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氏宗祠位于潮州饶平县海山镇黄隆市井中心。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1991年再修建。据传,朱文公长房16世孙金昆、玉季等相继从福建东山到饶邑信宁野水谋生,后定居黄隆,并择址立祠。祠堂坐北朝南,为二进府第式建筑。中间为天井,后进正中供奉朱熹神位,祠内保存有朱文公神牌,明朝青花瓷香炉和铜器多件,以及清代精绣八仙采牌等文物。  相似文献   

2.
略述祠堂     
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之前,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建有祠堂。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名城歙县太白楼一新安碑园内。博物馆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块北宋碑形墓志。其墓志的主人是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徽州人王道宁(讳承裕)。此墓志呈圭形,石质,长118厘米,宽84厘米,高为6厘米。是采用碑的形式和志的内容做成,碑有圆额,上刻篆文,墓志正文则为楷书,志文以自右而左,自上而下的方式刻成,且字体规整,刻工精美,共计560个字。墓志铭全文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4.
秦屿邱氏祠堂,坐落在福鼎市秦屿镇古城北路邱厝巷内。清光绻丁丑(1877年),邱楚成公邀族人云风公、作华公等筹集公款,把祖厅基址拓为祠堂(原祖厅1872年毁于大火),今秦屿邱氏祠堂有一进大厅和一间偏厅,直深21米,宽10.8米,占地226.8平方米,堂内供奉三支宗亲的先灵牌位,肃穆尊严,檐廊处珠联辉映,尽显儒家风范。整座祠堂终年香火不断,成为福鼎市诸镇邱氏宗亲拜祭祖先追思亲源的圣地。  相似文献   

5.
薄荷片推荐: 邹氏家祠座落于福建武夷山市的下梅村,是武夷山境内发现的保存得最完善也是最为精美的一座祠堂建筑。  相似文献   

6.
张氏宗利坐落在定安县城(定城镇)东南20多公里处永丰乡高林村,村庄地处定安、琼山、文昌交界处。在海南,自古以来祠堂就是对后人进行教育的场所,捌堂是学校的同义词,学校就是祠堂,祠糍便是学校。延续至今天,海南万宁、琼海、文昌、琼山一带的民众,还刊惯上称学校祠堂。各村各姓聘请的私塾老师来村晕教书,经费由祠堂(家族)的公田田租收入中统一支出,  相似文献   

7.
1888年,正值清朝末年,也是清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一年,广东当地的陈姓众亲,集体集资,历时六年,建成了陈家祠。当时有的大家族借兴建祠堂聚众生事、与清政府对峙。清政府便大兴讨伐,一些家族遭受灭项之灾,此后便严禁兴建家族祠堂。陈家祠就此改称“陈氏甘院”。据说陈氏书院刚刚建好那年,广东就有一个叫陈波涛的人考中了探花,历史上广东中的探花状元是非常少的。祠堂门口所立的石鼓就是专门为这个探花树起来的,没有朝廷的允许,  相似文献   

8.
晋江陈埭丁氏回族祠堂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回族祠堂,为国家级文化遗产。本文从该祠堂建筑的平面布局、环境特色、营造理念、建筑造型等方面,深入地对该祠堂的建筑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歙县霞坑镇里方村始建于公元1400年间(明代洪武末期),至今已有610多年的历史,是县内集多姓氏、多民居、多祠堂等文物于一体的徽州古村落之一。其中,以呈一字型排列的古祠堂群最为突出。这里的古祠堂气势恢宏,风格别致,雕梁画栋间尽现独特魅力,仿佛就是活着的历史,可谓是微州古建筑中的璀灿明珠!  相似文献   

