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世法  李琳 《船山学刊》2008,(1):111-113
<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对传统道德境界的扬弃和超越.老子的道德建构体现了道德智慧的高境界.其道德智慧弥足珍贵,它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问、跨越信仰和国度,历久而弥新,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老子之"道"向来有很多的阐释与解读。如把老子之道单纯地认定为本源论、本体论、境界论、价值论等等。对老子的"道"以现代性的视野或者说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来把握当然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展开。对老子之道的解读要联系当时的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整个中国哲学的大的学术背景。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老子之道既具有存在论意义又同时兼具境界论意义,是存在与境界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3.
路红梅 《殷都学刊》2007,(2):149-152
以"道"为圭臬,老子将人生境界区分为俗人境界、圣人境界、赤子境界三个层次。俗人境界是与"道"相悖的境界;圣人境界是几于"道"的境界,其重要特点是"啬";赤子境界是同于"道"的境界,其根本特征是"自然"。赤子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及宇宙万物的平等、自由、和谐是赤子境界向人们昭示的人生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老子》思想意蕴是对人生终极价值追求的境界问题。"道"是最高境界即天地人一体之境,它是自我不断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人突破世俗中有限的"我",复归于人性本然之德,进而入于整体之道即完成自身心灵的复归与超越。首先界定"道"与"德"的内涵并分析两者何以能成为"境界"?而后具体阐述"三重境界"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老子》蕴含的境界理论是以“道”境界的实现问题展开的,必然会面临三个方面的向度:体道的可能性即“俗与圣”的问题,体道的方式即“损与观”的功夫,体道后的状态即“婴与朴”本真境界。  相似文献   

6.
李景强 《学术研究》2003,(10):19-23
近代以来 ,学术界一直有一种主流倾向 ,把老子的“道”看作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这种判断明显与老子的“道”论存在着矛盾。为了消解这个矛盾 ,本文依据先秦时期的文化语境 ,参照《老子》的不同传本和历代老子研究者的解释 ,力求为老子的“道”论作出一个合乎历史逻辑的系统性的解释 ,复原老子之“道”。本文给老子“道”的定义是 :“道”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不主宰世界的创造者 ,是人类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7.
老子思想的根源是"自然",其"自然"思想与大自然有密切联系,老子思想直接受到自然现象的启示,老子柔弱无为的辩证法思想是其自然思想在社会领域中的延伸,老子的道也具有自然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天道观念中自有其相悖之处,即其所谓反天道自然的观念,它表现在人道的必然或应然对自然天道的反动.这里也反映出了老子哲学中的深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哲学以"道"为最高境界,道不仅是"天下母",天地万物之根,"玄牝之门",具有本根之义,而且还具有"天下母"的作用和功能,具有法则、原则、规范的含义,具有规律之义。道具有形上的超越性,是一种无规定的混沌性存在,并非空无。道本体具有存在者的存在,既是有,又是无,兼有两种规定性。但道同时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人的精神生活与自然存在所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对万物天性与人类本真状态的回归,是人类理性的自我超越与精神状态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10.
曾姝 《理论界》2006,1(1):82-83
老子用简练玄奥的语言表述了他的本体论思想,但由于不同学派对老子的语言理解和思想把握的不同,造成了对老子本体论不同的认识。文子建立了社会本体论,王弼建立了“无”的本体论,还有“气”本论等不同的本体思想。本文就老子的本体思想做概要性简述,以求在总体的层面理解老子的本体思想。  相似文献   

11.
《优雅》2005,(10)
  相似文献   

12.
民法所固有的弹性为民法的"绿化"提供了路径,同时其不变的秉性使得民法的"绿化"不可能走得太远,只能在民法的已有框架内进行.重新解读诚实信用原则,发展公序良俗原则,重构所有权的内容,改造旧有的环境侵权责任理论,扩张合同的附随义务,建立环境合同制度、环境物权制度和生态型环境侵权制度,这已成为民法"绿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历史规律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孝哲 《天府新论》2000,42(5):33-35,,4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社会历史规律并非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而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之综合性表现,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社会历史规律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生成,并且依赖于它们的存在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分化: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不仅扮演着经济的角色,而且还扮演着社会和文化的角色.本文简要分析了经济学理论对消费现象解释的局限性,并从消费社会学角度出发,基于传统社会、消费社会以及中国社会三个维度,论述了消费方式与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的关系,认为居民消费分化是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古代蒙古生态保护法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 ,他们利用草原饲草资源从事畜牧业生产 ;冬春季节 ,他们又以狩猎业为辅作食物补充。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 ,早在习惯法时代 ,他们就非常重视草原的生态保护。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蒙古族奴隶主贵族和后来的封建统治者 ,继承、增补和发展了古代蒙古族的“约孙”(yusun习惯法 ) ,把草原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古代蒙古族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给我们极大启示 ,蒙古民族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表面看来中国传统社会政教分离,宗教对法律影响甚微,实际上宗教与传统法律有着深层的纠葛。法律原初形态时与宗教不分,汉代提出则天立法,宗教成为历代政治话语中法律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合理来源,法律运行中神灵的影响也一直挥之不去,善恶报应的宗教信仰成为传统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彼得拉任斯基心理法学说的主要观点1.法的概念.法是同时具有命令性和归属性的伦理冲动.2.法有分类.法有官方法与非官方法、实证法与自觉法.3.法和国家.它们紧密相关,最重要的是国家要为法律服务,以利于社会法律心理.4.法、正义和道德.法和道德都是伦理冲动,但法律心理与道德心理又是彼此不同的,正义只是心理的自觉法,属于法的范畴而非道德范畴.5.法的功能与发展.法涵有作为动机的功能与教育功能、分配功能与组织功能.法随着自觉法和社会的变化,而接近或远离"爱的理想".最后部分是对彼氏心理法学说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避免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董事会成员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而损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各国《公司法》都采取相关的公司监控设计模式。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监控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公司监控的现状,提出对监控模式改革的建议,以作为我国相关立法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小虎 《东岳论丛》2001,22(5):64-67
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不是形式逻辑的公理 ,也不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更不是形式逻辑的元规则 ,而是形式逻辑构建形式系统时作为出发点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消解形式逻辑四律的理论困惑 ,应把形式逻辑四律从形式逻辑形式系统中分离出去。  相似文献   

20.
孙健  朱金叶 《文史哲》2006,3(6):142-145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是建立在主观因素而不是所谓客观因素的基础之上的,但这并不妨碍经济学作为有效的工具用以分析现实经济的客观性和实用性。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志之外的所谓客观经济规律是不存在的,经济规律就是以大多数人的(而不是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任何科学都不能排除主观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也是不存在的。人们之所以对此感到难以理解,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自己先入之见(知识)的俘虏,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往往不是因为旧理论不符合事实,而是一种新理论的最终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