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出版的《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作者张集馨的自订年谱。全书除正文外,还附有作者的部分日记和书信,以及作者的外甥詹嗣贤编订的《时晴斋主人年谱》,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高,其中有关甘肃的情况,对我们研究甘肃地方史,是一宗颇为难得的材料。张集馨(1800——1878),字椒云,别号时晴斋主人,江苏仪征人,道光九年进士,起先供职翰林院,后于1836年获恩特简,1865年被劾革职,先后在山西、福建、陕西、四川、甘肃、河南、直隶、江苏等省任过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等职。作者对清末政治之黑暗,社会之腐朽有较深的观察和思考。《道咸宦海见闻录》就是他几十年宦海生涯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作者于道光三十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大清相国》是"官场小说第一人"王跃文迄今为止创作的唯一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官场仍旧是其主要的叙事场所,它再现了三百多年前清朝波谲云诡的官场风云,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代表的满清宦海大臣群像.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贯穿始终,在对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合理想象和虚构的基础上完成历史叙事建构,叙事语言的戏剧化倾向以及官场"完人"形象的塑造,使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本世界.同时,"等、忍、稳、狠、隐"的五字诀是主角陈廷敬驰骋官场多年所遵守的为官之道和处世秘诀,不仅为古代官场系列小说增添了新的审美品格,于当代职场也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说”这名词,最早见于《庄子》,但以小说名“家”,并给小说下定义,指出它的意义和作用的,则是后汉初年的桓谭。他在所著《新论》(《文选》李善注引)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才合于小说的名实。小说,说之小者也。准此,则先秦诸子书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无一不是小说,后世衍为长篇的平话、讲史、演义,则已经不是小说而是大说了。 最早以《小说》作书名 的,当以殷芸的《小说》为创始。据我考,大约凡是宋以前类书所引只称《小说》而不署撰人的作品,以他书所引遗文参证,往往就是殷芸的小说。 《梁书》和《南史》的《殷芸传》都不提殷芸著述,若不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人们很可能会把这位最初编撰小说的人忘掉。《史通·杂说》  相似文献   

4.
将作为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第二次高峰期的清末小说,仅用"谴责小说"来界定描述,有笼统简单之嫌,而将《孽海花》许为此类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有商榷之必要。"谴责"只是一种"时期风格",经过曾朴整理增撰后的作品,却在不失其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特征。其立意重在纵向的历史画面而不是横向的社会图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张高评 《文史哲》2022,(1):117-130+168
笔削原指史料的删存去取,乃历史编纂学之必要步骤。笔与削彼此互发其蕴,互显其义。笔而书之,排比史事可显意,连属辞文亦能见义。《春秋》笔削书法,一变为属辞比事之《春秋》教,再变为详略、异同、重轻、忽谨、先后、因变之史法,三变为曲直、显晦、有无、虚实、忌讳、回护之义法。或笔或削,大抵出于作者之独断与别裁,为一家之言所由生,藉此探索文心、史识、史观、历史哲学,可谓顺理成章。方苞会通经史古文,提倡义法,强调法以义起,法随义变,为中国传统叙事学着重笔削见义、比事属辞之"法"提供了学理依据。《春秋》《左传》等史籍"言有物"之义,大多推见以至隐,往往藉由"言有序"之"法"以表述。古典小说与戏剧叙事渊源于史传,笔削书法,自可作为解读《三国志》《三国志注》《三国志演义》等史传、小说、戏剧叙事之津梁与法门。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古代小说是“史”的分支,因此,封建正统文人评论小说,基本上以历史著作的真实性程度为标准,他们把优秀小说誉为“补正史之不足”或“某朝之实录”。直至清代,仍有这种以史评文的余风,《聊斋志异》是部谈狐说鬼的小说,却也有人评为“淋漓载笔,  相似文献   

7.
《狼图腾》和《藏獒》两部相继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是近两年来出版界和文坛的盛事.《藏獒》在发行之初,打出了要"PK"《狼图腾》的旗号.读者群中已分裂成"狼迷"獒迷",双方争论热烈.笔者认为《藏獒》虽是摽着《狼图腾》出版发行,有跟风之嫌,但从文学的层面,《藏獒》和《狼图腾》在故事及情节的安排、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细节的烘托渲染等方面,各有千秋;从文化的层面,《狼图腾》的思想切合了人们的生态焦虑和生存焦虑,拥趸者自然居多,而《藏獒》所倡导的"獒性文化"即"英勇、忠诚、责任、牺牲、规则"可能更得人心,客观上也对《狼图腾》掀起的滚滚"狼文化"有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男性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对美国黑人男青年"奶人"的刻画,向人们展示了在白人文化氛围中美国黑人思想状况和成长历程.主人公通过对家族史和姓名的追寻,寻到了自己文化之根和种族之根,确定了种族身份,成为了黑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相似文献   

