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实现公众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并通过影响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民众的公共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但是,网络舆论还存在着法制建设不健全,容易被利益集团操控,主流媒体信息失真等缺陷。提高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作用,不仅有赖于政策与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更有赖于政府、网络舆论、公众三者的整体发力。  相似文献   

2.
媒体通过营造可以自由辩论的公共空间,把政府与民众、权力与社会两者对接起来.这一对接与互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实现和彰显民主的过程.经过媒体的扩散效应,越来越多的公众议程被转移为政策议程,越来越多的民意得以体现.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为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即舆论参与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有利于传播政治知识,培养公民政治兴趣,影响政治文化的形成;媒体对受众的政治社会化影响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而影响到受众的政治立场,型塑受众政治人格;媒体与公众、政府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政治传播链条:民众通过媒介手段表达政治立场和利益关切实现政治参与.为有效引导公民政治参与,政府应当变管理为服务,重构政府与媒介、公众之间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公共领域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平台,对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中国,“私民意识”“顺民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并产生了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公众“在场”的参与型民主政治,公共领域就是要使决策者接受公众的审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此,党和政府应该大力提升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完善公众话语表达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主动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利用舆论监督优化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异军突起,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逐渐确立了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网络成为中国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关键渠道。通过媒体网络实现公众的政治参与,不仅推进了民主法制进程,而且通过影响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了民众的公共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安定发展。本文以2010年的“天价过路费案”为例,试图分析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媒介的舆论监督从政治上来说是在行使社会公权力或者说广义的公权力。在舆论监督实践中,媒介行使公权力常常受到阻遏,难以完全尽到社会责任并实现自己的道德追求,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羁绊和经济利益对监督者的诱拐。制度的问题要靠创新制度来解决,即建立一种新的监察制度——媒介舆论监督的人民监察制度。这种制度不仅是和谐社会对媒介舆论监督工作加强管理的制度,更是一种保障舆论监督,保障媒体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存在着既统一又时立的密切关系。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促使司法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司法人员廉洁自律和文明办案和实现审判的公正高效;新闻舆论监督缺乏制约或运用不当,则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要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最根本的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法治化,用法律来规范新闻舆论媒体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公众本身存在以下问题:参与公众的参与水平发育不均衡;参与公众本身整体上正处于发育阶段;参与公众的结构不合理;参与公众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参与公众的参与需求旺盛但理性、能力不足;参与公众参与过程中理性和情绪的失衡.至少在现阶段,作为参与主体的公众仍然处于发育阶段,其成熟程度还难以支撑充分有效有序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所以,不仅要促进公众参与,更要促进公众本身的发育和成熟.促进参与公众本身发展的措施包括:推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由金字塔形结构向菱形结构的转变;普及政策参与的公民教育;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四川新闻舆论监督有五大特点:1.舆论监督以引导为主;2.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媒体和政府之间正在形成良性互动;3.媒体普遍重视建设性的舆论监督;4.舆论监督多集中在民生问题;5.舆论监督多集中在基层,面向基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七个:1.媒体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法律法规意识淡薄;2.监督水平有待提高;3.舆论监督的压力重、阻力大;4.存在集体失语现象;5.存在“有偿不闻”;6.新闻敲诈时有发生;7.舆论监督领域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在党的新闻宣传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能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却并非易事。比如在认识上就存在着误区:一谈到舆论监督,就认为是不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舆论监督不利于稳定,不利于工作等。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舆论监督是和舆论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舆论是公众对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大体相同的言论。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即人民群众。因此,舆论监督所反映的不是个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而是一定社会群体(公众)对社会现实的普遍的、共同的意见。在现代社会,舆论监督实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是新闻媒介及其传播系统,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的载体和放大器,舆论监督坚  相似文献   

11.
和谐舆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基本权力之一,同时,构建和谐舆论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构建“公共领域”,从而引导舆论。食品安全事件中,和谐舆论的构建需要媒体、政府、商家与公众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时代的社会动员方式,使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但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又使这种参与具有独特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抽象愤怒与集体狂欢、民粹主义下的“无社会组织”后果、话语和行为的无理性破坏等。要重塑公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政府不仅需要执政智慧,更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治理思维。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维权机制,畅通公民的利益表达与利益保障机制,提高弱势群体在利益综合以及政策制定中的博弈能力,是破解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南通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取得成效。但目前,公众参与仍存在非组织性、非理性参与、参与意识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针对公众政治参与的限制性因素,可通过加强经济建设、完善参与体制、培育民间组织、营造良好城市氛围多维度提升公众参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往往面临如何调和“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管理中的“权力”与“权利”冲突根源于政府垄断、主导整个行政程序,造成行政程序过度封闭与排他,导致公众游离于行政程序之外.化解社会管理难题,实现社会善治,应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通过正当行政程序的吸纳功能,消融社会不满与抵抗,压缩社会冲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社会政策公平的重要保证,对于民主理论与价值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公共决策系统的弊端和决策者的官僚主义习气以及公众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社会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缺失.因此,本文努力探索有效的参与途径,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消除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科博览     
《江海纵横》2007,(3):32-33
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近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信息的公开是关键。国务院新近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它一方面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参与有关公共问题的治理,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的内部环境问题至今还没有受到媒体和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部分媒体舆论监督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进行考察后认为:媒体舆论监督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内部环境是否适宜将会直接影响到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要促进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尚需时日的情况之下,媒体更应该重视内部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态度逐渐受到开发方和环保主管部门的关注。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机制为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一个利益博弈机制和平台。文章以近期典型的环境群体性为例,简要分析了公众参与环评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程序,从公众参与的主体、信息公开、反馈机制和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现行公众参与环评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应从扩大公众的主体,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完善环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舆论监督;构建和完善环评的司法审查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真正落实环评的预防功能。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的本质在于通过舆论的"说"使得社会的意见被"听"到,表明社会一直"在看",进而将公权力置于被"看"的境地,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了形成真实有效的"看"与"说","在看者"与"在说者"必须是真实的公众。但是"在看"和"在说"的前提是"能看"和"能说",它直接决定了"看"与"说"的质量与效果,而这是舆论监督本身无力完成的任务,因此舆论监督背后的基础在于异质社会力量之间平等的政治角力。  相似文献   

20.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体只有为公众利益服务,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公信力。媒体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应该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除了体制层面的因素,媒体的角色担当依赖于媒介自律。在危机传播中,媒体以公众利益为重的责任感特别重要。这主要在于秉承敬业与专业的职业理念,既要做好环境监测,保证新闻公开,为公众代言,进行舆论监督;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信息传播的有序化,避免因传播失误而引发新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