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政治哲学是以论证的方式探讨政治原则与政治价值,它主要是以理性思辨的方式为人类政治社会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提供理由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以马克思政治哲学为基础,并由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者们论述的关于国家、阶级、人权、民主与公平等政治哲学领域的理论学说.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只有着眼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动和反作用力下,比较、反思、批判性吸收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并以精研《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鼎力支撑下的创新研究与发展,才是进一步繁荣与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是第二国际重要理论家之一,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其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基础、社会历史辩证法、意识形态的结构分析和社会主体论"等四个方面,较为深入地阐发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级硕士研究生段立全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实现》的来稿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注意以下原则: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是针对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形态之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说的。坚持哲学的开放性就必须走出哲学,又返回哲学,进而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与不同哲学思想之间的交流和交锋。我们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与不同的哲学(含西方哲学)、不同的哲学学科乃至不同的哲学流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是理论与现实双重诉求的结果,而这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理论的方式反观现实、批判现实、引导现实的固有本质的时代显现,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剖析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效能困境”,揭示其传统知识论的思维误区,由此主张回归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的真实根基,以“现实的个人”及其“生命”为核心价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原文是:“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 应该说,这个提法是正确的、科学的。从六中全会到七大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频繁地出现在中央领导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正>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简称《费尔巴哈论》),通过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的回顾,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又是它的理论前驱——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著作既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又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大成”。它以两位革命导师四十年来哲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列宁认为,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我国理论界对于《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其写作之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曾作过不少有益的探讨。本文拟就该书在指导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相似文献   

8.
近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了政治哲学的产生,就当前政治哲学发展的态势来看,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极为迅速。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指导思想几十年的发展中,共产党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将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政治方面就是政治哲学。政治哲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件极为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事件,这一学科的兴起积极回应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的范式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政治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入手,建构自己的、适应于现实生活并能引导时代思想潮流的政治哲学理论,本文将探讨在政治哲学发展的前提下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知识论哲学并不采取全盘否定、完全抛弃的态度 ,而是采取扬弃、超越的辩证否定的态度。首先 ,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抛弃了“世界起源论”,并不自觉地开始否定从抽象到抽象的思想方法 ;其次 ,在实践认识论的思想方法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以假设世界不存在为前提的世界起源论 ,代之以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世界本原、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就是在科学的实践论基础上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人论以及人的价值论、历史观、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内在结合起来 ,对一切旧哲学进行批判性地改造 ,为满足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所创立的一种崭新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旨趣契合了近代中国人“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呈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动,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交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难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以伟大的实践创造回应时代之问,以卓越的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正确反映、把握、引领时代中,构建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筑牢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理性"的界定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ational(理性的)与reasonab le(合理的)是罗尔斯政治哲学的基础关键词,但中译本《正义论》与《政治自由主义》对这两个词的译法刚好相反。文章首先指出这一翻译上的混乱并做了适当更改,然后通过考察罗尔斯对“理性的”与“合理的”的界定及其在《正义论》与《政治自由主义》中的作用,较为清晰地阐明了罗尔斯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它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发展”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原理;“统筹兼顾”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代西方哲学不绝于耳的主体死亡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段德智教授新近出版了《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一书,提出了主体生成论与希望人学的观点。这是一部纯哲学的书。大凡谈及死亡的问题都有其宗教背景,但“主体”似乎是一个纯哲学的概念,本书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主体”、“意识”、“自我”、“个性”等哲学术语,又使用“我”、“我们”、“人”等日常术语,内容宏大广博,关系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向实践转化中存在的困难──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的转化倪志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的转化,几年前我曾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的转化新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1期)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的转化,必...  相似文献   

15.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潮,它在哲学上表现为以“领导权”为核心、以“链接”实践为基础、以反本质主义为特征的政治本体论;具体内容体现为以“对抗”为特征的多元激进民主理论;而具体目标和实践则体现为构建“激进民主政治”的“新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现实的人”开辟了自己的哲学路径,历史上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对社会发展主体——现实的人的理解应该走出过去的误区,人的全程参与、发展的为我性、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都在表明:理性和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同时具备的精神属性、存在状态和认识能力,不能有所偏颇,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解释世界”为目的的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而是以“改变世界”、缔造新社会为宗旨的社会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物”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而是继承了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民主义哲学。和谐哲学是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和时代主题转换,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构建和谐社会须扬弃斗争哲学,倡导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辩证地看待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这一关系问题,正是当代政治哲学语境下最为核心的议题之一。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都在这一议题下进行了长久的相互论辩。综合来看,马克思意义上的“共同体”是以人的生产实践关系为基础的个人的集合体,它既囊括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表达方式,又包含了认知性与规范性两种理解维度,揭示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对立统一性,解决了当代个人与共同体关系问题的理论分歧,是对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的“真正解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公平正义乃至更高超越性价值的伦理追求与道德愿景。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潘于旭(杭州大学政治理论教学部)赵守运、陈述、邵希梅等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先后发表的《再探“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和《界定“普遍价值”的理论依据的再探讨》(分别载于1992年第5期、1993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最为艰难的议题之一.孙亮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一个批判性建构》从“方法论澄明”“话语分析”“生成逻辑”“中国问题与阶级范式”这四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给出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清理,并且提出富有新意的论述.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维度,上述理论任务的完成也必然是一种以“批判性”为关键词的反思与建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