10.
五、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册该册发现于居延破城子遗址第二十二二号房内,全册计木简十枚,完蝗无损。简长23厘米,其中除两枚“两行”宽为2.6厘米外,其余八枚均为1.3厘米。建武初年,窦融领有河西,称河西五郡大将军,此册即大将军府颁发的官吏奉禄例文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实地考察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对该区域祠堂的演变作 若干的探讨。祠堂作为宗族制度的圣坛,它随着华南社会的发展而采取过不同的应对形式。 乾隆以降,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达于鼎盛,出现了大量以书院、书斋、 书舍、书室、书塾和家塾等为名目的词堂。其中有以“虚拟宗族”为背景的合族祠,也有 以家庭为单位而衍生出来的词堂。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正统的宗族文化在珠江三角洲风 土化的结果。它的出现,令气象森严的宗族制度发生局部的质变,推动了宗族制度在华南 的普及化。特别是后一种类型的祠堂,在珠江三角洲大量衍生并被传统社会所容受,是同 商品性经济崇尚个人的成功相适应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祠堂的这种演变,对珠江三 角洲经济文化的发展起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山市大多数市民是农民,居住在农村,所以要倾注主要精力关心农村建设。现在农村主要问题,一是环境治理,包括水源的清洁,污水的处理,垃圾的管理。现在许多村庄脏乱差情况较为严重。二是古村落的保护,有的乡政府随意就把祠堂贱价出售,有的祠堂等国有资产面临倒塌而政府放任不管,如黄备张家祠堂。三是规范乡村旅游市场,一些乡将旅游资源出售,让外地人来开发。  相似文献   

13.
《中文信息》2008,(5):110
默拉纳预什丁麻扎亦称默拉纳和卓墓。在库车新老城之间。默拉纳是圣人后裔的意思。额什丁相传为伊斯兰教之始祖,在宋理宗时来库车传布伊斯兰教,死后葬此。建有祠宇、分祠门、祠堂、墓门和墓室四部门、全部以绿色琉砖装饰,是曲型的伊斯兰教建筑,  相似文献   

14.
大理吴氏中宅祠堂,又名“务本堂”,始建丁宋仁宗皇佑年(1049年),至今已有953年历史。“大理”二字来源于宋王朝嘉封吴毂公为大理评事,宋景佑元年(1034)赐封其父崇煦公为大理评事而得名。“中宅”二字来源于吴氏后代繁荣昌盛,在重建宗祠时就地命名。祠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周围有围墙,祠堂规模宏大,属孔庙式,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带前后双步廊,系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两侧尽间,俗称马弄,面宽1.45米;正厅之外尚有两抚,东西厢房各五间。吴氏宗祠现有专人管理,并春秋祭祀。  相似文献   

15.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又名敦睦堂,位于佛岭后村中,是郑氏族人祭拜先人,供奉祖先牌位提供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祠堂坐南朝北,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五开三进,宽约8米,进深22米,分为前堂、正堂、后堂兰部分,祠堂门楼为二重檐呈八字形,宽11米,门楼前有石狮一对,一只开口,一只闭口。门楼上雕有人物、动物等,尤以一对木雕狮子最为精美,  相似文献   

16.
朱熹在《家礼》中为庶民祭祖设计的一套制度,为明清宗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首先,《家礼》中的祠堂是为庶民设计的具有家庙功能的祭祀场所,明代嘉靖"大礼议"之后,逐渐在民间社会普及开来。尽管明清祠堂与《家礼》中的祠堂有所不同,但《家礼》祠堂制度无疑是重要的理论来源。其次,朱熹在祠堂制度中谈到的"置祭田"观念为后世宗族发展共有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祭田为核心形成的族产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再次,朱熹在《家礼》中的小宗法设计与程颐提出的大宗法理念共同成为后世宗族祠堂运作、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常来说宗祠的建立都是由各宗各姓建起的。不能“越权”,但是在潮州的饶平县海山镇确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八氏宗祠”,是由邱、李、赖、薛、田、叶、周、柯八个的姓氏祖先共建而成。可以说是宗祠制度中“开天辟地”的奇迹。这座祠堂也被称为祠堂建筑的“潮汕一奇”。该祠堂建筑面积有差不多半个篮球场大,单层灰木结构,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8.
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庆。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巾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尽兴浏览了祠堂后,又会不会注意到刚进祠堂前,郡一座座高高挺立的古建筑呢?这就是牌坊,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修建凯旋门类似。但是,凯旋门毕竟不是牌坊代表的意义也迥然不同,牌坊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文化标志。在古代官方将其称之为“牌坊”,而百姓中则称其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20.
我怀孕39周了,产检时发现羊水为6.5厘米,医生说是羊水少。请问,什么是羊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