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以往的哲学家都曾探讨过幸福的概念问题,但是,马克思把现实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引入了幸福范畴。这三个原则不仅使马克思的幸福观实现了革命性转变,把人们的幸福从天国拉回了人间,要求实现人们的现实幸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实现现实幸福的有效途径,即通过“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实现人们的“相对之绝对”的现实幸福。  相似文献   

2.
社会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总是想建构“善的制度”,即最为理想的社会秩序。自罗尔斯出版了《正义论》之后,人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西方的正义理论。其实,我们中国的思想家也以不同的方式探讨着正义,在中国最早提出正义概念的是苟子。苟子从阐述人之性恶开始,指出人之性恶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存在,利益冲突导致了社会混乱,所以需要礼义规范,而礼义规范需要以正义为指导原则。荀子还阐述了正义原则、正义制度,并追问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荀子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但没有重视人的内在主体性,这是苟子社会正义理论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美帝国主义御用学术杌构“国际哲学研究所”1961年加利福尼亚会议集中讨论了“容忍”问题。《太平洋哲学论坛》1963年9月为会议出了特刊。这里选译其中三篇。英国的威司登在文章中宣扬容忍就是对人类的爱,对敌人对叛徒的爱,说什么“为犹大祈祷并不是不适宜的”,“彼得虽然缺乏为基督辩护的勇气,但以后却为他所信仰的真理而死”,“如果没有容忍,那么在我们找到生命以前,死亡已来迎接我们”。这种牧师式的欺编原是帝国主义利用宗教来奴役人民的惯技。印度的尾迦则鼓吹容忍即“非暴力”。胡说革命的不容忍“不是一种社会价值,因为它没有对美好的生活作出贡献”,而唯有容忍才是“变革世界的行动原则”。这是十足的奴隶语言。美国的麦克凯奥则把容忍分为三种,一是所谓“冷淡的容忍”,即“你可以为所欲为,但是请不要打扰我”,二是“捍卫产生多样性的原则的容忍”,三是“容忍各不相容的见解,借以向联合的目标前进”。宣扬这种“容忍哲学”的政治目的无非是要全世界劳动人民容忍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相似文献   

4.
时空观念的相对性和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指出:“人类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但绝对真理是由这些相对的观念构成的;这些相对的观念在发展中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信。”(《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77页)在整个人类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时空观念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和正在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法律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向多元化,跨领域更深入地发展,正义思想也得到了丰富.西方法学家对正义的探讨,思想的碰撞带给人们极大的启发.正义作为人类追求美好幸福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文明的必要基础之一,它在社会制度的进程中尤为重要,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正义指导着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而法律应当体现正义的要求.正义还作为一种思想理念,体现了人的内在品质,但是其价值的判断是主观的、相对的、大多数人的.  相似文献   

