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评论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的文章,古往今来已是汗牛充栋,不过在思想分析上至今仍然存在着分歧。悲剧《哈姆莱特》大约作于1601年。剧名全称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悲剧》。从已有的蓝本看,哈姆莱特是十二世纪丹麦艾尔西诺王宫的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布卢姆和斯蒂芬是“哈姆莱特”形象在二十世纪的延伸.布卢姆的精神漫游、斯蒂芬的理想失落与哈姆莱特的思考探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又具有不同的悲剧意义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哈姆莱特》,认为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激烈的思想冲突的形象反映,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4.
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重构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颠覆了后者中的人物关系,把“被说者”变为“说者”,“说者”变成了“被说者”,从而传达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家对历史、善恶尤其是女性问题所做的辩证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中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儿,是18世纪法国哲理小说中少见的刻画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它同《神曲》、《哈姆莱特》、《堂吉诃德》等欧洲一些最著名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类似,复杂矛盾.我国一些论及它的书籍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研究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多种多样.因而,这一形象颇令读者有迷惘、不易捉摸之感.本文是笔者对这一形象的粗浅感受和认识,愿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曾绛 《云梦学刊》2023,(2):118-124
突转指剧中“意外的事变”,是人物“行动”可然或或然的突然转向。戏剧的情节突转必有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因素作铺垫,因而引发至少一种未预期情况的产生。受中世纪戏剧传统的影响,《哈姆莱特》剧始的“鬼魂浮现”和“死因陈述”情节激化了主、次人物的矛盾,强化了《哈姆莱特》一剧的复仇主题。对复仇中的情节突转和以装疯抗争的人物行动进行梳理,可助读者重估《哈姆莱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5年初,在筹备纪念陶渊明诞辰1640周年、庆祝陶馆揭馆20周年的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遍查陶学信息,我们注意到:20世纪以来,发表研陶文的数量、出版论陶专著的数量、其论著被赞评的数量,最多的学者竟然是同一位——魏正申教授。我们这一认识,被张润田先生为《魏正申研陶成果评论选》所写的序文所验证。下面,索性征引张序的缜密之论以代言我们的万千之思:  相似文献   

8.
《安徽文学》发表了江流同志的中篇小说《还魂草》以后,在文艺界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一种评论是反对和批判的,一种评论是肯定和赞扬的。批判的同志们认为:《还魂草》掩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模糊了社会的面貌;《还魂草》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杨丽鹃的生活理想是卑傲的,不值得礼赞和歌颂的;《还魂草》有着人性论的错误倾向。赞扬《还魂草》的同志们却认为:《还魂草》的主题“富有积极意义”,它“揭示了新旧社会的本质不同”,“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长期以来,白居易的《琵琶行》脍炙人口,被人们广泛传诵。关于诗中的主人公琵琶女,目前流行的评论意见大都认为,她原来是一个妓女,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封建社会下层妇女形象。她的身世,“反映了当时妓女共同的悲惨命运。”(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诗人把“这个原为妓女的商人妇”,“引为同调,引为知已,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真挚的话来,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着同情与尊重的态度。”(袁行霈编著  相似文献   

10.
《围城》四女性方道文对钱锺书先生的名作《围城》,有人曾作过这样的评论:“从头至尾,离不开女人”,“实与鸳蝶一墙之隔”,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在深刻领悟小说的中心意象及其独特风格之后,这种谬论便不生自灭了。因为从小说所提供的生活场景和形象画面来看,它描写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神魔小说的典型代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龙王的形象,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取经故事,成为《西游记》中着墨最多的配角。龙王形象之所以能深得作者青睐,既受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的影响,也是作者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有意之举。  相似文献   

12.
戴西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数评论都认为她是个浅薄、虚荣、自私的女人。本文试图结合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和福柯关于话语权的理论从作者、盖茨比、汤姆和尼克四个男人的话语中分析戴西这一人物,并结合小说对戴西的描述重新解读被男性话语歪曲了的这一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许多文学史和评论古典小说《水浒》的论文,都把宋江形象评价为英雄人物,错误地美化了宋江。例如有的说,宋江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有的人甚至还说宋江“不只是阶级斗爭的英雄,也是民族斗爭的英雄。”《水浒》里的宋江形象到底是不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呢?特別是对他投降前的一段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我认为确是需要好好探讨一下。我们评价宋江这个典型形象,应该用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价《水浒》的问题,终于提到重新讨论的项目中来了。长期存在的对《水浒》的不同看法,必需而且只有通过充分的自由讨论,才能逐步求得解决。读了一些有关的评论文章,很有启发,同时又有一些未尽相同的想法,写出来就正于作者和读者同志们。一《水浒》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形象鲜明的艺术形式,揭示了封建主义制度下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对人民群众的欺压,歌颂了被压迫者反对这股邪恶势力的斗争。这是它的  相似文献   

15.
从以群和蔡仪分别主编的文学理论统编教材所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统计看,以群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共产党宣言》,而蔡仪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它们都是属于论述外部规律的文献,而论述文学创作、作品和鉴赏这些内部规律的文献则少了很多。两部教材都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政治和知识的框架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摄中外非马克思主义文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文学经验,从而建立了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和鉴赏批评论为基本架构的文学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文学本质论。其中反映论、意识形态论和政治工具论属于外部规律,形象特征论和语言艺术论属于内部规律,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达到了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试谈校长的工作形象葛致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因此,校长应该有一个规范的形象,而规范的形象又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如:校长的工作形象,校长的能力形象、校长的学术形象、校长...  相似文献   

17.
略论宋江     
“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一心把宋江变成同孔丘一样的一块打人的石头。他们故意歪曲毛主席的评论,离开小说,对宋江这个形象作了歪曲的评论,全盘的否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他们根本无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尽管宋江最后受招安了,但是,一些起义农民的领袖或自称为宋公明,或被拥戴为宋大哥;几百年来,许多读者都喜欢《水浒》,喜欢宋江。难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佳力时指出:“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较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在西方,悲剧一直拥有最多的观众,著名的戏剧大多是悲剧;在中国,悲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三女抢板》、《李慧娘》等几乎家喻户晓。那么,究竟什么是悲剧?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州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  相似文献   

19.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公认的唯美主义名剧。在评论剧中女主人公莎乐美形象时 ,人们往往局限于唯美主义视角 ,把她作为“病态美与追求肉欲的象征”。本文从《莎乐美》在五·四时期受到我国文坛的特别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视点 ,论述了莎乐美形象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探讨了王尔德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历来评论《金瓶梅》,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作者;二、褒眨。自《金瓶梅》问世至今,人们争论最多最热的是:《金瓶梅》是谁写的?它涉及到作品的人物、题材、主题、源流、民族形式,即真实性、时代性、继承性与艺术的综合运用、传统表现手法诸问题,因而自然会引起普遍的关心。它的讳莫如深,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