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抗战初期王明与毛泽东的合作和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王明与毛泽东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方面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相反两者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发展和抗战事业的胜利.即使是分歧,也要具体分析,有的是认识上的差距,有的是双方的误会,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争取最高领导权上的某些冲突,不过这些分歧的解决都遵循了合法的途径,这有利于党内民主的发扬和增强党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战统一战线问题上存在很多分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抵制了来自共产国际的消极影响,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运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3.
七君子事件是抗战前一场声势颇大的社会运动,七君子坚持民主救亡,并依法抗辩自救,南京国民政府则有法不依,企图维护其专治秩序.这一事件本质上是政治问题,表现了知识分子与政府当局在救亡和民主上的重要分歧和冲突,却以法制形式公诸于社会.南京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最终将七君子无罪释放,抗战初期以七君子为代表的抗日民主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的问题。本文认为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以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为标界,在此之前的对华政策应当肯定,而在此之后的对华政策则应基本否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武汉失陷期间,国际政治与中国抗战局势的关系。论证了在国际政治制约和影响下,国共两党于“华北事变”前后对日对内政策的分歧斗争、发展变化及其原因;论证了抗战初期,尽管国共两党抗战路线不同,却能基本上团结一致对外的国际与国内的政治原因;强调了中共提出和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初期,在分析中国的抗战形势、抗战力量,确定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抗日军事战略等问题上,毛泽东同共产国际之间存在着原则分歧。毛泽东在一度处于少数甚至孤立地位的情况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著,坚持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与策略原则,开始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斗争实践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共产国际也最终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决定性地完成了抗战初期的战略性转移,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客观上为中共造就了一个广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8.
在挖掘史实的基础上,以典型期刊为例,对山西1937—1945年的抗战期刊进行拓展研究,并得出结论:从时间纵向上看,山西抗战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预热的过程,其中期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从空间横向上看,山西抗战期刊也应该包括山西人当时在山西境外办的抗战期刊。上述两方面与1937—1945年的山西抗战期刊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山西抗战期刊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自我们认真研究新的世界产业革命和我国现代化关系以来,我们饶有兴趣地对各种有关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概念、议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存在着分歧,这是不足为奇的。归纳起来,其分歧主要有二:第一,衡量产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有的说生产技术工艺新方法的出现是标志;有的说生产力有大的发展是标志;有的说新兴产业出现并使产业结构发生大的变化是标志;也有比较多的人觉得能从科技史、或从能源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作为产业革命的明显标志。如以蒸汽机、电、原子能的利用作为产业革命的标志,等等。  相似文献   

10.
论国民政府国营与民营经济范围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根据孙中山的发达国家资本理论,提出了划分国营民营经济范围的问题,其政策设计与实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抗战前的初步界定、抗战时期国营范围的空前拓展与民营范围的急剧萎缩、抗战胜利后国营范围的调整压缩与民营范围的扩大。国民政府的上述政策有其合理性,但更存在着重大错误,政策的设计自相矛盾并与实践严重脱节,因而直至其政治垮台,都未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划分方案。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决策者思想上的严重分歧,特别是对民生思想的错误理解和对民生生活的长期忽视。  相似文献   

11.
在筹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过程中,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在党纲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在目前我国使用的国际共运史教科书和其它历史著作中,大都认为是在党纲中是否应写入无产阶级专政条文这个问题。例如,有的书中写道:“普列汉诺夫起草的党纲草案的理论部分,依照西欧各国的样子,回避了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由于列宁的坚持,才加进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①有的书中则进而指出:由普列汉诺夫起草的党  相似文献   

12.
二战期间,中英在亚洲进行了军事合作。中国军队增援香港英军,并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在缅甸战场,中、英、美三国联合打击日军。中英训练的突击队在浙江东部的抗战中屡建奇功。在此过程中,中英之间有过分歧。双方在军事合作起点问题上发生争执。对攻缅作战态度不同。情报合作以失败而告终。但分歧是次要的,合作是主要的。双方军事合作取得很大成效。   相似文献   

13.
1938年11月15日,鲁西北政治、军事中心——聊城失陷了,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范筑先将军为国捐躯,鲁西北的抗战力量开始分化,有的投靠了国民党顽固派,有的投降了日本帝国主义,有的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有的被日寇、会道门冲垮溃散了,蓬勃发展的鲁西北抗战局面遭受挫折。为了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吸引其他抗日武装,共同对付日伪顽会匪的猖狂进攻,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于1939年1月14日在馆陶县成立了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由中共鲁西特委领导,坚持鲁西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这支劲旅成为巩固、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力量。现就其历史作用简论地要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逐渐进入国人生活,在社会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媒介抗战救国影响巨大。共产党充分利用《新华日报》“七七”纪念文章的宣传动员功能,展开全面抗战战略,发挥共产党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反对妥协投降,监督国民党抗战,主张民主建国。这样的宣传动员,有力地维护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表达并实践了民主建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史学界以往对中国抗战意义的认识比较狭窄,有的问题更讳莫如深。本文旨在放宽视野,变换角度,通过对国际地位、民主、国际双边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等问题的审视,进一步阐释中国抗战的深远意义,为当代人类提供清醒的意识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军事战略方针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抗战初期实施何种对日作战战略方针,在党和军队内部形成了较大的分歧和争论,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不失时机地实施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这一战略方针的转变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新 疆的地 理位置特 殊,抗战 时期在 中苏 关系 上发 挥 了极 为重 要 的作 用。新 疆 是中 苏 相互援助的 陆路中 转站;新疆 是共产 国际与中 国共产 党联系的 交通 要道; 苏联 支持 新疆 的“三区 革命”实 际上 是支援了 中国抗战  相似文献   

18.
女书引起外界的特别关注和研究,将近三十年了,但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关乎女书的一些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的见解,仍然存在诸多分歧。集中阐述和分析这些分歧,并对如何破除分歧,推进研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意见.对女书研究的前景和出路进行扼要的展望。有助于促成女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抗战期间,四川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与大后方。四川尤其是重庆地区虽然遭到日军的重点轰炸,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仍呈现出历史上较为活跃兴旺的景象。八年抗战中,四川军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抵御外侮,共度时艰,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并由此而形成了“爱国”、“战斗”、“奉献”、“乐观”、“合作”的四川精神。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民族的支持.做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迫近之际,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其目的是利用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避免其东西两线作战,以保证苏联的自身安全.为此,在抗战爆发后,苏联在物质上、道义上乃至人力上大力支援中国抗战。苏联从利己的需要出发,为了让中国束缚住日本,便紧紧地抓住蒋介石.一方面为迎合他消灭共产党的野心,不断地贬低限制中共的活动,甚至以牺牲中共的利益来换取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另一面,大量地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援助。这反映了苏联援华的实质是民族利己主义.另外.苏联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中国的援助是以损害中国人民的主权为代价的。1941年的《苏日中立条约》、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所规定的诸多条款,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总之,在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国标主义完全让位于民族利已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