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要求重建的“未来形而上学”是什么?康德语焉未详,世人亦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康德业已规定了“未来形而上学”的性质,开展对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的研究,无论对深入研究康德的哲学,还是对现代哲学的理解,都具有一定意义.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的导言  相似文献   

2.
吕宏波 《船山学刊》2007,63(1):203-205
本文主要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3.
尽管今天“内在超越”概念被接受和使用的范围并不限于“当代新儒家”或“当代新儒学” ,但是 ,把这一观念所代表的理路凸显出来并使之普遍化 ,却与当代新儒学特别是自熊十力到牟宗三这条发展线索关系甚大 ,而今天国际学坛此方面的讨论与争论 ,亦与牟宗三的哲学理路和观念系统最为相关。本文将尝试从语词概念的厘清切入来讨论所谓“超越”与“内在超越”的问题 ,首先追溯“内在超越”概念的提出及其所针对的问题 ;然后指出在西方思想的脉络中 ,康德与前康德之间在所谓“超越”内涵的限定上所发生的转折 ;再进而探讨在有关“超越”内涵的理解及“超越”与“内在”之关系的阐发上 ,牟宗三改造康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逻辑”这个概念,康德早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就把它作为逻辑学分类的一种使用。康德将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先验逻辑”、“特种逻辑”,然后再将普通逻辑分为“纯逻辑”与“应用逻辑”。在康德看来,应用逻辑是对于知性及其必然的具体应用规则的表述。而康德所谓的具体应用则是在偶然的、主观条件之下的应用,这些条件可能阻碍、也可能帮助其运用,并且,也都是经验中给予的。他认为应用逻辑要研究注意力及注意力的障碍和因而产生的后果,要研究错误的来源、研究怀疑、踌躇与信念的种种情态等等。后来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也认为这种相对于纯粹逻辑的“应用逻辑”,乃是一种从事于具体认识的逻辑。因此他说,“因为  相似文献   

5.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是1763年康德撰写的一篇长文,次年在哥尼斯堡以单行本出版,题名为《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 这部书有两种中文译本:解放前胡仁源译本和解放后蓝公武译本。这两种译文中国读者读起来简直有如天书,比康德的原文还难懂。而恰好这本书是大学里读康德哲学的第一本必读书。三十年代初,何其芳在北大哲学系做学生时,就曾有“康德是个没趣的人”之叹,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中国读者一直因袭的看法。不但一般读者,就连哲学专业者大抵也只读他的《纯粹理  相似文献   

6.
不少现代的哲学家都乐于扮演一种思想巡警的角色.这种传统也许从康德就开始了.康德曾明确地表示,“批判哲学”不是提供新的知识,而是纠正以前曾发生过的谬误;它不直接地带来某种成果,但就它能阻上混乱、维护秩序这一点来说,它仍然创造了某种成果,所以它在思想上担当的角色恰似警察在社会上担当的角色.这种“警察意识”驱使康德去追查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方法的过失——他们的哲学之所以是不可信的(康德称之为“独断论”),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掌握一套正确的方法.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他明确地宣称:“本论著乃一方法论,非即学问自身之体系.”在康德看来,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有可能建立一门真正的哲学;即一门能够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作为方法论的批判哲学就是尚未建立的形而上学的“导论”.  相似文献   

7.
先天综合是康德主体能动性思想的核心。研究和探索康德的主体能性思想首先要弄清“先天综合”的内涵、形式及其根据。 (一)“先天综合”的内涵“综合”是康德哲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概念。所谓综合,是指主体意识的一种联结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把构成知识的诸要素连结在一起,使之形成一定内容的新知识。对此,康德曾做过明确的规定:“我之所谓综合,就其最普泛之意义而言,即联结种种不同表象而将其中所有杂多包括于一知识活动中之作用”。  相似文献   

8.
“卡塔西斯”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定义的时候,曾提到悲剧具有“卡塔西斯”(catharsis)作用。由于亚里士多德语焉不详,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卡塔西斯有种种解释。根据罗念生先生的归纳,这些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主张净化说的以布乞尔为代表。他在《诗学》英译本中,将“卡塔西斯”一词译为Purgation(净化),从而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可以  相似文献   

9.
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弟子曾参,又称曾子。曾参之“参”,一般人都读Shen.吕友仁先生着文,重提古代学者方以智、王引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参”是“骖”的借字,当读cdn(见帖汉语研究价998年第2期)。理由是:“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此参字只有读‘掺’才说得通。”笔者以为不然。笔者久居孔子故里曲阜,访知当地人上至饱学硕儒,下至田夫野史,都称曾子为曾参(日记卜,无有读曾参(C日一者。曾子故里山东鲁西南一带地区的百姓也都读Shgn。清代以前,也未见有读con者,不读csn倒有确证。《说文·林部》给“森”注音说:“读若曾参之参。”“参”与“森…  相似文献   