9.
《逸周书》原名《周书》,作者不详.《逸周书》之名,一般认为始于晋代.郝建樑、班书阁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续》(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认为"《逸周书》之名,始于晋郭璞《尔雅注》";苏渊雷在《读史举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也说:"郭璞《尔雅注》始定名为《逸周书》",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亦同:"《逸周书》之名是从晋  相似文献   

10.
徐海容 《云梦学刊》2012,33(4):69-73
中唐诗与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联袂与分流的历史演变轨迹,这是俗文学潮流的推动所致,也是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考察《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可以见出,中唐小说与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互动生发关系、传奇小说的诗化倾向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典型人物,在其他小说中很难找到,不想在《红楼梦》里找到了,这就是王熙凤,从前之论者也注意到这一点.有人在论及王熙凤时说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涂瀛),是巾帼中之"女曹操".这看法是有道理的.就这两个艺术典型塑造之成功,知名度之高,尤其他们之性格特征又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恐怕再也找不出如这二人那么之"合谱"了.在中国小说史上,宛如一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对我国古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发表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评论和见解,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领会、学习。“三国”故事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三国演义》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长篇历史小说。在罗贯中写定《三国演义》以前,关于“三国”故事早就有相当长的流传历史。鲁迅曾经指出,如今可以见到的“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的宋人《全相三国志平话》,便“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从“页必有图”的情况来看,它已是“供人阅览之书”了。鲁迅从文艺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认识出发,就生活事件的内容特点,论述了“三国”故事之所以早在宋代便“已甚盛”的历史渊源。鲁迅认为,只因“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由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中有不少天象为错记或伪造,也有不少以此虚假天象为基础的星占事应内容,后世对此多以"神巫"、"迷信"之语论,批评者多,但《左传》记录此类事宜的原因何在?从春秋时期历史文化语境出发,从现代眼光看来虚诞的星占事应却是当时社会真实的反映,人们认为天象变化是至高无上"天命"的意志体现,对"天"有类似宗教的信仰,因而星占活动对实际社会事务能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天象对统治者有道德规诫作用,而以"天人感应"的因果逻辑解释历史事件也是《左传》"传"书性质的要求;而且天象纪事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一直被官方垄断,对中国古代社会有重要意义,这都是《左传》重视天象记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数”在《周易》中并不是抽象的代码,而是具有生成性、变化性、全息性的符号系统,它与象、时、位、理、占等结合,是一种以时间性为主导的时间与空间性存在.它无所不包,既代表天地自然,又“推天道以明人事”,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它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言的“数”有很大区别,《周易》之“数”尽管是数理符号,却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6.
魏晋六朝文论中小说还不是一个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论概念。《文心雕龙》总论和文体论中,作者以"道"、"经"、"圣"作为论文之依据和根本,每种文体既可能载道宗经依圣,也可能乖道违经背圣。按刘勰前人和时人的小说观,乖道违经背圣之言论文章均可视为小说。《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在魏晋六朝文论中有极大代表性,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文论和文化人心目中的小说概念都还不是指称某种具体单纯的文体,而是指那些不能表达"大道"、"真知"的边缘性语言文化作品。  相似文献   

17.
刘湘兰 《文史哲》2007,(2):153-158
唐修《晋书》由于大量取材于小说的缘故,自成书之日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诟病。其实,《晋书》采用大量的小说史料,可以使叙事风韵摇曳,人物精神生动,犹如“颊上三毫”,体现了小说史料在《晋书》修撰中的“细节”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晋书》作者也艺术地运用小说史料,那些看似闲散之笔的小说史料,正是曲折隐晦地反映历史真相的珍贵细节。《晋书》对小说材料的取舍,有着深刻的意义,这或许正是《晋书》作者的“春秋笔法”。总之,《晋书》中的小说史料可以使历史叙述更圆通、更完整,正像是“肉死象之白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的结构,在许多以西方近现代小说观念作为评价标准的读者眼里,一向只是短篇的汇编.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曾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书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鲁迅也认为:"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解放以后的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基本上采用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9.
钟惺、谭元春在《诗归》中以"厚""真"为标准对阮籍《咏怀》诗持批评与贬低的态度,认为其既不如此前的《古诗十九首》,又不如唐代的《感遇》.这种贬低一方面源于他们独特的诗学观,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对阮籍性情、诗歌特点的认知有关.此外,还有针对七子派复古诗学——尤其是对李攀龙《古今诗删》不满的现实因素.《诗归》对阮诗的评价引起了明清诗论家激烈的反驳,这其中固然有钱谦益、陈子龙等人的影响,也有易代之际的时代因素,但批评者大多还是立足于诗学本身.他们认为钟、谭不过是"尚奇""好尽""浅陋",故多重申《咏怀》有性情、多蕴藉,潘德舆则从性情之正摈斥《咏怀》和陈子昂《感遇》而扬张九龄《感遇》,客观上又扩大了《咏怀》诗接受史之丰富蕴含.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严家炎先生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与巴赫金"复调小说"概念的差异、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近而指出严家炎先生所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并不是巴赫金的,而是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