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史 ,比较研究了托马斯·阿奎那文艺思想的五个层面 :美的本质、美的构成要素、美和美感、美与多样性 ,以及美与神学的关系。然后再从意识形态和经济思想两个维度 ,比较研究了托马斯·阿奎那文艺思想的总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从情感美的视角切入,分析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和“川端康成之美”的内蕴。文章结合作品分析了情感美的构成:情爱美、悲哀美等,探讨了川端康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流程:清晨恋、午后爱、黄昏情。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美”是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个角度,论述了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美”的特质,旨在说明美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人类离不开美,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作为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应有很强的对美的感悟能力,懂得美,追求美。  相似文献   

5.
试论教学美     
美即和谐 ,教学美是教学中各个方面的和谐运作而使教学呈现美的特征。教学美的特点是立美和审美同时进行 ,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它表现在教美、学美和教学关系美、教学风格美等方面。实现教学美必须从塑造美的社会和美的人两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美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义学角度,考察“美”字在各民族语言文字中的使用情况和从逻辑学角度,划清与其密切相关的其它种种概念(范畴)的界限以及分析其构成的要素、品格,虽然都不是对美的本质作直接探讨;但是,它们是穷究美的本质不可缺少的前提。其研究成果必定会推动美的本质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对“美”字的语义考察,中外不少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成绩卓著;相较之下,对“美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对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任何问题的出现 ,都不是单一要素所能独立完成的。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把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决定性力量 ,淡化了或忽视了其他深层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从技术的主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的等方面来综合把握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止一个评论家说过:“金波的儿童诗是美的.”[1]美是金波儿童诗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梁启超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的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2]人人都需要美,就象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儿童更需要美,就象需要甘甜的乳汁.我国老一辈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设想过:“让孕妇和儿童都能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用和谐优雅的品格影响孕妇和儿童的心灵.”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人提供美的教育和美的环境,“使人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美,处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本体结构)、设计美的生成(认识结构)、设计美的美感结构(语境结构)3个层面的历时性展开及共时性包涵关系,论述设计美概念作为一个由特定符号及其语境组成的系统结构之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功能诸因素的作用只有全面发挥,方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美育教育功能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我们应改变这种状况。学校中进行美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而审美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明确美的意义,区别美的标准,培养美的品德,树立追求美的思想,掌握创造美的技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在这个美的世界里,存在着多彩多姿、琳琅满目的美:有自然风景的美;有社会生活的美;有艺术作品的美等等。在这一切美的事物中,人是最美的,人的美是美的核心,是美中之精华。囚为在世界万物中,只有人,才具有审美能力;只有人,才是审美的主体,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没有人,根本没有美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当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由大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主人,人同现实才发生了除实用功利之外的审美关系,人才逐渐产生了独立于使用价值之外的美丑观念,产生了单纯的审美意识。所以,美是人类社会产生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特殊活动领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文章试图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美"以及探究这种"美"的历史渊源和构成,并以此为指导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美.  相似文献   

13.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爱好美,追求美,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美在哪里?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生活中充满着美的事物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苍白,反映不出生活中的美或把本来是很美的事物写得不美?究其本,是学生的审美素质不高.不具备良好的审美心理,缺乏美的心灵和感受美的经验.故不能及时地发现、观察、鉴赏周围包孕着美的事物,找不到事物外形与内在的美的联系,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一句话,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认识社会生活,当然就写不出再现美,发掘美的文章了.  相似文献   

14.
表现服饰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体美。本文以立体构成、立体裁剪的造型手法从构成、纺织面料特征、平面斜裁法、流线型及“公主线”风格等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塑造服饰语言,以达到人体美与服饰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学科与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使科学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于是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应运而生。技术品的形式美,也成了当今社会人们审美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技术品形式美的构成因素(材质美、技术美、形态美、意趣美)、技术品形式美的美学原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技术品形式美的现代特征(单纯、抽象、质朴、秩序、合理)的分析讨论,阐述了技术品形式美的内容、法则、时代特征以及与形式美相对应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6.
任何美的界说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然而传统美学却几乎没有给语境留下立足之地。现代语境理论的成熟为反思美学史上各种美的定义找到了新方法,为建立美的动态界说开辟了新思路。与崛起中的生态文明相呼应,现代西方美学中的许多重要流派从不同侧面推动了美学理论的生态转型。日渐发达的生态文明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规定了生态美学的任务和使命。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美,生态美是人类在劳动、技术和艺术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创造的美,是一种闪耀着自然主义光辉和人类和谐生存理想的诗意栖居之美,而美则是在实践中生成和显现的和谐的生态存在关系。生态美学的使命是使生态美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生态文明时代引领人类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旅游纪念品具有材质美、工艺美、功能美这三大审美特征。其审美构成具体包括地方特色、文化个性、设计制作和外在包装四个要素。设计和选购旅游纪念品,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些审美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8.
行为美论纲     
行为美是以行为善为前提的,但行为美又区别于行为善;行为美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功能性,这与善有联系;行为美是人的一种文化性反应,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成果;行为美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是社会行为美;行为美还表现为直接的善,具有直接的功利性;行为善转化为行为美需具有典型性、超常性和直觉性,具有美的特征;人们对行为美的欣赏具有滞后性。非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英雄行为,职业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专家行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君子行为。  相似文献   

19.
现实美的创造,即人类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直接进行的创造。在本质上,它是人类关于自身生活的创造。人类的历史表明,现实美的创造是人类进行美的创造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领域,轻视和忽视现实美的创造是不应该的。只有认识和掌握创造现实美的客观规律,才能自觉地创造现实美,推动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更加有力地发挥美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特点,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同时也体现为美的规律。作为美的规律,既是美的创造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美的内容的规定性。因此,对美的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对美的创造和发展的认识,也便于进一步对美的内容和本质的探讨。本文仅对美的规律和美的创造谈一些看法。一、美的规律的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类的生产特点总结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并指出这个特征也是美的创造规律。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