10.
南星 《浙江社会科学》2023,(10):107-117+157-158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十分新颖而又极富争议的康德阐释,批评者们纷纷认为他犯下了可以称作“强制阐释”的错误。但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批评者自身提出的康德阐释却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控。海德格尔在承认其阐释之“强制性”的同时,宣称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思想对话”。通过对海德格尔和牟宗三的康德阐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澄清思想对话与强制阐释之间的区别。思想对话当中蕴含的主观性要素不仅不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反而能够作为“效果史”的一部分,让经典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1.
在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中,通常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论述,只强调了“人是目的”的一面,而否认了人同时又是工具的一面。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实质上将康德混同于功利主义。事实并非如此,康德“人是目的”的论断,深刻地反映了“人互为目的与工具”的“彼我等值”的思想。联系近代功利主义的局限,来看康德这一论断的本意。  相似文献   

12.
物自体与“二律背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亦是康德哲学整个系统得以运转的轴心。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的四组“二律背反”,探究其与物自体的内在必然联系,从而表明物自体的不可知性及其设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关中方言不同地点“瓢虫”名称有差异,“放羊娃”名称中“放”与“羊娃”的关系较松散,从词源上看“放”本作“胖”讲,“胖”读[fαη]可能是历史上关中方言江韵唇音字读唇齿化声母在词汇中的保留.“胖羊娃”写做“放羊娃”应是语音发展后受到俗词源影响的结果.“燕娃虫”实为“艳娃虫”,“妈妈羊”可能系“娃娃羊”音变而来.  相似文献   

14.
良心这一范畴在康德的道德学中有多重含义。在康德原著中,良心一词有两种德文表达形式:das gute Herz和das Gewissen。在康德看来,Das gute Herz是任意(Willkr)将道德法则接纳入自己的准则之中的能力;das Gewissen既是一种义务意识,同时也是一种针对自身的道德判断力。实际上,良心概念在康德那里是"良意"、"良情"、"良知"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5.
康德之“先验逻辑”与知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康德“先验逻辑”与“知识论”的内在关系,指出“逻辑”形式与“知识”内容相结合的必然性,而此种必然性,与康德的“范畴论”不可分割。“范畴”亦非仅仅为形式,而是对象性的思想:通过概念—范畴必然地“思想”“对象”,即是对“对象”在知识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任继泽 《理论界》2023,(1):88-94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讨论了“天才”与约束天才的“鉴赏”这一对概念。然而二者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仅凭康德文本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天才为何需要被约束、鉴赏如何约束天才,则会分裂二者,产生矛盾。但依据更广阔的语境,“天才”和“鉴赏”的含义完全可以扩展到彼此之中,使得二者成为同一原则——想象力对知性超越与再和谐——的两个侧面。这样的扩展不仅解决了康德天才理论的内在张力,也更加符合艺术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康德有关先验想象力的思想。笔者指出: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强加于想象力一方面造成想象力的先验合法性与经验性现实运用的两分,从而使想象力无法成为形成认识的最终原理和根据。另一方面使作为纯粹主体的先验自我实现了在分裂中的统一。先验想象力之所以无法突破先验统觉、先验范畴的“规则框架”,在于康德哲学未经反思的前提:其对实体化的纯粹主体之现实性———形式逻辑的“一”及由之确立的纯粹先验性不可置疑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词目是辞书中被解释的对象,明清俗语辞书收录词目的特点一是“字”、“词”、“语”兼收,二是“词”“语”为主,“词”占重头.从明清俗语辞书“语”“词”兼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认为辞书编纂中“语”“词”兼收与“语词分立”是可以并存的,明清俗语辞书的“语”“词”兼收现象不能简单地判为不足.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涌进,我国理论界和高校学生中先后出现过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和实用主义热等。这些“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各自持续的时间不长。还有一种“热”则不然,它是“逐步升温”的,开始时还不为人们所注意,后来才慢慢感到它的炙人的“热度”,这就是“康德热”。 人们知道,在康德哲学中,深刻与浅薄、精华与糟粕并存。关于康德在哲学上的贡献,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梅林曾在一篇纪念康德的文章中写道:“对美学所作的科学论  相似文献   

20.
刘凤娟 《江淮论坛》2010,(1):71-74,112
康德在其批判哲学,特别是实践哲学中,有一组意义非常相似,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这就是“知性存在”与“理性存在”。这两个概念都是主要用来表述人类主体的。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概念作一细致的梳理和区分,并阐发康德的这种复杂概念的深刻用意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