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他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编辑的新闻稿件曾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他在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离开众人心驰神往的美国。他在年逾花甲的时候选择来到中国。他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宣告:生活在别处。在许多中国人还在对"美国梦"孜孜以求的时候,约翰·莱顿(John Lydon)带着另一种憧憬来到中国工作,那个时候他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在许多人满以为事业有成而肆意享受生活的时候,他放弃了美国这个报  相似文献   

2.
一位从未来过中国的美国著名作家盖·特里斯(Gay Talese),被一场中美女足世界杯争夺赛所打动。中国女足吸引着他,使他走近中国。他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创作灵感,一本有关中国和女足的书正在他的笔下形成。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和中国人。在他发现中国许多动人故事的时候,他本人也在创造着有趣的故事。 一份对中国 女足的牵挂 去年,记者在纽约街头随意询问几位行人,你对中国了解什么?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竟然有人回答:中国女人缠足。一个世纪前,中国女人以缠足为美。被称作“三寸金莲”的小脚曾经成为外国人…  相似文献   

3.
尾上忠史,日本兵库县淡路岛人,在中国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然而在全世界英文百科全书的行业里,他可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4.
《国际人才交流》2004,(10):44-46
他,也许并不是一个神奇的人,却写出了一本神奇的书,一本打开互联网世界的书。10年前,这本书成为了中国人进入互联网的通行证;10年后,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亿网民。有人称他为中国互联网的教父;有人说他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未来学家;但也有人说,他的预言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9年过去了,再没有新作面世。他真的被人们遗忘了吗?他到底在忙些什么?热爱幻想又遭人非议的尼葛洛庞帝再次走近我们,纵论他的数字化生活。水均益:在中国您的知名度仅次于比尔·盖茨,很多人特别是对因特网感兴趣的人,都是从您和您的书开始才了解网络这个概念的。尼葛洛庞帝:我…  相似文献   

5.
《国际人才交流》2012,(7):28-30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白宫说“相声”,当着美国总统的面开他的玩笑,2400位政界和新闻界的人士起立为他鼓掌。这个人出生在中国吉林自山市河口公社,20多岁才去美国读博士,英文带着浓重口音,仔细听还有东北腔,他叫黄西。  相似文献   

6.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戴伟博士,如今是北京化工大学的一名教师。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用电脑输入汉字甚至比一些中国人还要快。他在中国的科研事业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他在中国的生活很快乐。  相似文献   

7.
来自瑞典的白瑞楠(Magnus Breidne)曾担任瑞典驻华使馆科技参赞达7年之久,现任瑞典皇家工程院(IVA)副院长。今年61岁的他看起来像40岁,脸上几乎没有皱纹,容光焕发,精力十足。聊起来才知道,他不光是个中国通,更有位相识7年的中国爱人。说他是半个中国人也许有点几夸张,但对中国和中国人,他无疑极有发言权。笔者见到他时,他刚刚从新疆考察归来。带着对中国和中国城市的全新印象,老白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能与中国人以不同身份打交道,是我的幸运”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找不到原版孔子孔子,永远不会远离中国人群的两千五百年前的老祖宗。中国人都知道他。但现代大陆中国人知道他,仅止于知道有这个人,孔子到底是这么回事,不知道。于是,再造一个孔子乃至再造  相似文献   

9.
在民国时期,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型学者,李叔同的名字是十分为人所熟知的.而且,李叔同在许多方面都是“第一”:他是第一批在舞台上演出文明戏的演员,他在《茶花女》中扮演的茶花女被写入了中国戏剧史;他是中国第一位画裸体画的画家;他也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方音乐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成功 《人才瞭望》2009,(2):29-29
中国人在成名和致富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向周围的人炫耀,并和有关的人,如父母、孩子、配偶、远亲、朋友、邻里或更广泛的同乡来分享他的成功。他的光荣就是他们的光荣,反过来,他也由于这种炫耀而更加满足。一个中国人通过个人的能力获得名誉时,人们并不以为是他努力的结果,而将之归功于祖上的荫德和当地的好风水。  相似文献   

11.
与瑞典(中国)商会主席兼斯堪尼亚公司(中国)总裁何墨池(Mats Harborn)交谈,很能感受到北欧人的那种严谨、以理服人的作风。他言谈直率,而且喜欢随时拿起墨笔,在办公室的写字板上画出各种曲线、图表来说明自己的论点。在中国做生意的他也有一些牢骚,但他告诉我们他在探讨“有没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2.
我们确曾希望他能够恢复足够的体力回到他心爱的北京。直到他去世之前的那一个星期,他还是那么焦急、那么渴望返回中国。——摘自珍妮·莫理循1920年6月20日给婆母的信莫理循是一个出生在澳大利亚的英国人。他原是《泰晤士报》的驻京记者,后来被邀为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政治顾问,在中国长达20多年。本世纪初,已有许多外国记者来过中国,然而,很少人能  相似文献   

13.
他的父母是在中国参加革命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1949年他出生在北京,7岁以前只会汉语。他在上世纪60年代当过红卫兵,也曾是“老三届”的一员……这些复杂的经历融合在一起,让所有听说过他故事的人唏嘘不已。见过他的人,无不佩服他那一口纯正的京腔,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车迷而言。眼下在赛车界最吸引人的并非舒马赫,而是董荷斌,当这个祖籍温州的小伙子叩响F1的大门后,所有人都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不会讲中国话的中国人。因为父辈移居荷兰,董荷斌拿的也是荷兰护照。但他血脉里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葛爱平 《人才开发》2001,(11):9-9,45
米卢来到中国。这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足球教练。他出生在南斯拉夫,墨西哥籍,在美国也有住所,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在外云游。这一次,他来到了中国。 在中国,米卢从将军到奴隶,又从奴隶到元帅。短短18个月,经历天翻地覆。他是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6.
正在很多人眼中,他既是严肃的新闻发言人,也是微笑的公关大使。他爱挑战,不讳言,直面提问,他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魅力中国,他就是赵启正。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用语言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致力于推进中国的公共外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先生"。  相似文献   

17.
正6.不要空手串门中国人经常互送礼物,不仅仅是在特别的场合。如果你要到中国人家里去见未来的商业伙伴或者去参加会议,双方通常会交换象征着友谊长存和美好祝愿的礼物。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送的礼物数量时都会惊呆的。当你到中国旅游时,一般的经验是带点儿小(不限性别)礼物。你不知道你将见到谁,不知道他是否会送你特别的礼物。所以,你去拜访他时也要带上礼物。7.不要把中国人第一次说的"不,谢谢"当真中国人即使真的很饿或者很渴,他们也会习惯性地拒绝  相似文献   

18.
"只要他能够认真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法律从业者,他总能发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用、产生他的影响。"她相信,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游子终究会回到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何美欢,她的视野遍及寰宇,但无论身在何处,却永远心向中国。  相似文献   

19.
他来中国10年,刚来时几乎不懂一句中文,不了解中国文化。10年过去,他在中国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了5名博士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一批青年教师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中国服装科学领域的生力军。他就是加盟武汉纺织大学的国家“外专干人计划”专家、俄罗斯的库茨米切夫·维克多(KuzmichcvVictor)教授。  相似文献   

20.
决定到中国 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他说:"我在中国的时间比出生地美国长,我对中国的感情比生我、养我的美国深."入乡随俗,沙博理喜欢吃中国菜,夏穿中式布鞋,冬穿中式丝棉袄,每天清晨练太极拳.中国朋友都说他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每3年一次探亲假,可他一回到美国假期还没有过完,就急着要回中国来."我自己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这样离不开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