6.
在费希特思想中,正义理念的先验基础即绝对自我不是本原意义上的上帝,而是实践理性化、道德化的上帝,实践理性赋予了人类思考正义问题的基本视角.以此为据,费希特不仅探讨了正义理念的内涵,而且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的伦理原则,并意欲通过法律手段保证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费希特的正义理念为一切正义法则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承认差异,兼容并蓄,尊重多元化,是构建全球正义的基本原则。全球正义应以国家主权、根本利益和平等权利的保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认清“囚徒困境”“公地悲剧”“救生艇伦理”“地球全体主义”“国际正义”等全球正义理论模式的困境,探求全球正义的实际行动指明了方向。为此,需大力倡导和提升平等生存权利的意识和观念,凝聚正义共识;大力倡导和宣扬国家间平等生存和发展权利意识,强化国家主体正义观念;大力倡导和宣扬包容性发展理念,拓展全球正义内涵;坚持求同存异,互通有无,体现全球正义的根本要求;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抓住全球正义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留下论述正义问题的专门著作,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正义观,也不意味着正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属于边缘性问题,更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正义观的批判中得出马克思主义是拒斥正义问题的结论。正义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人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存在着是否正义的问题,正义并不仅存在于社会的分配领域。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与阐释通常是多元并存与相互竞争的,不存着一个普遍同意与普遍有效的正义观念,任何正义观念都不是“永恒的真理”。但多元并存与竞争的正义观中也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那种符合历史现实性与必然性的正义观才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相关的环境伦理理论主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弱化了伦理之于实践的现实意义。面对环境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正义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正义是人们面临有限资源与环境危机的现实情景下的必然道德选择,是主体对环境权利诉求与资源分配中的基本伦理原则。环境正义的观点带动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转向,使得环境伦理学从对抽象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转向对人类社会中具体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关注。环境正义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关注环境问题是对正义理论的延伸,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融入了伦理的考量,提供了新的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0.
正义价值观对刑罚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从等量正义、等价正义和等质正义三方面来阐述刑罚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在等量正义价值观支配下,形成的绝对报应刑思想,使刑罚表现出残暴无度。在等价正义价值观影响下,形成了道义报应和法律报应的相对报应刑思想。等质正义价值观倡导从文明要求出发行使刑罚权,目的是教育改造人。这个意义上的刑罚观念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具有时代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代际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要求。代际正义是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代际正义是当前一代与未来几代人的机会平等和待遇对等的原则,集中表现为资源的合理储存问题。黑格尔用世袭制的政治关系,分析了“长子继承制”的代际关系;罗尔斯则从连续世代的情感纽带论述了一定社会承续的代际正义;“可持续发展”着眼人类永续发展提出了代际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道德功利主义作为道德推理的重要原则,是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推理出道德行为成其为道德的原则是该行为促进了人类的幸福。道德功利主义立足于人类世界,构建了一个现实的道德推理,但它机械唯物主义的唯功利论往往导致正义的丧失和个人权利的被侵犯。如何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道德哲学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颇有争论,有些人对这个理论提出疑义。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没有“相对”和“绝对”之分;列宁虽提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这一命题,但却不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分配正义的空间正义,关注的是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领域中公民空间权益分配正义的问题;作为承认正义的空间正义,则是以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承认为基础的。立足维持空间中内构关系的正义性,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规范空间生产,是现代空间正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分配正义的空间正义,要体现基本需求满足的原则、按劳动(贡献) 分配的“应得”原则以及在利益分配中实行“差别原则”;作为承认正义的空间正义,要关注城市化过程中“新市民”的身份承认问题,也要关注人的城市归属感问题,同时要重视“底线承认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5.
康德认为经验论派和理性论派的幸福观都不能使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进而他将理性原则应用到幸福论中,提出了以"自律"为原则、"善良意志"为条件的理性主义幸福观,超出了以往的幸福观念。主张以德配福,德福可以在至善中得到统一。认真分析康德的幸福观,对当代人捍卫道德尊严和实现配享幸福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国际法之“人类共同利益”原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共同利益”诞生于人类存在之初,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概念的提出,才标志着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法观念正式形成。随着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人类共同利益”日益凸显。“全球公域”、“人类共同关切事项”、“世界遗产”使“人类共同利益”观念深入到国际法的各领域。“人类共同利益”已在诸多国际条约中有所体现,且已具备强行法性质,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构成要件,应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义 ,作为规范人之行为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原则 ,是一个亘古不衰的话题。放眼今日世界 ,社会关系矛盾重重 ,生态问题危机四伏 ,精神家园分崩离析 ,存在根基摇摇欲坠———当代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虚无” ,于是正义问题又一次凸现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为领悟正义之光 ,本文试图在对正义观念的演进作一番历时性考察的基础上 ,为人们理解正义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 ,并从存在论的视域阐释其对人之存在的不可或缺性 ,提示其所蕴含的形上维度。  相似文献   

18.
正义是人的正义,人是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因而正义可分为基于人的差异性的正义和基于人的同一性的正义两种,得所当得是差异性正义的基本原则,一视同仁是同一性正义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差异性正义还是同一性正义,它们都遵循着对等性原则,对等性原则是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被阐释、接受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音乐体现了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乐制在乐律、乐德、礼乐三个方面为人类共同价值创辟典范。中国乐制追求极致的纯净与崇高,体现共同价值的趋同,揭示了人类对共同崇高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乐德具有明确的历史传承,并用于教化人民,推广于外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礼乐中的正义价值具备绝对公平和相对公平双重向度,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说和五行说,是实现共同幸福价值的工具。纯净、德性、秩序分别对应崇高、幸福、正义,在中国音乐中凝聚着人类美好的价值愿景。中国乐制最早从全人类的高度和共同价值的角度构建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国智慧的创造性和中华文明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法理念与法治进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我们承认法治有“良法”和“守法”两个因素 ,但绝对的“良法”和“守法”的“法治”只能是法治的理想 ,法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 ,即法治理想的实现具有进化性。法理念的进化促进了法律进化和普遍守法 ,推动了观念法治和现实法治的进化 ,因而社会普遍的法理念的变迁是法治进化的基础。法治社会的真正权威是正义的司法 ,法官的正义判决使“纸上的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因而法律工作者的正义信仰是实现法治的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