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1925年间,孙中山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都与唐继尧发生了密切关系.在1917~1918年第一次护法战争期间,唐继尧表面上支持护法,实际上另搞一套,以此对外扩张,拆孙中山的台;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唐继尧流落香港,孙中山欢迎唐到广州,安抚和争取,但唐仍不买帐,并支持陈炯明反对孙中山;1923~1925年大革命来临时期,孙中山再度争取唐继尧,唐仍执迷不悟,最终为大革命风暴所推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李烈钧在广州举起护法旗帜,为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基地打下基础;协调孙中山与护法各方关系,共谋护法;组织征闽海陆军联军,向福建北军进攻;组织滇、桂、粤军,击败龙济光的猖狂反扑;最后挥师北上,巩固粤北防务等五个方面,论证了在第一次护法战争期间,李烈钧为护法战争所作的多方面贡献,其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3.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 (简称《大本营公报》)是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设立的军政合一政权———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 ,里面收录了大量以陆海军大元帅 (即孙中山 )名义发布的命令、训令、指令、批示、法规、文告、宣言等 ,是研究孙中山后期政治活动的重要文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由于派系矛盾出现了权力斗争;地方军阀,借“独立”为名,拥兵自重。帝国主义为了要把旧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趁机在幕后操纵,使南北军阀的割据、混战愈益加剧。控制北京政权的北洋军阀为了维护它们的封建独裁统治,废除约法,取消国会,甘心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举起护法的旗帜,为恢复《临时约法》而斗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前后两次。第一次,从一九一七年八月号召护法、回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到一九一八年五月被西南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究竟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至今人们尚未提到的问题.历史事实说明,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曾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是指袁世凯死后特别是张勋复辟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民主力量对袁世凯的继承者军阀势力所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从1917年7月孙中山正式以“护法”为号召算起,到1923年年底国民党“一大”之前结束,历时达六年多.所谓护法,就是维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充分地吸取了其他先进国家实行民主政  相似文献   

6.
林森与台湾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晚年自署"青芝老人",福建闽侯人.辛亥革命时期,他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革命.民国成立后,林森曾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孙中山倡导护法,在广州建立军政府,他任非常国会议长.蒋介石当权时,1932年至1943年,林森担任了十二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因此,在民国史上林森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林森早年曾去过台湾,并在那里工作与从事反清抗日斗争,时间长达十余年.可惜,由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原则性与策略性的统一,通过党中央制定的劳动斗争纲领,各类群众团体制定的劳资规范文件,通过积极推进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革命政府以及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工作等三种形式提出了自己的劳资政策,并初步构建了体现契约原则、监督原则、双赢原则的新型的劳资关系观.尽管这一时期党的劳资政策有适应国共合作需要的权宜之计的成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熊维琳 《天府新论》2004,(Z1):232-233
在1917年至1922年的护法运动中,孙中山领导着四川革命,关注着四川局势的演化.这主要体现在四川护法战争及其胜利后围绕四川政权的斗争、倒熊战争、讨贼战役中.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孙中山尽力使四川成为护法革命基地.  相似文献   

9.
自一九一七年南京临时约法被北洋军阀蹂躏之后,孙中山为了和北洋军阀斗争,继续进行中国革命事业,曾经和西南军阀桂系陆荣延滇系唐继尧合作,进行护法运动。一九一七年,他会从上海赴广州和桂系陆荣廷合作,召集了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所解散了的日国会议员,重开国会。孙被举为大元  相似文献   

10.
1920年秋,孙中山在广州重建护法军政府,随即与列强展开了争拨关余的斗争。时逢新国际银行团新建,英美等国无意继续将关税余款分拨给北京政府和南方军政府;而北京政府鉴于新国际银行团的借款条件过于苛刻,在民族主义潮流之下,亦不敢贸然再借新债,转而利用关余为基金,对内债进行整理,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军政府分获关余的可能性。由此,广州军政府争拨关余的斗争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1.
<正> 根据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的政治构想,建立本党执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在护法运动中确立的实质性目标.1921—1922年“二次护法”期间,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仿照辛亥革命时期创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先例,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表明推翻北洋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心,孙中山等人将自己组建的新政权称为“正式政府”.广州“正式政府”的政策和成就,充分显示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反对列强、反对封建势力、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中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政治水平,并为日后国民党走上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新路铺垫前进的基石,也为后人评估五四运动以后复苏延续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能量与局限留下了典型分折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护法斗争失败,孙中山回到上海。他回顾了民国以来革命多次失败和挫折的经历,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作为一个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他为民国建设有业无成、国事日形纷乱、人民日增痛苦而感到不胜痛心。他认为民国“欲图根本救治,非使国民群众觉悟不可”,要使国民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与伍廷芳,一为革命党领袖,一为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阵营的前清廷大员。由于均胸怀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信念,均具有正大磊落的品格,在辛亥革命至护法运动的十余年间,二人在为创立中华民国以及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中,真诚合作,艰辛与共,虽亦曾出现过若干分歧与隔膜。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伍廷芳认识到孙中山是真正爱国者,故竭其智诚,辅佐孙中山的事业,终以八旬高龄病殁于第二次护法斗争中。  相似文献   

