类、多样医疗方式、灵活治病策略及多重治病诉求的整体关联过程。多元医疗的性别维度,为多元医疗后续研究提供了可供对话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李滨 《民族学刊》2013,4(5):65-71,109-111
凉山之“凉”、月城之幽蜚声中外,随着我国与全球大多数国家综合关系的不断改善,随着全球变暖和生态条件的日渐衰败,清凉秀美、民风独特的凉山彝族地区业已成为吸引全球客源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凉山彝区与欧美地区超长距大跨度的自然地理、人文民风差别虽然是吸引国际旅游客源的重要因素,但也必然会在宗教背景、审美情趣、饮食起居、行为礼仪、民俗民风等方面出现相克相悖的现象。本文从“客源”(欧关)、“目的”(凉山)两地宗教、习俗等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切入,重点对欧美基督教区域游客在凉山彝区“外游”诸环节中的“双向禁忌”做出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伍湛民族学术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是一本作者自选集,收文22篇,25万字。其论述涉及民族理论学、民族学、民族法学、方志学等。作者多年从事民族工作,熟悉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尤其对凉山彝族,酉阳、秀山土家族地区的许多问题,有深切的感受。如研究凉山彝族的两篇文章《当前四)11彝族地区家支问题态势述略》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家支制度初探》,谈论了他对彝族家支问题的看法,指出了彝族家支问题的危害性。这是需要理论勇气的。我们知道,凉山彝族走向现代化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中,家支问题是令人头痛、较难妥善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53年前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凉山,又再次经历着一个快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通过两次社会大变革,凉山彝族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凉山彝族人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