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哲 《社会科学》2023,(2):43-53
梅洛—庞蒂早期先验现象学奠基在生成主体性理论之上。然而,他所发展出的独特主体性概念始终饱受争议。梅洛—庞蒂的主体性理论是对主体性自我意识具体化问题的现象学回应。他的生成主体性理论不仅构成对当代海德堡学派主体性自我意识问题的现象学回应,而且包含对扎哈维“最小化自我”理论的根本批评。基于内在的实践自我意识结构,《知觉现象学》把生成主体性解释为“我是场,我是经验”。由此,早期梅洛—庞蒂的基础主体性不再等同于理智主义的神性自我,而是在偶然性中奋力生成的脆弱自我。  相似文献   

2.
王丹 《兰州学刊》2005,36(1):261-262,286
文艺复兴以来,"主体性"就是西方思想家们关注的尖端问题,萨特的"主体中心论"和福柯的"人(作者)之死"等两大观点对立,在中国,此问题也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故从文学自身属性出发,对这一命题进行多角度探讨,来阐明只要文学存在,主体性是就必然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体裁中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表现出来而已.  相似文献   

3.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4.
置身于人工智能时代,当代写作已无法以"限度"之名逃避与人工智能"作者"的竞争,写作的主体性问题进入反思领域。透过主体论诗学的"人性"神话与后人类主义的激进想象,人工智能写作在人机交互的间性主体和机器的他者维度得到重新思考。人们需要警醒自身的人类中心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乌托邦幻想,在通向行动的道路上不断适应智能的发展,承认主体性的媒介性存在方式,与机器、赛博格、人工智能在内的生态圈保持互生关系,才可能在新的历史境遇中激活人工智能时代写作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传播: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和他”的关系变成“我和你”的关系,意味着对话和交往/传播过程需要确立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体性,形成传播行为中各种对象性关系,由此超越个体的主体性,走向多个主体在对话和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从而达到多个主体性的融合状态.超越传播过程中单一主体性(主客体性),走向不同主体之间平等互动所形成的主体间性,才能实现充分而自由的对话与交往,进而达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憧憬的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在中国古代早已萌发.近现代以来,中国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西方学者关于主体性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体性教育在中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步深入地促进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7,(10)
从本体论哲学时期外在本体阴影下的主体潜隐到认识论哲学时期主体的发现和本体性膨胀,再到后现代时期主体的消解和死亡,主体性焦虑一直贯穿西方哲学史。而庄子的"无我"哲思则对这种主体性焦虑具有一定的消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观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不同理解。由传统发展观中体现的人类主体性地位绝对化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人类主体性的重新定位。在我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对人与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这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待物"、"待人"、"待己",促进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行"主体性教学"方法必须牢固确立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有利于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方法。"主体性教学"的实施过程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第一步,强化主体性学习和研究;第二步,引导诱发思维灵感;第三步,逐渐增强主体体验;第四步,实现智能延伸转换。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的本质内涵则为“自然”,是为“道法自然”;而“自然”乃是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由于“道法自然”的命题最终归结为“人法自然”,故“自然”的理念实为《老子》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原则,透露出对人之主体性的重视与强调。  相似文献   

11.
当前,“躺平”现象被舆论关注,成为学界集中探讨的理论命题。“躺平”现象的成因是多维度的,既有社会运行中的直接性因素,也有内隐在现象之下的主体性因素。对主体性因素的揭示需要依靠前提性的追问与反思,青年为何在当代用“躺平”来应对“固化”、抵抗“内卷”、追逐“意义”等问题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引向深入。从主体性视角看,当代即时与延时的冲突、工作与休闲的对立以及由“主体性过剩”下的感觉至上等深层因素与社会的直接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躺平”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矫治“躺平”现象,需要意识、体验、运行三个维度协同联动,共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历史嬗变,由个体主体性理念经由认知主体性理念发展到价值主体性理念。在这个嬗变过程中,不仅主体性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也越来越趋向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个人”的观念,即个人“主体性”的实现是有边界和限度的,其边界和限度就是人的“类”本质和“群”状态,并且个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客观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存在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自身完整的“主体性”。因此,这种嬗变中彰显出真理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分子那里,主体性是通过"文字共和国"秩序中的思想传播和文化参与行为实现的,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性确认过程建立在普遍的公共性基础之上。当下,在政治与资本的"共谋"体系中,"电视知识分子"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与之相随的则是公共性的衰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的"在场"促使了信息传播的"再中心化"流动趋势,而且在公共议题构造和公共话语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角色,这使得知识分子"重返公共领域"成为一个可以期待的逼真命题。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复苏,同样蕴藏了一个更大的现代性批判背景,也就是在"共视社会"中重拾一个时代的"集体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消灭劳动”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从“消灭哲学”到“消灭劳动”的思想转变中,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由哲学主体性原则转变为劳动主体性原则。这一转变一方面标示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演进,另一方面也展露出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真实指向,即现实的个人的个性的实现。现实的个人的个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怀特海是20世纪少有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他从有机体哲学的立场出发,批判传统哲学的独断论,提出了"改造了的主体性原理"。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主体观念对传统哲学具有奠基意义。近代的笛卡尔恰恰通过凸显"自我"的第一实体地位来表达人的意识的主体性,由此开启近代哲学摆脱客体的主体观念的形成。在怀特海看来,现实的事物是构成宇宙的终极实在,任何现实的存在者的存在意味着它的生成,而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又意味着该现实的存在者作为主体把握一切现有的现实存在者的合生过程。他进一步认为,任何现实的存在者都是一个经验主体,而且其主体性都是以客体性为前提的。可以说,怀特海的主体性原理为克服近代以来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形而上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在古希腊哲学语境中,主体指代了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本体;在近代哲学语境中,主体彰显为一种万能无限的理性认知主体.马克思站在实践哲学的立场,以有限主体取代传统哲学中的绝对无限主体.这一置换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过程.在颠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构架、实现思维方式根本转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时间与历史命题并对之加以合理解释,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性理论的革命,建构了自己的实践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赵丽萍 《阴山学刊》2010,(5):100-102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建构起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充分展示其主体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主体性教育,有利于拓宽开展该项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曾是当代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对主体性的探讨所存在的一个重大缺失在于缺乏对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自觉区分。在哲学史上,康德最早对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界线以及价值主体的优先性进行了深刻的阐明。这一思想理路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的历史遗产,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坚持这种区分,把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视为主体性在性质上有着重大不同的两个维度,我们将可以在扬弃主体性狭隘的认识论内涵的同时,维护其丰富的价值论内涵;可以在拆解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主体形而上学立场的同时,为价值主体的存在合法性提供有力的辩护。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康德关于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划界和价值主体优先的思想,把人理解为自由、目的和责任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最为精髓和最富当代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金和 《兰州学刊》2007,1(10):25-27
超越本体论层次也就是从认识论的层面辨证地分析王阳明的"致良知",它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价值,这种主体性价值在王阳明的思想中通过自主性、创造性和个性等方面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致良知"的主体性价值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函授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并为社会进步作贡献。主体性函授教育的核心是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 ,以函授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