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打开中国历史和现实之谜的钥匙。本质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是已经认识到的并内化于中华民族思维中的文化积淀层。在现代,认识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能促使我们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本文试图从思维框架、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分析方法以及思考方式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术  相似文献   

2.
传统写作模式积淀着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写作模式是模比对应的思维、引经据典的论证和述而不作的著述模式,此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力和连惯性。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传统道德的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传统道德,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它是构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道德,首先应该是传统的、历史的、既往的道德。它不仅具有这种时间的特征,更具有它那传统时代特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 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道德,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成并延续至今的,在社会中影响和支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各种规范的总和。根据其历史发展的顺序,传统道德又可分为古代传统道德、近代传统道德和现代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来研究中国传统砖雕艺术 ,分析和认识潜存在传统砖雕艺术中的创造意识和影响以至支持这种创造意识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审美心理特征 ,将有助于揭示形成传统砖雕艺术造型特点的内在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它影响并支配着创造者的活动 ,决定着作品总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物化形态,它构成了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经验和规范,另一种是作为正在生成的新的历史现实,它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未来的方向。前者是在旧的社会规范的层面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确定性,而后者则是新社会生活的生成基础。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环境,也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也要不断地实现主体性的自觉变化。生活方式作为共存主体的根本的生存环节,演化为社会结构,形成社会基本规范,因而文化不断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具体转变为现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渗入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深层积淀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并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产生着潜在的、自发的和稳定持久的影响,又与现代社会特征相结合,产生出巨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经济结构及其人类文化面临着转型重构的重大时期,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的现代化。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塑造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优质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8.
试论知识经济对思维方式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方式是人们思维方式形成的根源,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方式的演进,规定着思维方式的发展轨迹。因此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更而发生变革。同时,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在人们头脑中内化为逻辑的格,积淀为人们的思维模式或思维定势,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心理、政治思想、宗教、道德、艺术等。另外,思维方式的发展还依赖主体所具备的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6,(5)
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问题应该从对"传统"的基本语义及其构成要素等问题入手。中国古代文学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该传统有着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有着维系自身,拒斥不合传统规范的对外排他性。同时,传统一旦形成,便会对未来文学的走向与发展产生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在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以儒家、道家的思想和屈原的精神为内涵的动力结构体系,该体系也有其既维系自身,又彼此共同作用的内在机理。明确古代文学传统的构成及其作用机理,可以有效把握古代文学的演进脉络与深层规律。认识古代文学传统的基本特性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准确把握与传统特性相关的理论问题,有助于我们振叶寻根,辨明我国古代文学传统最具价值的内涵所在,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董高伟 《理论界》2008,(1):104-1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改善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20世纪中叶以来形成的复杂性科学,乃是对传统经典科学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维方式转换,复杂性思维也由此而生。而同一时代兴起的哲学思潮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它从自然、社会、人自身等多个层面对现代性哲学进行了解构与重建。从大的历史尺度看,复杂性研究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置身于同一历史变革过程,因此,必定有内在的联系。复杂性思维方式有着复杂性、非线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等特征,它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体现主要有:思维目标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思维模式的开放化和系统化;思维方法的非线性以及思维重点与价值取向的非确定性与相对性等。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个民族,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意义——符号”体系,由此而形成各民族自己独特的生活、思维、文化模式。这种模式,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于生活在具体民族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认识与行为方式之中,作为一种善遍性心态指导、规范、制约着该民族每一成员的物质括动与精神活动,成为一种受全民族成员所认同的思想、行为方式的内在原则。这种内在原则,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物质基础条件和文化传统条件影响下,在不同的民族气质、禀赋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观念与心理动机的体系化、模式化表现。所谓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正是这种表现了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体系化、模式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的个人的存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正因为人类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关键又是由其心理特征和品质决定的,所以从心理特征和品质来探讨历史人物独特的行为已为史学界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3.
电视的历史虽然只有五十余年,但它却以新的文化形式广泛地应用于科技、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在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活跃人民文化生活等方面,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它又以“文字文化”所无法囊括的特点,对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心理特性以及生活方式等予以深刻的影响。我国电视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3,3(4):60-64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 ,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 ,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 ,对于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思维方式是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希望进一步明确我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从当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要明确这种关系,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一、如何理解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把握它的本质?二、如何理解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诸因素的关系?三、如何评价我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抗战后期,中共与共产国际以及苏共关于“以何种方式援助苏联”发生了意见争执,对此,学术界主要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分析它的起因,而对隐含于这个主因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文化诱因却未做探讨。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从根源上影响到国家和民族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民族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尝试对“延莫只争”起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内在地包含着两个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一是科学与经济的振兴;一是传统文化的变革。前者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指数,较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然而对于后者,相当部分人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尽管“文化热”已持续四、五年,但是冷静思索后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文化讨论中,至少有这样几点明显不足:第一,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往往把它看成是外在于我们自身的一种东西,从而宏观谈论较多,躬身反思较少,没有充分认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学说以调整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指归,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理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种理论由道德教条,被提升为社会法则,最终凝固成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内在信仰。作为文化传统和历史惰性,它至今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不可能揭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全部内容,仅就这种理论的特质做一阐释,并指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负面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阐释学的发展,文学的叙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传统的叙述观念开始从历史及其文本的思维框架中解脱出来,进入到现代文化与传播语境,因而获得了新的理解和诠释,形成了耳目一新的学术理论.但是,由于新理论在文化上过于激进的态度和方式,忽视了与传统文化遗产的关联,并失落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历史链条.而通过一种历史与现代交互与对照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和建构人类叙述方式及其变迁过程,则可以开通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理解之路.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产生的时代正是古代传统思维模式处于转型阶段。魏晋以来玄学、佛学新思潮所造成的冲击力,使传统的思维方式、学术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近三百年的社会心理积淀,南朝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定势。这里,我们拟将《诗品》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可以找出《诗品》文学批评模式的文化土壤与其所积淀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合理地评估这一批评模式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