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想当别人     
星卒斋主 《社区》2010,(14):24-24
做儿子时,特别想当老子。当老子可以发号施令,可以不上学,不写作业,可以悠悠然地抽烟,醺醺然地喝酒:可以把儿子指使得滴溜转,不听话时还可以给两巴掌。至于给不给你说媳妇,也是老子说了算,他才不管你急不急。  相似文献   

2.
性格即智慧     
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这里来印证学问,所以,他一见老子,就慷慨陈词,纵论古人;二是想听听老子的学问,以俾广益。  相似文献   

3.
《老子》不是唯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老子》哲学,一向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文化革命期间,认为《老子》是客观唯心论,似乎已经成了定论。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有人甚至说,《老子》的世界观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我想不应该是这样。《老子》问题长期不得解决,可能是由于我们探索得不够。一、《老子》是物活论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曾经指出人类思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做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的、朴素的辩证法时期;二是对个别事物进行分类解剖时期;三是科学的辩证法时期。《老子》这一著作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并且具有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把它归到第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体系完整、哲理宏富的重要著作。它发端于春秋末年(由老(耳冉)遗传),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哲学思维发展之集大成。它之成书,广泛吸取了前人思想之精华,尤其同《易》有着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关于《老子》同《易》的血缘关系,历来的研究者多次提到过。宋人邵尧夫曰:“老子得易之体,留侯得易之用。”(转引自陈和祥评注《老子读本·老子总论》)这里所谓“老子得易之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老子》对《易》的继承关系。近人李大防在《老子姚本集注·自序》中曰:“老子  相似文献   

5.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若连自己都不认识,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当我们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理想迈进。但只有目标还不够,积极向上的人生,必定得经过认真、科学的规划。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重  相似文献   

6.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汉代三大《老子注》都对《老子》中的“自然”概念作了诠释。《老子指归》从本体论和生成论层面均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对万物的生化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同时又着重强调道并非主宰万物的实体,万物是自生自成的,这是对西汉中后期流行的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的反动。《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道性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性自然导致万物自成,也没有说万物是自生的,主要突出“道”的作用,与《老子河上公章句》修道长生的主旨是相关的。《老子想尔注》中的“自然”只是“道”的一个代名词,其实质是有意消解了“自然”的含义以及“自然”在《老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再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是将“道”神化,所凸出的是道的至高无上性,《老子想尔注》是完全从宗教角度来诠释《老子》。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魏晋之际的《老子节解》是以道教养生修炼思想注解《老子》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其特色在于突出神仙信仰,强调身国一体,而且将老子思想解释成了一套具体的修炼养生之术。《老子节解》不仅与《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老子内解》等书关系密切,而且与另一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中经》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问礼于老子当属历史事实;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实与老子的反礼主张并不矛盾;孔子问礼于老子只是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一个方面,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会通是多方面的。例如,老子并不反对仁,孔子也有无为的思想倾向等。  相似文献   

9.
世声论点     
自古以来,无论是谁想站在群山最高处,就得先学会如何忍受寂寞。 ——古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绘画对形式美的突破和超越,强调形态之外去表现一个更深远的意境,追求“妙在笔画之外”,这与老子所说的宇宙本体(道)的超越性质是相通的。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论述为中国绘画立了一个很高的“得之自然”的美学标准。老子的“淡”、“素”、“拙”、“实”等一系列概念,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代画论中都有大量的论述。老子的“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论,直接影响了中国绘画“计白当黑”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老子县籍考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老子是先“相县人” ,而后“苦县人”。“相县”、“苦县” ,其县籍称名虽有变化 ,而实际指一地 ,即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辖地。所谓“老子为沛人”、“老子为涡阳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性格即智慧     
鲍鹏山 《社区》2013,(17):32-32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名著。它的思想,在历史上曾有过重大影响。解放以来,也曾进行过讨论。自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问世以来,深受学术界重视。帛书《老子》为汉初珍本,较通行本《老子》、即今本《老子》为早,从两者内容方面分析,今本《老子》显然后人有过严重篡改。对此,近来已引起初步评议,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探讨,又呈现出活跃的气氛。在这种形势影响和一些学者论文启发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想以帛书《老子》为依据,对《老子》这部书的哲学基本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清锋 《社区》2010,(32):7-8
老子为什么叫“老子”.这还得从他的形象说起。春秋晚期,老子降生于楚国苦县厉乡(今河南鹿邑),刚落地时,就是白眉白须,俨然一副老学究模样.于是人们就称他为“老子”。当然这时候的“子”还不是尊称。而是亲切又带有点戏谑的称呼:“这还真是个老孩子啊!”  相似文献   

15.
(一) 《老子》书中的“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有着决定的意义,所以前人论究《老子》,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上。随着对“无”的理解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关于《老子》的不同学说。就当前来说,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分歧,因此对它作进一步的探究,我想不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老子之‘道”在可见有形世界之先和之外,是天地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庄子以其相对主义之诡辩,消解了老子“道”与物的界限,从而使天地万物与道有相同的规定,道乃天地万物的本质和总括。但在先秦道家中,还是庄子仍以玄理阐释“道”,庄子乃老子道论的继承者和光大者。  相似文献   

17.
《老子想尔注》认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前提条件是"尊道"。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这里被发挥成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成为理想社会的掌控者。《老子想尔注》理想社会的理论在批判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主要讨论了君臣关系、伦理道德和贫富差异等。维系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是道诫,道诫超越法律,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8.
《老子想尔注》认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前提条件是"尊道",在这里,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还被发挥成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成为理想社会的掌控者。《老子想尔注》理想社会的理论在批判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主要讨论了君臣关系、伦理道德和贫富差异等。维系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是道诫,道诫超越法律,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表现出对儒家思想颇为复杂的态度。它既有站在宗教立场上排斥儒家、诋毁五经的部分,也有站在传统立场上迎合忠孝、容纳仁义的内容。分析《老子想尔注》对儒家态度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早期道教思想的演变路径,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儒道融合的内在进程。  相似文献   

20.
老子关于"不争"的思想是他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与不争相联系的是柔弱、锲而不舍、包容一切、不敢为天下先等精神。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一种高明的争,他不是在提倡君王南面之术。老子说"不争",是指"不去占有",他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指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结果是无人可比的。老子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给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