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吴芳吉的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芳吉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新诗诗人,而且是第一位创作现代格律诗的诗人。他创作现代格律诗52首,分齐言体和杂言体两大类。在音顿、字数、句数、段数及押韵等方面都具较严整的格律。内容丰富,关系国计民生和日常生活,抒情言志,情真意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现实主义诗篇,还具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考察和评析了何其芳在散文创作和诗歌形式方面所作的艺术探索、引起的反响及其得失。在白话散文创作中,何其芳有意制作散文,力求散文的纯粹与完美,注重“诗意”和“意象”营造。在新诗形式上,提倡并实践每行顿数有规律和有规律地押韵的现代格律诗,从而大大地拓展了抒情散文和白话新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论何其芳散文和诗歌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考察和评析了何其芳在散文创作和诗歌形式方面所作的审美探索、艺术追求所引起的反响及其得失。在白话散文创作中 ,何其芳有意制作散文 ,力求散文的纯粹与完美 ,注重“诗意”和“意象”营造。在新诗形式上 ,提倡并实践每行顿数有规律和有规律地押韵的现代格律诗 ,从而大大地拓展了抒情散文和白话新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描写自然的写景诗都或多或少离不开自我,但却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的诗人重在通过描写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且多具神话色彩,而西方诗人则通过描写自然来表现哲理,并带有崇拜上帝的宗教色彩。同样写舟写帆,但中国诗人重象征,重情景交融,诗中多表现哀怨、离愁别恨、淡泊情致,而西方诗人则多反映诗人的宗教思想或理性沉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剖析前人著述,在厘清现代汉诗的奇偶顿数诗行及半逗、以“拍”论节奏及拍型、以顿代步及以顿建行等概念的基础上,从现代汉诗的实践出发,提出以“拍”(或“顿”)为单位可以整理出四平八稳的唱、四平八稳的说、流动感强的唱、流动感强的说等四种基本类型的现代汉语格律诗,而参差律又进一步加强了其变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20年代初期,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 2 0年代初期 ,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 ,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 ,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 ,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 ,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 ,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了晚清诗界革命以来中国现代诗歌流变的轨迹,勾画和评价现代诗歌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创作面貌及其特征。然后,从文艺思潮和创作倾向、形式和体制两方面,探讨现代诗歌的艺术建构。指出:从西方输入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分别成为了中国现代诗人选择的创作方法,而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则是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体制,并认为这是许多现代诗人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从诗体角度看,臧克家的《老马》是一首现代格律诗,是臧克家现代格律诗的精心之作。形式整齐,声韵和谐,音节鲜明,语言洗练,是《老马》这首诗的美学特征。此外,文章还从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生关系入手,对《老马》这首诗进行了解读,并就臧克家与新月诗派的关系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格律诗,或称现代格律诗,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在《晨报诗刊》倡导以来,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不断探索的曲折历程,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现在的诗坛,写作自由诗者多,尝试新格律诗者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它使不少坚持摸索格律新路的诗人感到旅途的寂寞。它还使不顾诗史实际的人,草率地断言新格律诗绝无前途。不久前,我看到有一位评论者对新诗将来的预测。他以现今诗坛的若干材料为依据进行推断,肯定将来最没有前途的是新格律诗。且不说这种推断是违反逻辑的:如果说现在写的人少即可推断将来写的人也少,至少是漠视了文学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说诗歌     
何为诗?当代诗人记明珠先生说过:“诗人写诗,多也罢,少也罢,写来写去也不过只写了一个字,即‘心’字。除了让自己的心扉向读者洞开而外,作为诗人,还有什么别的用场呢?”(1)我以为,这,已经指明了诗是什么。简洁通俗地说:诗一诗人之心。且以诗例为证。写扇子的有如下几句:扇子好搞风,宜夏不宜冬。有人若要借,冬天才有空。这原是一首顺口溜,整齐、押韵,充其量只是说出了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说了扇子的功用——使用起来,好使你凉快。严格地说,这,不是诗。同样写扇子的,南京诗人邓海南同志是这样写的,题目叫(鹰翎扇)…  相似文献   

12.
对于格律诗词的争论,目前有三种观点:放宽格律诗和词的格律,写一种新格律诗;格律诗词是古体诗,现代人也应该用古音来写;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写律诗和填词。新格律诗,降低了律诗和词的格律美,失去了格律诗词的评判标准。现代人写时仍应该用古音会无所适从,使字音失去客观标准,今人只能用今音来读,古人是用其当时的语音来写作的。用古音反而破坏了诗词格律,用今音才能保住诗词格律。  相似文献   

13.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4.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创建和完成的近体诗即格律诗,不论时代内容和诗艺创造,都蔚成辉煌鼎盛的艺术奇观。而在诗的格律运用上也成为后世体式规范,一千多年中成为格律诗的实践认定的标准。对于依据唐代格律诗用韵的经验而标列的"平水韵",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音韵为据的"新韵"进行了古今的比较。特别对今人写作旧体的格律诗,如何认识与实际处理体式与格律中的一些问题,如五律的"孤平"、七言排律体式的局限性等,都发表了不同寻常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钱仓水、周仲器两同志继编辑《中国新格律诗选》之后,又选辑了《中国现代格律诗论选》,洋洋大观,从“五四”前夕以来关于研讨中国现代格律诗的重要论文(全篇或节选),大体上囊括无佚,内容丰富,读之很受启发。愿抒管见,以代序言。 任何时代的文学样式,都有自己的独特标志,以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诗应当以什么来标明自己呢?一言以蔽之,曰“格律”。无论新诗与旧诗,中诗与西诗,概莫能外。诗而没有格律,读者便无从识别它,能否称之为诗,就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联句诗是中国古代格律诗中一种特殊的体裁。它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它的作者起码不能少于二人,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赋诗者人各一句或数句,多人联缀而成的一种联合体式。第二,讲究字句的对偶。第三,讲究语言的声律。在以上三个特点中,前一点是联句诗所独具的,而后两点则是一般格律诗所共有的。所以,联句诗实际上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联缀而成的律诗或排律。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7,(6):50-56
新诗是用现代汉语和现代诗体,记录现代生活和抒写现代情感,倡导现代精神和张扬现代意识的现代性文体。现代格律诗、现代小诗和现代长诗是百年新诗史上重要的三种准定型诗体,分别在20世纪2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出现过三次小诗创作高潮。但是小诗的文体建设成绩并不显著,尤其是在内容上没有实现"平民化",只是由过去的抒写情感的艺术变成了今天的抒发情绪的艺术。在形式上与技法上更没有实现"贵族化",出现一种人人都可以写小诗的局面,导致这种诗体虽然在百年间一直有诗人在运用,艺术质量却不高。今天有必要总结出小诗创作的技法,确定小诗诗体的基本规范,适度"定型"小诗。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与卞之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指出,现代诗与古典诗歌及民歌格律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收尾:前者以二字顿收尾占优势,倾向于说话型调子;后者以三字顿收尾占优势,倾向于哼唱型调子。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现代诗中叠音词收尾现象的考察可以明确,收尾是用来判断诗歌调子十分可行的标准,但它只是决定一首诗倾向于说话型还是哼唱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诗歌的整体节奏可能是影响诗歌调子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另外,押韵、词汇、语法等因素也会对诗歌的调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托物以言志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不啻为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梅花,是诗人杨圻诗中萦绕不去的意象。诗人爱梅、种梅、画梅、咏梅。在他一系列的咏梅诗中,诗人托梅或表个人之志,或寄悼亡之情,或寓家国之痛。即句句系梅,处处写己。本文即以杨圻梅花诗为支点,以窥诗人之心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