14.
温贤美 《天府新论》1998,(4):79-84,92
1917年夏,控制北京政府的北洋军阀段棋瑞、冯国湾、张勋等,互相勾结,沉捷一气,解散国会,复辟帝制,危害民国。时已失去军政权力,寓居上海而仍坚持进行革命斗争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同,毅然反对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率领支持他的海军舰队,从上海南下广州,联络时任两广巡阅使的桂系军阀陆荣廷,开展旨在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拯救民国的护法运动。陆与孙一度团结护法,取得巨大胜利;但陆与孙也有激烈的矛盾斗争,终致破坏了护法运动。不少论著在谈到护法运动中的陆荣廷与孙中山时,往往未能全面如实的反映历史事实,只说陆破坏护…  相似文献   

15.
往对护法战争的研究,涉及到护法海军的一些活动,但也只是提到程壁光的活动,对整个护法海军的活动,没有全面论及。海军护法舰队是护法战争时期从北洋海军中分裂出来的一支民主精神较浓厚的武装力量,它是在1917年国会解散之后,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由程壁光率舰队南下护法的。海军拥护共和给护法享政府以极大支持。孙中山能够在广东建立护法革命政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得到护法舰队的支持。护法斗争的整个历程是战火纷飞的场面不多,政海惊涛却起伏汹涌,而护法舰队的斗争历程则是既有闽粤、《桂激战,又有曲折的政海沉浮。由此看来,修一…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在他从事武装斗争的业绩中,始终把广东作为根据地。孙中山开辟、经营广东根据地的过程,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理解孙中山的战略思想及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1917年7月,孙中山以“护法”为号召,开展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由此伊始的护法运动中,海军的动态是引人注目的,尤其是1917年一1918年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中,海军的向背,对护法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研究者对此虽有所涉及,但一般语焉不详,致人们对护法的始末因果,未能窥其全豹。笔者不辞浅陋,谨就这一课题进行探索,稍尽拾遗补阙之意,藉使护法运动的研究得以完善,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 距今76年前,即1917年7月17日,在当年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广东,翻腾起再次震撼全国政坛的革命激浪.这天下午4时,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乘坐一艘军舰抵达广州黄埔,呼吁当时统治广东的桂系当局履行拥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诺言,欢迎海军舰队来粤,在粤召集国会,组织政府,讨伐独裁专制的北洋军阀.8月初,宣布参加护法讨逆的民国海军第一舰队的10艘军舰先后进泊粤海省河.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因此掀起持续六年多的护法运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军阀以反对军阀,这是孙中山在护法运动中形成的主要斗争策略。探讨这一策略的成因、特点、得失和消长,无疑很有意义。一、斗争觉悟的提高和策略思想的运用辛亥革命以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反对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对军阀本质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深刻程度,指导和制约着孙中山等资产阶级民主派在这场斗争中的方  相似文献   

20.
青年孙中山有着在青年时代特有的想像气质,不能完全以成年孙中山大义凛然、目标明确、志向坚决的革命家形象来投影.本文即欲通过对1895年广州起义之再探,发覆钩沉.1895年前后,革命的社会条件尚不具备,但孙中山捕捉到了一些隐约可见的新动向,并欲将其提前引爆.此时他只有革命的理想,还未形成成熟的革命思想.他为广州起义设计的方案亦不无粗疏、大意和主观臆断.这次举事只是一次纸上谈兵的"头脑革命",但却促成了孙中山个人身份的根本变化,使他从醉心于革命的想像者,逐渐转变为真实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