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民族博物馆是民族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的产物;数字民族博物馆与实体民族博物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字化民族博物馆不等于数字民族博物馆,民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民族博物馆是将实体民族博物馆博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地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数字民族博物馆具备实体博物馆的三大功能并具有自身的特点,数字民族博物馆的基础是博物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2.
黄云 《中国民族》2012,(7):32-3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日益盛行,信息数字化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数字资源已逐渐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之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就是继数字图书馆之后引起世人关注的领域之一。毋庸置疑,中国民族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决定博物馆竞争力强弱的因素,不仅仅在于馆藏文物的多少,而且与信息化、智慧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切实提高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在促进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带给公众全新游览体验的效果。本文首先从增进双向互动交流、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等方面,概述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随后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依托新媒体平台为观众提供便捷服务、开发移动客户端展示博物馆特色文物和基于无线定位提供智能参观服务等一系列建议,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赋予了博物馆新的内涵。博物馆在坚持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本文以商丘博物馆数字化提升项目建设为例,阐述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意义和达到的社会效果,以期为当下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文旅融合后博物馆热潮的兴起,博物馆自身在从实现数字化展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到三维互动体验、虚拟游戏功能的实现,在文物资料信息化、图像化、娱乐化的深入探索过程中,通过从“物”到“人”服务理念的转变,着手传统文化内涵的整理利用,增强展览互动性,利用文物资源线上、线下推广,从信息数字化到智慧化建设体系的遗址博物馆实践探索正蔚然成风。本文就专题遗址博物馆如何做好数字化建设工作,积极实践、分享经验,将有形与无形的博物馆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努力推动遗址博物馆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示历史文物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旨在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结合龙岩市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分析文物数字化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研究文物资源保护、藏品管理系统建设、文物数字化成果展示等问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及文物数据库的建立,在传承我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单位须合理利用现有的技术,完成文物数据的收集、管理与存储,使得博物馆数据信息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保证我国文物数据库的建设更加完整、全面。本文对数字化博物馆的文物数据库建设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孙阳 《中国民族博览》2023,(13):238-24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持续增长,博物馆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建设离不开基层博物馆的参与,其在基层文化宣传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需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基层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当中,以基层人民群众为依托,促进基层博物馆建设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加强基层博物馆管理。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给文化事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基层博物馆,作为保护国家历史、民族文化以及自然遗产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具有保护研究的功能,同时它传承以及发扬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也不容忽视.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博物馆的这项基本职能,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为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强 《中国民族博览》2023,(13):241-243
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管理藏品是现代博物馆管理特征之一,其满足了对藏品科学管理保护的实际需求,更推动着博物馆管理水平的跃升。因此,研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策略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文章即从数字化管理的特点与模式入手,对当代博物馆在数字化管理上现存的问题进行陈述,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与完善的策略,为这一研究课题指明更具操作意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之一,在博物馆当中使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使得其展览的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也可以使得其展览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除此之外博物馆数字化还可以解决展览的局域性限制,能够使得展览的受众更加广泛,起到更好的展览效果.应当说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及展示技术是目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必然目标也是必由之路,只有我们将数字化技术彻底地应用在博物馆当中才可以使得博物馆这种传统的文化组成部分能够与现代文化更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国的文化能够得以更加有效地弘扬发展.本文将从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及展示技术的优越性出发,对博物馆数字化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及展示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许多座博物馆,每座博物馆都收藏了许多文物,博物馆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许多人在假期会到博物馆进行参观,通过了解每一件文物的历史来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用到了数字化技术,将各种文物的信息展示出来,结合一些视频声音的效果,带领人们更深入地走近文物,也推动了博物馆向新形势的转变。本文基于数字化博物馆展览设计新构想来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云 《中国民族》2013,(7):42-43
数字化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它在提升博物馆的收藏、研究与教育功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观点,笔者在祖国宝岛访问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时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4.
全球已经进入到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智能化数字化已经成为数字化博物馆的大发展和大趋势。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博物馆顺应民意开始利用新技术,利用现代通用技术不断地改造实体发展博物馆,使得实体博物馆向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研究和发展。本文从智慧博物馆的概念特点、探索过程、实践以及研究等方向,探讨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发现与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参观者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因而愈发追求精神文化。博物馆作为弘扬人类历史文化的关键阵地,可使人们在参观、鉴赏文物时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在数字化时代,为有效管理、保护馆藏文物,提高文物观赏体验,博物馆应合理使用各类数字化技术。本文先分析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中的应用意义和要点,进而重点探究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早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对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收藏、展示以及研究的机构,也需要逐步实现数字化,使公众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欣赏博物馆的藏品。  相似文献   

17.
李鑫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242-244
目前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逐步深入,博物馆建设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对于我国博物馆事业而言,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结合网络信息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博物馆建设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应用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博物馆事业网络信息平台应用的意义,结合对博物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内容以及当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与网络信息平台应用面临的问题的探讨,最后提出了几点加强博物馆事业网络信息平台应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我国海洋素养培育现状的分析,发现仍存在缺乏权威完善的海洋素养培育体系、海洋教育资源供给地区分布不均衡、海洋素养培育成效缺乏科学的调研评估等问题。博物馆作为传承和普及海洋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可通过数字化网站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知识体系、加强实证研究,进一步促进海洋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球数字化的浪潮,本文着眼元宇宙这一新型数字生活空间的应用前景,思考博物馆建设如何结合元宇宙技术,进而更好地阐释、展示藏品,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并为探索元宇宙融入博物馆展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博物馆展览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广泛应用,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展示服务,充分实现博物馆的展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