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测谎是一项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测谎原理的科学性,测试方法的稳定可靠性以及测谎实践所表现出的高准确率,是测谎结论存在客观真实性的基础.由于测谎测试的是与案件有关的心理痕迹,因而测谎结论具有相关性.从性质看,测谎结论属于鉴定结论的范畴,因而形式上具有合法性.测谎结论作为一种诉讼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2.
论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运用条件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日益复杂化、智能化、职业化的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应当根据犯罪分子心理复杂的特点展开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受实地勘验水平、现场访问技巧、分析能力高低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运用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操作应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蔡平 《社区》2004,(1):51-54
2003年底,我来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采访了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现场没有物理痕迹,本身就是一个心理痕迹”45岁的李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犯罪心理画像了,目前正在带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生。李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犯罪的整个状态和过去不一样了,人员是流动的,人是失控的,有时光根据一个作案现场,根本无法破案,而且犯罪人越来越了解反侦查的方式,很多犯罪人在作案当中都有很明显的反侦查意识。这不是没有一点安全可言了么?但后来我知道,李教授正是想借此说明,新时期犯罪心理研究在破案当中…  相似文献   

4.
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心理所支配的,犯罪心理是由诸成份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完整的动态系统。犯罪心理结构历来是犯罪心理学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揭示了犯罪心理结构便揭示了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本质,因此历来为犯罪心理学所重视。犯罪心理结构定义各学者虽各不相同,如“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主体在某种状态下或从事某项犯罪活动中,各心理成份之间错综复杂的、多水平多层次的一种构成方式。”①“犯罪心理结构就是指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潜伏在犯罪人的心理事实中,在犯罪行为实施时发生作用的、导引其走向犯罪的多种畸变心理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恋爱违法犯罪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恋爱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强奸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杀人罪、敲诈勒索罪等。可以从心理学的视阈来分析其犯罪心理成因和恋爱违法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故意杀人案件是极易扰乱社会稳定的恶性案件之一,因此,有必要在侦查过程中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及时地侦破此类案件。因此,以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剖析了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故意杀人案件侦查中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其具体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人们除了重视自身的生理活动,如生理疾病、生理健康外,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今天的法治社会,对人与法的研究已从行为本身深入到研究支配行为的心理因素。犯罪心理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现代犯罪心理研究成果显示:犯罪心理十犯罪机遇一犯罪行为,即仅有犯罪心理而没有犯罪机遇就无法产生犯罪行为。这一研究成果仅限于犯罪心理形成之后的状态及发展趋势,并尝试在犯罪心理形成后犯罪行为实施前这一阶段找出预防犯罪的方法。本文是从犯罪心理形成前探讨常态心理和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人心理发展过…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危机类型,总结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犯罪类型,以及犯罪类型的突发性、随机性、不可预见性、可预防性等特点,从心理源头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论犯罪心理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的实质 ,是建构犯罪心理学大厦的基石。因此 ,对犯罪心理实质的探讨 ,对于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演变及其规律 ,促进犯罪心理学理论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不敢苟同把犯罪心理的实质界定为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以及把犯罪心理实质等同于犯罪心理基础的观点。笔者认为 :首先 ,犯罪心理是以关系实在方式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是社会矛盾关系在个体生活和实践层面的具体化和激化 ;其次 ,犯罪心理是一个不断生成、建构、变化和解构的过程 ,是犯罪人的内在心理特质与外在社会环境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心理自组织系统 ;第三 ,犯罪心理具有主体组织性和适应性机能 ,能自主能动地收集和加工处理刺激信息 ,并调节内部各成分和要素间的活动和联系 ,以保证机体对外部环境的良好适应性和最佳反应状态。据此 ,笔者所理解的犯罪心理实质 ,就是犯罪主体为了某种自觉的或无意识的功能性目的而建构的 ,被个体化和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关系的客观实在和关系实在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客观方面的因素外 ,青少年个人心理、性格特征、生理机制、思想素质和道德意识等主观因素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必须重视和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屡屡发生的恶性事件以及青少年违法犯罪比率的逐年上升 ,充分暴露出孩子们在心理上、人格上的种种缺陷 ,大量事实说明 :心理环境的“荒漠化”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起点。