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是各种艺术所共有的特征,诗歌、戏剧、舞蹈、绘画、雕塑、音乐皆是如此。然而在这诸多艺术门类中,惟音乐对情感的要求最强烈,表达最特殊,体验最富于主观性。古《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明了音乐情感  相似文献   

2.
表达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之一。音乐表达是一个诠释、再现、创造声音的过程,也是人以声音为中介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的过程。音乐的声音特性使其表达具有特殊性,音乐的表达具有技与艺、虚与实、内容与形式、音乐与生命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陆机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存在尚"清"倾向。这种音"清"为美思想的产生,主要受音乐审美的历史传统与魏晋文人尚"清"的时代风尚的影响。音乐之"清"的美学蕴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音色的清亮,情感的清悲,品格的清雅,意境的清真。  相似文献   

4.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较为完整的关于音乐美学和教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专著,现存11篇。其中关于推行礼乐教化的必要性和其社会功用的乐教思想的记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乐有陶冶情操、纯洁人心的功用,具有"德"的内容的音乐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品德素养;其二,乐有"移风易俗"的特性,听乐可以知政和弘扬美善道德之社会功用;其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和合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部分道家文化早期音乐著述的解读,着重介绍三国魏晋时期阮籍的《乐论》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旨在探寻道家文化早期音乐的理论基础。在道家的理论中,音乐也是"道",不仅音乐遵循"自然之道",也能通过音乐探寻"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6.
音乐有净化人的情感、医治人的德性之作用,这为乐教提升人之德性提供了可能性.音乐和人之心灵的相感,使乐教增长人之德性成为可能.乐教的这两种作用,使得中国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能够在旋律与快感享受中得以实现.人心之和,社会之和,是乐教促使道德文化践行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间舞蹈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基因,表演者的心之语、灵之动的艺术弘扬皆是有感而发、情到极致的一种审美宣泄,也是凭借身体的动态之美来彰显内心情感的演艺方式。故而观众看到舞台演绎的那广袤乡野上奔放的民间舞蹈,内心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就会油然而生,它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交融理当使国人联想到"天人合一"的文化情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学术的角度对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强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从"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及其特征"和"如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加以阐述,指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感悟音乐,有助于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表达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之一.音乐表达是一个诠释、再现、创造声音的过程,也是人以声音为中介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的过程.音乐的声音特性使其表达具有特殊性,音乐的表达具有技与艺、虚与实、内容与形式、音乐与生命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0.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严谨的理论分析,摧破了传统产有哀乐论的片面和有关的音乐神话及迷信,提出音乐之美在于其自然之和,可以对之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哀乐之清产生于社会的人生事件;音乐以其和谐而不是情感内涵作用于听者,可以培养审美情感,感发哀乐之情和增进道德人格。以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嵇康对音乐的特性、音乐与情感关系等方面的理论,重在逻辑的清理,而较少结合栋康的整个哲学观探索《声无哀乐论》的深层理论内涵。本文以全面阐发嵇康音乐美学体系为宗旨,力求揭示嵇康对传统哲学中美善关系这个重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12.
构图作为绘画形式语言之一,是掌控整个画面结构的核心要素:传达画家之思想、审美意识、情感表现,体现整幅作品的结构之"势"。立意是构图的前提,也是创作意图的体现和安排;取舍是构图的关键,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既涉及画面的形式语言,也涉及艺术家的审美倾向,关键是能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感;造境是构图的目的,艺术家要借助一定的形式美规律,使情感客观化、具体化,赋予作品以"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音乐属于人们的精神、情感和意识范畴,而嵇康却认为音乐乃是天地间的自然自在之物,只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与人们的情感无关;阮籍则认为音乐是社会风俗的反映,是人们情感的表现,强调音乐“中和”的特性,推崇合雅的古乐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种活性文化的流动,音乐就是"无声之谱",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凝动的音符,从而成为一种符号形式。敦煌石窟音乐的研究不仅验证了敦煌历史的辉煌,更为一代代文化学、音乐学、民俗学和艺术史研究专家们洞开了天方夜谭般的神奇世界,研究正逐步深入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15.
人非草木 ,熟能无情。人类情绪和情感一经发生就对人类社会起作用。正像列宁所说 :“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高尚炽热的情感对于追求真理 ,探求科学都具有动功能的作用 ,而且音乐具有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的影响人类心情的功能。从 1 7- 1 8世纪上半叶 ,在音乐文化中以巴赫与亨德尔的创作为代表的巴洛克时代的乐曲与声乐方面就有了一条美学原则“情感原则”使情感和其它精神状态在音乐中有了发展。所以我们常常这样说 ,音乐是情感艺术 ,情感是音乐的生命 ,而情感又直接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 ,音…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以颠覆性的诗歌语言表达着知识分子在痛苦中挣扎和寻求出路的努力。该诗意象错乱繁杂,语句形式违背一般诗作规范,但是,作者通过三种艺术手法——意象结构之动势、艺术变形和音乐化处理,创造出"无形"中有形、"散乱"中有序的节奏感;词与词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以诗性语言构成律动的翅膀,产生分合有致、动静相宜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生存发展之道不能简单地以"融合"或"为我所用"的概念一言以蔽之,大提琴本土化的实践证明大提琴艺术丰富拓展了中国音乐,而中国音乐也丰富拓展了大提琴艺术,渗透在中国大提琴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所带来的音乐语言的繁荣和演奏艺术的拓展是世界性的艺术成果,是对世界大提琴艺术的贡献和积累。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军旅作家以日常化叙事塑造血肉丰满的军人形象,以内心世界的开掘透视军人灵魂,以场景展示凸显军旅生活的动与力,创作出以"部队问题与艰难变革"、"身陷困境与超越困境"、"家庭生活与情感波折"、"百炼成钢与走向辉煌"为主题的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21世纪军旅长篇小说既呈现出一些新色彩,也存在某些缺憾。  相似文献   

19.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诗学的重要体现,它在阐释音乐活动过程时,蕴含着丰富的接受诗学。首先,它解除了音乐的名实之累,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着重分析音乐乃天地合德、阴阳相融的产物,有自己独立的"自然之理"。其次,论述了音乐接受中"人情不同,各师其解"的情况,着重分析了音乐接受的基本层次和"人情不同"导致对"和声"接受的不同情况。最后,分析了音乐接受的作用,即具有养性娱情"与天地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无处不在,它的存在依附于审美对象在诸多的审美对象中,音乐美是一种极赋魅力的、蕴含情感并能激发情感的流动的发声过程。由于音乐具有特殊性,音乐审美也就自然而然具有其独特性。音乐审美的独特性使得音乐具有极其微妙、崇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