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地区高校地处民族聚集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应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助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司春艳 《理论界》2007,2(9):141-142
传统美学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蕴涵,它洋溢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深入研究民族品格的特性,是我们今天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建构新型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区域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李丽芳  邱昊 《学术探索》2013,(2):126-130
民族文化传播学扩展了现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从历史、文化、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及活动规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现代建构。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视角、类型描述以及民族文化传播的多重深层因素等方面详尽阐释民族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艺术,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艺术传承,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必然受到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影响。故而传承成为民族艺术自身特色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不是传统艺术的临摹和单纯的复制,而是传统艺术的不断更新和重建,使中国文化及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同时,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之间由于文化信念、文化自觉的差异而难以协调,基础教育保护又由于高考指挥棒压力使得民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将民族非物质文化从民间推向大学的象牙塔是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调和方式,在侗族大歌的大学传承实践中,实现了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就像自然界存在着生物链和自然生态平衡一样,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所谓的文化链和文化生态平衡。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文化在共同存在和互相作用的的进化过程中推动着人类的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并保持一种相对的天然平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维护地区音乐文化生态平衡,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界和艺术界学者关注的焦点。相比其他形式的传承途径来看,学校教育传承具有可复制和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优势,更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理应积极引入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投入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重大历史使命中来。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中扮演着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各利益相关者均负有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伦理责任。企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摒弃“强势”对“弱势”保护的姿态,这既是对作为民族文化主体的该少数民族负责,更是对人类社会负责。政府民族文化责任,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保持起码尊重的消极责任,以及为民族文化提供体制化保障的积极责任两个方面。社区应该承担的民族文化责任除了保护之外,还有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更是维护中国边疆稳定繁荣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体现了空间维度上的整体性、时间维度上的长期性以及内涵维度上的全面性。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需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能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人民精神富裕的实现与提升等问题,在路径选择上,应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全面树立文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5,(3):100-103,120
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保护和弘扬好民族民间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个性的文化类型,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本文对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文化类型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文化同质化的挑战,应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中华文化的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广西仫佬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幼民族文化认同感,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前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和象征。绵延几千年以春节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一直在国人的脑海中经久不息、澎湃荡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界多元化并存、东西文化激荡的今天,加强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发展,对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脊梁源泉。加强以春节为主要代表的传统节日传承发展,既要认清当前保持中国传统节日不变的民族凝聚情结,又要结合新时代特征不断创新继承发展,传承民族感,体现时代性,切实以文化自信的理念、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保护和传承好各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保证有这些文化艺术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社区民众的"文化自觉"至关重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教育,提高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重、自尊意识,才能避免目前蔓延的"破坏性建设"、文化"自生自灭"等问题。从实践看,民间文化的保护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诸如政府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人等扶持培训、民间人士自发进行办班培训、家庭传承、"不离本土"的传承与强化教授传承方式的结合等。各地还可制定一些保护和传承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20,(2):94-10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内蒙古各民族的精神根脉,闪烁着各民族智慧之光,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卓殊的创造力和生命价值。十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本着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意识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保护机制、名录体系、传承场所、传承人保护制度、宣传教育、区域性保护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这些成就为自治区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提高自治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众的保护主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2):189-192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期民族生存发展史在文化音乐形态上的结晶凝聚,传承好、保护好,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以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仕民 《社会科学家》2006,3(2):200-2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原动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克服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公民身份总是与具有文化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媒介得以建构。在大众传媒语境中,公民身份中的弱势群体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少数族裔、女性等,经常被歪曲建构,其民族语言遭遇弱化或侵犯,也造成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互联网作为第四传媒,在全球化浪潮中,理应保护民族文化和少数族群的权利,让网民拥有相互交流、平等发表意见的公共领域,从文化的维度建构公民身份,促进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促进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世界语言与民族语言、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平等交流,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