青少年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 ,心理已经不健康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应充分认识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危害 ,应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 ,从“心”抓起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防患于未然 ,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这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问题的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总结心理学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研究以及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心理学成果,并探索心理学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如何发展自己.通过对文献进行质的分析,得出结论:环境保护工作中亟需心理学的研究,而现有的心理学中可以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成果很少.虽然在环境心理学、生态和绿色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开始了对环境保护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很不足.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为服务于环境保护,心理学在理论上应采取新的系统和生态学的范式,在实践上应探索具体的环境保护的心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必先建立各项有效的制度。本文认为应建立遏制腐败的制度,以此达到控制腐败的效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特性以及信息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犯罪心理强化。网络境遇下,犯罪心理强化表现为猎奇、模仿、暗示、角色扮演、自我强化、舆论氛围等。规避网络境遇对犯罪心理强化的助长,不应该局限于犯罪心理学的探究,更应该注重从确保司法公正、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完善社区矫正建设以及作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扶救助工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来探究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犯罪欲抑制及其心理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犯罪的原因系统中,犯罪人的主观因素是犯罪个体原因之一,而犯罪欲则是一切故意犯罪产生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前提。抑制犯罪欲是犯罪心理预防的根本,要抑制犯罪欲,必须通过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人们控制、纠正自身犯罪欲望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无法有效控制自身犯罪欲望的人,应加强条件预防,从外因上预防犯罪。针对已经违法犯罪的特殊群体,加强有效的特殊预防,减少其对社会反复进行危害的可能性。在大力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今天,不仅要在理论上探讨罪因,更为紧迫和重要的是把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尽快运用于实践中,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受其犯罪心理支配的,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家庭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关键因素。家庭结构的缺损、家庭环境的恶劣、教养方式的不当等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这些不良因素的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校园暴力和暴力游戏已经成为危害校园安全,影响校园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分析校园暴力和暴力游戏罪过心理生成机制,探究行为人的罪过心理成因,可以为预防、遏制校园暴力行为,有效防止青少年反社会行为进一步升级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于测谎技术,我国经历了从不认可到广泛应用于刑事诉讼。由于认识还不够深入并且缺乏应用的规范性,导致了一些错案。但这并不能否定测谎的价值,我国测谎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规范,以保证其准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痼疾”,其犯罪行为是不良心理的外化体现。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重要手段的心理干预对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再次犯罪具有重要价值。大量研究表明,在社区环境中,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通常建立在主观的信念和零散的经验之上,由于缺少矫正效果的相应证据,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有鉴于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产生的系统评价结论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证据,并希望通过完善社区矫正法制建设,构建科学的心理评估与精准矫正机制、持续性干预的经费激励机制、多方社会力量协同的参与机制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正机制,将研究证据广泛应用和推广至社区矫正司法实践,提高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中国化研究议题是中国心理学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心理学早期在学习、模仿和跟随西方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但早期对西方心理学的过度借鉴,导致中国心理学逐渐失去对中国人民心理本真的研究,学术界在心理学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出现学术分歧。通过西方和中国心理学发展脉络对比分析,对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中的科学观、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实证资料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心理学研究者要在学术立场上形成统一认识,构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在科学观方面,心理学中国化应该以大科学观统摄小科学观,注重对心理规律实体性和心理规律精神性的研究,弱化方法中心论的倾向,强化问题中心论的立场;在研究范式方面,对待客观研究范式与主观研究范式应该采取“适度原则”,保持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从多维视角开展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以本土文化传统为根基,突破对自然科学模式或人文科学模式的依赖,改变过于强调外在形式的观念,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现象开展具有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的研究;在实证资料方面,在实证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加强理论反思与坚守能力,使基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学研究用来指导实践和服务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