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大豆产业剧变看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重新分工的变革,并且这场变革主要是以各国资源禀赋条件及其比较优势为依据的变革。我国大豆产业所发生的剧变正是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的一个缩影,在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及比较优势下,现行大豆贸易政策是必然的选择。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农产品产业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抓住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际农产品产业链条上占据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2.
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在当代,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复杂和紧密,并由此形成世界经济有机整体,这就更加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通过积极发展对处以济关系,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可运用的资源和条件,来加快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建设。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NTB指标和RCA指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所在,并结合中日制造业间的国际分工类型和两国在不同分工领域的竞争关系,指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力上与日本的差距,并基于以上分析,从劳动力资源、产业集中度、研发投入状况、劳动生产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制品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生产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最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方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它通过国际分工、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主要形式,全球生产经营体系的建立,使得生产过程优势的重要性为生产环节优势的重要性所取代;导源于跨国公司经营合理化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大转移,造成了生产力的全球新布局;通过资源的全球直接流动和配置,有力促进了全球的市场化进程,国别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向国际市场经济体制演变。  相似文献   

5.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通过一定形式对世界经济运行过程联合干预,以缓解矛盾,保障世界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协调的产生是因为国际经济关联度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表现为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过程,一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面临如何改善国内条件与国际条件的任务。特别是二战后,在现代科技大发展和国际水平分工基础上,社会再生产已由国民再生产向国际再生产发展,这就要求生产资料在各国合理配置,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若要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企业家作为一揽子要素配置的支配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中国社会经济开放与发展中关键的主动性资源,因此,亟需高度关注企业家这一稀缺资源。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动力源,是企业家资源拓展与才能的提升,对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尤其如此。研究表明,企业家资源拓展的关键途径是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以此可构成企业家资源拓展与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互动纽带,并揭示"互动"的关联机理及实现途径,由此可拓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增强其现实解释力,从而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总体而言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印度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按照现有的比较优势,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国际分工格局,而是通过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积极地向国际分工的更高层次发展,并且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巨大成就。这对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特色经济是具备特有竞争力的优势经济。目前,青海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才能使青海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 ,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为此 ,结合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在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 ,要使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过渡到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附加值高的形态 ,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并加快传统非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改造和升级。  相似文献   

10.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对外经济发展是国内市场和交换的延伸,国际分工是由比较利益决定的。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利益学说奠定了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又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联系在一起。赫克歇尔(E.Heckscher,1919)和俄林(B.Ohlin,1933)将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之上,从而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整个看来,"赫克歇尔-俄林-萨缨尔森定理"服从于国际分工体系和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新古典贸易理论增加了外部性、规模经济和不完全信息等条件,提出动态比较成本论(Krugman,19…  相似文献   

11.
首先,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是莆田市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迫切要求。港口,作为水陆运输的枢纽,是联结生产与消费、沿海与内地、国内与国外的纽带,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设施。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推动莆田乃至整个福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区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并使之成为环太平洋的又一转换枢纽,这是莆田市乃至福建经济冲向世界的战略大转换。目前台湾海峡是繁忙的国际主航道,每天过往货船多在200艘以上,但时至今日国际集装箱快轮还没有一艘到福建的港口停泊;我国尚未建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远洋集装箱主要通过香港、神户、釜山等港…  相似文献   

12.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昂贵的公共物品。统一市场是指由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或者主要机制的一种经济体系。首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提供最为稀缺的市场资源。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市场化、制度化改革,解决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加快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后,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优势,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对接高标准自贸区规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统筹好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品内分工是当前国际生产的重要特点,它利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跨国公司是实施产品内分工的主导力量,在收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大多数价值增值,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企业突破升级困境,必须采取战略性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国内竞争市场等措施,支持我国在产品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种很流行的观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工资水平低,即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同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我国应利用这一优势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或者说应利用这一优势参加国际经济分工和进行对外贸易。如果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是失之片面的观点。以此来制定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也将难以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全球新能源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国际分工起点较高,要素配置国际化进程较快。同时,各国政府在新能源产业价值链分布以及国际竞争格局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新能源技术路线、行业组织结构以及全球能源格局仍存在不确定性.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分工机理和模式尚未完全明朗。近年来,我盯新能源产业扩张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虽然制造成本、生产组织、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规模和成本优势。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国内市场培育等方面仍有差距,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仍延续“两头在外”的模式,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分工收益受到挤压。为此,应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加快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国际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生产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最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方面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它通过国际分工、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主要形式。全球生产经营体系的建立 ,使得生产过程优势的重要性为生产环节优势的重要性所取代 ;导源于跨国公司经营合理化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大转移 ,造成了生产力的全球新布局 ;通过资源的全球直接流动和配置 ,有力促进了全球的市场化进程 ,国别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向国际市场经济体制演变  相似文献   

17.
所谓国际生产力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分工与协作,国内生产要素与国际生产要素相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国际生产力的特点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并随之而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与协作是其形成的重要方式;载体的全球性;资源全球配置的高效性;国际生产力决定国际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国际生产力系统的复杂性。国际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的政府规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建中 《江汉论坛》2006,(10):24-26
我国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技术、乃至意识形态领域等各方面的封锁和渗透,给国内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政府规制在保障产业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定政府规制必须跟踪世界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平等互利地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前提,以优化国内经济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为中心,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重点,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9.
青海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斌  李泉 《甘肃社会科学》2003,(5):151-153,150
青海丰富的各类资源始终是其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产业成长的重要依托 ,也是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和制定产业政策的基本依据。结合青海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赋予的要求 ,我们认为 ,迈向新世纪的青海 ,应依托丰富的各类资源、特殊的高原气候、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 ,利用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 ,走资源开发及其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正> 封闭性是青海牧区经济的主要特征 青海牧区地域辽阔,占全省总面积的96%。从发展水平看,地区间不尽相同,但无论在生态条件、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口、产业构成诸方面,经济、社会的同质性则是比较明显的。这种同质性,主要是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封闭性。反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