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在否定传统社会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肯定现代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也就必然的或否定之否定的扬弃现代社会的人类史前史、走向未来真正的人类史;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它为实现自己而盲目地克服障碍,必然有助于我们认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兴起,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构建起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大厦.以阿多诺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把消费社会看做商品、工具理性和异化逻辑在消费领域推演的结果,并运用现代性批判话语揭露了消费社会对大众的控制,但其对大众主体意识的忽略,对技术的简单化批判等则构成了其理论的不足.列斐伏尔指出,消费社会滋生了新的异化形式,并通过大量的符号系统即"次体系"完成了对日常生活和消费的控制.他实现了消费社会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但却抛弃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转而寻求符号拜物教批判及语言学革命的做法则是无力的.鲍德里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将消费社会看做与现代社会相断裂的阶段,认为符号的差异和区分构成了其主导逻辑,要揭秘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必须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他误读了马克思的诸多理论,同时对符号学的过分依赖导致其跌入了虚无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3.
哲学不仅具有为人的发展提供理论导向的任务,而且承载着为人的生活提供确定性根基的理论使命。马克思哲学从现实个人出发,探讨哲学理论的历史确定性基础,反对传统哲学对绝对确定性的抽象追求,用辩证思维方式克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内在缺陷,阐释哲学的确定性追求与超越追求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视域下继承和发展西方哲学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的理论传统,为人的生活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确定性根基。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的关于资本的生产力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生产力的理论观点,是从劳动力主体出发,以社会分工为基础,通过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现实层次的逻辑分析,从中揭示出资本的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对总体劳动者集体力的控制是资本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性就是占有剩余价值——劳动者个体力剩余劳动和总体劳动者集体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其中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观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奠基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到底存在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从马克思哲学中的费尔巴哈阶段、人的异化问题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三个维度,概括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官僚制度的批判,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将官僚制定位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中。这种分析认为权力源自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它将官僚制定义为阶级分化社会中特有的行政管理形态。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和对巴黎公社的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的分析,为消解和超越官僚制这一现代政治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本文试图从概念、内涵、特征、方法论及当代价值五个视角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总体分析,以探究学界研究的优缺得失,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根本否定,并构建了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就当代而言,马克思社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亟需我们多角度推进对马克思社民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使其在新的社会实践中走向深入,从而彰显出丰富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被视为批判的、革命的,不仅在于它表达了对现实的否定意识,而在于马克思本人对批判的理解。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批判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符合历史规律的创造性的物质实践活动,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使意识到的存在转化为感性现实。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学家的分工思想,它最早萌发于马克思中学毕业时期,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此后,这一理论逐渐走向成熟。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不仅超越了以往经济学家的研究视域,而且形成了唯物史观分工理论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生成的历史过程的梳理,论述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本质差别在于对劳动时间的关心程度不同。按照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处于现代化运动过程中的中国已经越出第一大社会形态,正积极借鉴吸收第二大社会形态的有益成果,为向第三大社会形态发展创造现实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目标就是实现现实的个人对劳动时间的关注,以及通过占有自由劳动时间而达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由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代,其形式也殊异,它由原始社会的自然权利过渡到阶级社会的特权,至共产主义社会达到本体论意义上的真正自由。关于真正自由的实现路径,众多哲学家采取了审美的、艺术的解决模式,由于忽视人的实践活动,无法透视造成人的二重性分裂和自由丧失的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源溯,缺乏酝酿自由的历史基础,导致自由的现实性缺失。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实践,提出真正自由的实现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扬弃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这两大分工,促进私有制的消亡,克服人的内在的二重性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二元分裂,达到更高阶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分工概念的两重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分工概念应进一步细化,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涵义.马克思所讲的分工概念本身包含着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合理化的"技术性分工"和"人的分化"两重涵义.所谓消灭分工应该是消灭"人的分化",而"技术性分工"应该被发扬.  相似文献   

15.
了解社会科学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研究规范,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体系,就严格意义上而言,是形成于19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和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决定着现代社会科学的经验性路径和范式。  相似文献   

16.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论证了分工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并依据分工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人类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更替变化,阐释了分工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形态演进中的巨大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现在时代变化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认识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应该进行理论创新 :拓宽视野 ,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男女两性是人类这一整体的两面,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单纯从女性的角度来谈女性的发展是不完全的。历史上对女性的种种文化限制是不公正的,但客观目的是男女的极化,过度强调了两性完成自己的性别职能,同时也使生理差异异化为社会等级差异。西南地区各民族虽然广受儒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但其男女有别也有自己的特点。生殖干预技术的出现及人均寿命在20世纪后半期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口形势其实已经在暗示着,我们必须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协调男女两性的角色。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社会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前瞻性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一国的农业竞争力体现在农产品竞争力上,但决定于农业经营的整个过程。从劳动二重性和资本有机构成两个角度,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运用到当前农业竞争力分析上,全面分析中国的农业竞争力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