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写作特点是集中性与多元性并存。女性作家多是写城市与乡村中的女性生活遭遇,从中可以看出女作家写作时对女性自身性别境遇、生活境遇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审视,建构了区别于男性文学的话语方式和写作方式,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两性文学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细致地考察了古希腊神话、史诗、悲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归纳出了其命运、品性上的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生理、心理、乃至社会学意义上的探讨,得出了结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是导致女性社会地位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英女性文学及其女权主义文学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把中国的女性文学和已有定论的英国女权主义文学(及其女性文学)作划阶段对比、比较,提出三个观点:1.女权主义文学应按照女权主义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政治女权主义文学和文化女权主义文学;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政治女权主义文学,新时期以来又产生了文化女权主义文学;3.“女性主义”是个语焉不详的名称,不足以说明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人类有史以来经历了从早期采猎天然经济到古代农业自然经济,再到近代工业商品经济这两次重大社会经济变迁,与此相联系,女性的命运也发生了从母权制到父权制,再到男女平等这两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觉冷峻地刻画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她笔下身份各异的女性无论如何挣扎冲突,都只能生活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最终落得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张爱玲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娜拉出走后怎么办》,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和易卜生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下对女性解放及其命运的不同理解。娜拉的反抗被鲁迅从社会整体性去理解,显得尤其弱小与无奈。鲁迅更强调社会整体改变是女性解放和出路的基本前提保障,因此判给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易卜生从西方个性文化的角度强调个体觉悟与反抗的重要性。二位作家的不同选择看似纯主观的活动,但更具有内在的文化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曹禺先生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既有以侍萍、愫芳为代表的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传统型中国女性,也有以蘩漪和陈白露为代表的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充满现代气息的异类女性形象,正是在这类女性形象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女性境遇的深切体验和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展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女性书写者对女性主体性的探寻呈现出不断变化深入的态势.即从张洁、张辛欣"女人是和男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人"到王安忆、铁凝对女人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存在的特性的探寻,到林白、陈染文本从个我隐秘的生活、心理层面对性别个体女性自我的追问,再到王安忆<长恨歌>在一种平易的日常状态中展现女性个体生命的世俗形式及意义,营造一个世俗、民间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表现在透视女性周而复始的悲剧命运,表现女性挥之不去的孤独,双向展开女性的性格弱点和对母爱的赞美。其对女性命运探索的的贡献表现在揭示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探讨女性的心理冲突达到新的深度,对女性的孤独和对母爱的赞美达到形而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大渡河支流》不是冯雪峰所说的描写和暗示农村地主阶级及其封建剥削制度必将走向崩溃的社会史诗,而是发生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想框架里的女性命运悲歌,一首抒情史诗。但在具体的写作中,诗人又受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由此造成了矛盾和分裂,使得长诗成为了一首既有“五四”意义上的自然情欲和女性命运,又混杂了社会学主题的复杂作品。  相似文献   

11.
李碧华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和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塑造了富有叛逆思想和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对两性关系进行了深度拷问,向"吃女人"的男性霸权文化表示了强烈的质疑和有力的反抗.同时,也对女性自我弱势心理作出了深刻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13.
父亲角色的缺席是当代许多女性小说文本书写母亲形象的一个共同语境。本文分析"缺父"的文本背景,阐释当代女性小说中母亲书写的性别文化内涵,指出"缺父"一方面意味着父权的无处不在,母亲的"妻性"被剥夺了,"母性"被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则是重建女性谱系的前提,使"母亲"重新获得"人性"、"女人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女性“成长”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审视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女性“成长”故事,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关涉女性“成长”的路径:从初期的自觉向“中心文化”的服膺,到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诀绝,女性作家最终寻找到了一条女性自我升华、自我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轨迹,以对女性生存状况和生命经验的书写,赢得了文坛的"半壁江山",成为无法忽略的"亮点"和"热点".诸多文本在对女性意识探寻、表达的过程中,释放着女性解放的能量.不容忽视的是,这种释放的表达,也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与缺憾.追问女性意识表达的趋势,探究女性文学的得失,对女性文学创作乃至女性真正的解放,有着本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民俗学、发展心理学、老年学视角观之,中国谚语中有着老年人丰富的人生经验、成熟的心理因素、传承文化的中介作用以及健康生活模式等积极主题。这些主题体现了睿智、成熟、乐观的老人形象和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来主要不是地理的区划,而是以追求"王道"为内涵的政治、文化存在。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压力,中国学术在近代历经裂变。首先,经学、史学之更替。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学界的沉浮,康有为、章太炎之间的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后世的演化,钱穆"就于史学立场"结束经学争议的努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分解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经学史学化"的趋势。其次,子学之凌驾经学。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严重效应是,子书不但成为"哲学史"、"思想史"的优先素材,还产生了顾颉刚所谓"经竟变成了子的附庸"的趋势。再次,"汉宋之争"之折变。以关于戴震研究的公案为例,在梁启超、胡适那里,"汉学"主要是"科学"的类比物,或者是"学术独立"的精神渊源,钱穆则将"宋学"拓展为一种涵盖了经、史、文学在内的包罗万象的学术类型。最后,"国史"创制之新局。钱穆的《国史大纲》代表了着眼于国史长程,反对"文化自谴",弘扬民族精神的坚贞努力。中国文化时值转运之机,复兴之前途是可以期望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可以从社会学角度获取生态神话母题的当代价值,深刻认识和顺应生态环境规律,创造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速写体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种体式,至今没有得到关注,这跟它没有产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关。它有特定的文体特征:它是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边缘文体,篇幅短,时间跨度小,少历时性叙述;多场景化,少回溯、插叙等情节手法;多简笔勾勒,少精雕细刻。它无法用理论界流行的“散文化”来概括。它的兴盛与急速变动的时代和作家迅速反映时代的创作追求有关,也跟大众传播的兴盛分不开。  相似文献   

20.
鬼子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巨大的悲悯情怀,创作了一系列带有荒诞色彩而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求真意识的小说作品,在他所构造的名为"瓦城"的文学世界里,表现了一批社会底层人物无奈选择、奋力挣扎、迷茫无助的生存图景。究其根源,主要是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导致个体心理失衡、求真意识薄弱和社会诚信度的降低。鬼子小说对社会现实、人性灵魂和知识分子弱点的剖析锐利而深刻,其唯美的艺术表现方式,又使他的作品切近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