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一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一步,这是近年来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同志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1988年于成都举行的和1990年于上海举行的中逻史讨论会都讨论到了这个问题,不少同志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本文原来是我提交成都会议的,曾在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逻辑学术通讯》第三期刊载,在上海会议上也曾介绍过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兹略加删改,予以公开发表,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现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推理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中国逻辑史其实就是中国逻辑哲学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逻辑史研究,存在特殊和普遍、同和异、肯定和否定等方法论问题,关系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向、前途、结果与科学性,亟需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逻辑史研究之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以《墨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名辩逻辑究竟属于何种逻辑类型?这是近年我国逻辑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不打算讨论中国古代名辩逻辑是不是形式逻辑,只想就有些学者提出的“中国逻辑史应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形式逻辑思想作为主要和基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这一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笔者以为,既然是“中国逻辑史”,那么,循名责实,其研究对象就应当是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就是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逻辑问题的思想、理论,都应当纳入中国逻辑史的视野。“中国逻辑史”不等于“中国形式…  相似文献   

5.
逻辑观是困扰当前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两千多年来,逻辑的名称虽几经变化,但对命题形式、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分析,始终是西方逻辑不变的主题.由于中国逻辑史研究是基于西方逻辑的传入而产生的,因此,西方逻辑的逻辑观应当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肯定与否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全盘否定论 ,对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发展不利 ,需要用辩证法关于肯定、否定关系的观点予以评论 ,以分清是非 ,推动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特有的逻辑观和逻辑史观出发,汪奠基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是颇具特色的:涉及了与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相关的各种因素;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推理理论的特点,并对之进行了历史性分析。汪奠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初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结果,但他的单纯历史分析方法、特殊的逻辑观和特殊的逻辑史观也引起了后来学者的反思,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期,在西方逻辑学东渐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开启了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胡适不仅从事了诸多中国古代逻辑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且对于自身研究具有明确的价值期待和方法论意识。其研究不仅是为了在中国古文献中寻找试验论理学的类似学说,以有效吸收试验论理学说,而且也是为中国再造新文明做准备。为达成该目的,胡适提出了一套包括述学、明变、求因和评判在内的研究程序,其述学中的贯通方法颇重西学的比较参证作用。胡适的这一工作为后来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其广义的逻辑观念和研究程序对于今天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方法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术界“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的观声、提出异议,指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不是邓析而是孔子。主要理由是: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思维作为认识对象的学者。2、孔子首次提出“名”这个重要逻辑范畴,标志着中国逻辑史的发端。3、孔子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文章最后一部分对“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这一论点的四条主要论据逐一进行了分析和反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三届代表大会和第六次学术讨论会11月11日至15日在西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十三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的八十五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就中世纪向现代过渡诸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还选举了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西逻辑各自发展背景的对比分析 ,说明中国逻辑有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特殊性 ,评述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有关争论 ,主张争论要以中国逻辑是有特色的为基点 ,两种见解分别不要走向极端 ,要相互汲取对方的长处 ,共同促进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崔清田先生口述史片段”记录着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历程,反映出其中国逻辑思想,即,研究中国逻辑史理应以“历史分析”、“文化诠释”的方法还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为“名学”、“辩学”、中国逻辑推理类型为“推类”。“历史分析”、“文化诠释”、“名学”、“辩学”和“推类”这五范畴构成了崔先生的整个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11-14日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中南分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举行了第八次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中南分会、武汉大学历史系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大、郑州大学、河南师大等16所中南地区高等院校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齐世荣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李世安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来华研修中日关系史的日本创价大学教授林亮也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中南分会会长李植教授作了工作报告。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1月19—21日,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暨德国史研究理论和前沿问题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10余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德国史研究工作者及研究生近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秘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上,逻辑史组比较集中地对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讨论,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 一、应把哲学观、方法论和逻辑学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列为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 二、只以形式逻辑的发展史作为研究对象; 三、主要以形式逻辑发展史为研究对象,但与某一逻辑思想有关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也可以加以分析和叙述。 有的同志觉得二、三两种意见实际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比较多的同志倾向于目前应把研究的范围定得狭一点,或者说可以先从狭的范围着手做起。 这时,对上列关于中国逻辑中研究的对象的三种意见,先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多夫.嘉贝和约翰.伍茨共同主编出版的《逻辑史手册》体现了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最新趋向:第一,逻辑史研究进入到全面、精深研究的新阶段;第二,把逻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局限在某一种类型或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逻辑的观念和研究方法;第三,注重逻辑与相关领域的关联研究,展现逻辑学的活力。该书唯一缺憾是没有涉及"中国逻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性特点来分析中国逻辑的特质,将希腊逻辑、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看做是世界逻辑体系中三种并行发展的基本类型,系统研究并概括出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以中国逻辑思想的内在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按照逻辑思想自身的发展特点,按照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的起源、形成、转变和发展的全过程,分析中国逻辑思想的基本特征、主导推理类型等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应该是:文化解读、逻辑解读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解放后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与局限。这就是:将"逻辑应用"当作"逻辑理论",用主观臆断代替分析论证,而为求得名辩的逻辑地位,则采取捕风捉影、曲解逻辑义理等手段。这些现象的存在,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名辩研究的健康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中国古代逻辑是传统逻辑,中国逻辑史也就是传统逻辑的历史。本文认为,“古代逻辑”是历史的分期,“传统逻辑”是指一种逻辑类型,两者不能混同。传统逻辑和古代逻辑虽然都用自然语言表达,但也不能根据表述语言的同异将中国古代逻辑归属于传统逻辑。另一见解则将逻辑问题归结为语形问题。本文认为语形虽然是逻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应从语形、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诞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应用西方逻辑框架来套中国古代逻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16日至19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和出版单位的42名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1篇。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熊伟先生出席了会议。华中师大校、系负责同志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负责同志到会祝贺。特邀代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继平先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题为《希特勒的政略和战略》的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就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16日至19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和出版单位的42名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1篇。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熊伟先生出席了会议。华中师大校、系负责同志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负责同志到会祝贺。特邀代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继平先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题为《希特勒的政略和战略》的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就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