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北宋防御辽国的榆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防御辽国骑兵突入的防御工程,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塘泊外,还有榆塞,即在塘水所不及的边界地带种植榆柳,使榆柳林带成为阻遏辽国骑兵突入的屏障。北宋在河北路和河东路北部与辽相邻地带设置了榆塞。北宋注重对榆塞的维护。北宋对榆塞的经略与其和辽国对抗的时局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中央加强了对辽边防建设中的立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严格保密制度,严防奸细,同时制定了禁越法和严密的沿边捕盗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北宋的国防安全,使得沿边防务有法可循、有令可依。而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对维护边防安全的措施也作了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宋金富平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平之战为宋金战争重要战役,今作介绍于下。 北宋初至宋真宗时,因长期抵禦辽军,“河北最号劲兵之处”。澶渊之盟后,宋辽长期和平相处,而宋与西夏却时战时和,在长期战争坏境中,陕西各路取代河北东、西路,成为精兵的集中地,至北宋末,人称“独西兵可用”。宋军的马匹,也主要仰仗于陕西与沿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宋徽宗任用宦官童贯主持陕西军务,“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无论是征辽或镇压方腊,都是动用童贯所率的陕西军。金军攻击北宋时,“陕右诸路兵亦无几,种师道将兵入援,止得万五千而已”。但陕西军救援开封,也迫使金二太子斡离不暂时退师。此后,陕西军在两次救援太原的战斗中损折殆尽,太原陷落,北宋灭亡遂成定局。  相似文献   

4.
论宋夏战争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比,在同周边各族的交往中,宋与西夏的和战关系最为复杂。辽与北来订立“澶渊之盟”和金与南来订立“隆兴和约”后,都基本上维持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休战和平局面。惟独北来与西夏之间战争频仍,自公元982年李继迁反来至北宋灭亡、金占领宋陕西诸路、末夏脱离直接联系为止,在近150年的时间里,双方处在交战和敌对状态的时间约占四分之三以上。无庸讳言,宋与西夏的战争成了来复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战争是由进攻和防御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来夏战争若以进攻和防守这两种基…  相似文献   

5.
宋代吐蕃就是今天所说的安多藏族,两宋时期,他们居住在“河、秦、邈川、青唐、洮、岷以至阶、利、文、政、绵、威、茂、黎、移州”①及河西凉州等地,其居地大部在西北地区。北宋对这一地区的土地开发有一定成效。一“屯田实边”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经营开拓西北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宋统治者也不例外,自立国之初直至晚期,始终未断对西北地区的土地开发。北宋立国,与辽、西夏鼎足对峙。为了加强边防军事部署,防止辽、夏的不断骚扰,曾在北方及西北地区进行屯田和营田。“自淳化以来,始用何承矩措置北边屯田,开塘泺之利以限北虏,相继西北二边亦广屯田”②。“北边”当指河北路,宋朝在这一地区屯田的目的是阻止辽兵长驱南下的侵  相似文献   

6.
金朝,是十二世纪初到十三世纪前半期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从历史的角度讲,金政权是通过灭辽举宋,占领了原辽与宋的大片领土而建立起来的;而从文学的角度看,金朝的文学创作则是在直接继北宋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特点,在金代初期表现的尤为明显。本文试图对金初词与北宋词之承继关系做一简要的勾勒,以期对这一段词史发展之轨迹有一个较为明了的认识与把握。词人:北宋文士金代初期的词人,基本上全是北宋文士①这一时期的主要词人,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吴蔡体”的主角吴激与蔡松年②,另外还有字文虚中、高士谈、…  相似文献   

7.
北宋曾公亮等修撰的《武经总要》,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部名著。该书单列有“边防”一门,采用地理志的编写体例,记载不仅涵盖北宋全部内防、外防边地,还包括辽、夏两政权,以及邻近的吐蕃诸部、西域地区,寄托着宋人恢复“汉唐旧疆”的精神理想。“边防”一门的记载,立足军事需要、重在实用,从建置沿革、武力配置、交通道里、军事景观、特殊部署等多方面入手,展现出兵要地理的特点。其资料来源总体可靠,如实反映了北宋中期边防的基本态势,标志着边防理念在著述史上的定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8.
与“杨家将”齐名、在抗夏(宋末抗金)防辽中屡建功勋的“折家将”——折氏家族,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但是,现在所能见到的研究文章仅两篇:一是韩荫晟先生的《麟府州建置与折氏源流》一文,一是日本学者畑地正宪的《五代、北宋的府州折氏》。他们对府州折氏研究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但对于府州折氏与辽(契丹)、金和麟州杨氏的关系则基本上没有述及。笔者谨就这一问题作一系统阐述,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鲜卑族裔府州折氏在政治上的崛起,与五代中原王朝和契丹族的政治、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正是在辽朝的军事高压之下,折氏迅速成长为一支藩镇力量,并依托中原王朝的支持,继续抗辽守边.折氏与辽的多次军事冲突,其性质既夹杂着北宋王朝与辽王朝(辽与北宋)征服与反征服的影子,也有折氏为保护所辖党项部族、保境安民的努力和责任.总体看,府州并不在宋辽冲突的主战场上,而自澶渊之盟后,折氏与辽王朝的西南面招讨司从此再没有大动干戈.  相似文献   

10.
“艳词”与“小词”、“本色”与“诗化”是北宋词学观的两对最主要的理论范畴 ,前一对范畴体现了北宋文人对词之体性与价值的误读 ,后一对范畴则是北宋中后期对词的本体误读的结果。北宋词学及其观念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导源于他们那种建构在误读的基础上的词学观 ,而此种词学观念的深层根源则是当时以复归的儒家文化为价值指向的士人人格与主体精神的冲突。对这种深层文化根源的追寻与观照对于准确把握北宋词和词学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毗连的广大西北地区,散居着许多党项人和吐蕃人,及其它族属不甚清楚的熟户和生户。宋人在习惯上把这些少数民族统称为蕃部。利用或依靠蕃部来经制西夏,或者说“联蕃制夏”,是北宋在对夏战争中采用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李华瑞在《河北学刊》1989年第6期发表如题文章,对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仁宗时制定联蕃制夏政策是北宋对夏作战屡遭败绩,军事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下产生的。而宋真宗以来对西北诸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献记载与洮西之地、地理位置与战略地位、对陕西沿边与西夏地界的认识等三方面,阐述了历史上不同洮地、洮水所处地域,并对哲学史界“洮西地即西夏占领地”的传统说法予以辨析,从而证明张载对陕西沿边形势与沿边地理有清晰的认识,后人对“取洮西之地”有误解。  相似文献   

13.
<正> 北宋王朝(960—1127),从它建立开始,便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北方的辽(有时称契丹),西北的夏(习惯上称西夏),经常侵扰边境,不断发生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北宋虽然有上百万的正规军,又是当时最富庶的国家,但却不能取胜。它不仅不能打败辽国,就是对仅占有数州之地的西夏也招架不住,一败再败。在以往有关北宋对外战争的  相似文献   

14.
雍熙三年(九八六年),北宋发动了一场进攻辽统治下的幽蓟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战争的这一结局,成了宋辽和战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以后,北宋统治者虽然口头上还说要收复幽蓟,但直至徽宗末年与女真缔结“海上之盟”以前,却再也不曾见诸行动了。 战败以后,宋太宗把全部责任都归诸臣下,责备他们“不遵成算”,宋朝的一些文献也对这次战争的史实做了歪曲记载。近年来已有人对这类记载表示怀疑。本文则拟在考订这次战争若干重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澄清战争的起因、辨明宋太宗部署和指挥这次战争的真象,从而见其致败的真正原因,同时对他事后披露的“成算”亦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在辽宋西夏金政权长期对峙的复杂环境下,尤其是在防御北方辽朝的过程中,黄河防线的军事建设被宋廷置于重要的地位加以对待。反映到现实中,这不仅在君臣的言论中多有彰显,也突出表现于北宋对黄河沿线驻军的高度重视及东流、北流治河方略的长期纷争、军事防线建设的持续开展之中。北宋王朝对黄河军事防御战略的贯彻与实施,虽是其“守内虚外”政策的一种产物,但客观上则对防御辽朝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宋成立时的几次危机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第一次危机(建炎元年):傀儡政权的兴废与高宗即位。宋金原曾联合破辽,后金人背盟,于靖康元年(1126年)以骑兵侵宋,包围宋都开封,终于掳徽钦二帝北去,并在黄河以南建立傀儡政权作为缓冲地带,此即张邦昌政权,史称“楚”。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一周之内,辽、吉两省的千里河山,辽河之滨哲里木盟的广阔平原,大部分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各部爱国军民纷纷投入了抗日斗争的洪流.同年十月,李海山挺身而出,自行起兵抗日,他组织和领导了一支约五千余名蒙古骑兵的抗日武装队伍,初为收复失地,血战通辽;后又转战赤峰、热河、察哈尔等地,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多次的英勇战斗.他在蒙古民族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宋初,为矫正唐末五代之弊,进行了政治和军事的改革.北宋大臣文彦博说:“先儒之解,以为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要让官吏尽力尽职,必须正确地运用爵赏与刑罚两种办法。“爵赏当,则奸邪无功者不敢侥幸而幸进,刑罚当,则贵近有罪者不敢请求而苟免;纪纲正而朝廷尊,号令行而天下服。”这就是择吏用人.  相似文献   

19.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国展开了进攻。已经和辽国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统治集团,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宋史·徽宗本纪》)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金“海上之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辽国宣告覆亡,而在这之后两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也成了金人的阶下囚。一个世世代代居住在边陲荒徼的弱小民族,何以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纵横捭阖,连灭两个大国?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认为,辽国是以就尽之运,抗金国锐气方张之师,即使宋朝以倾国之力援助辽国,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延续辽朝国祚,更不能阻遏金人南下,  相似文献   

20.
西夏地区古盐产资源考辨——兼论若干宁甘古盐池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是10至13世纪崛起于贺兰山、祁连山麓及河西走廊地区的西羌党项民族国家。其极盛时期的疆域,西抵敦煌之西,与西州回鹘接壤;北逾居延海;东至河套及窟野河,与辽、宋为邻;西南曾据有青海东部,密迩吐蕃。羌夏地区之盐,自古就闻名远近。从《周礼》中专供王膳的“饴盐”,到《吕氏春秋》和《七励》中的“大夏之香盐”;从《广志》和《凉记》,到《名医别录》等书关于“戎盐”的记述。史籍中著录羌夏盐品之多,历代累不绝书。不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馈赠南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