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安学的建立和《长安学丛书》的编辑出版是陕西文化界、文史界、社科界的一桩盛事、一桩喜事,首先我代表陕西省社科联对长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和《长安学丛书》首批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2.
唐“籍坊”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永宁坊条首云:(坊)东南隅,京兆籍坊。按《唐六典》、《通典》《唐会要》以及两《唐书》等,皆不见有“籍坊”之制。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永宁坊条,照录《长安志》此句原文,并于其下注云: 按此,《长安志》文。籍坊未详,或徒坊、病坊之类。俟考。以徐星伯学识之渊博,亦困于史乏记载,而无从考其制度。且喜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区所  相似文献   

3.
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永宁坊条首云:(坊)东南隅,京兆籍坊。按《唐六典》、《通典》《唐会要》以及两《唐书》等,皆不见有“籍坊”之制。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永宁坊条,照录《长安志》此句原文,并于其下注云:按此,《长安志》文。籍坊未详,或徒坊、病坊之类。俟考。以徐星伯学识之渊博,亦困于史乏记载,而无从考其制度。且喜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区所  相似文献   

4.
对唐宋词的立体观照——评《唐宋词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明同志的《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是当前词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它的开拓性,主要在于提供了对唐宋词立体观照的一种新范式。自宋以来,词学研究可分“词史之学”、“批评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声调之学”等门类。(参龙沐勋《研究词学之商榷》载《词学季刊》1卷4号)《论稿》基本属于“批评之学”。而“批评之学”自宋代至清末民初,大都详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论述而略于词作的思想价值之分析,又着重于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盛名卓著的《伊州》乐舞,是唐中叶时期由西凉府都督盖嘉运进献给长安朝庭的.由于伊州古属凉州府管辖,所以被列入宫廷十部乐《西凉乐》部中。宋王灼《碧鸡漫志》云:“《凉州》、《甘州》、《伊州》,《西凉乐》也。”《伊州》进入长安后,受到了中原人民和各届人士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但经唐末及五代的战乱,这一优秀乐舞艺术、没有保留至今。令人幸慰的是,在今甘肃敦煌石窟资料中,保存着唐乐谱二十五首,其中有两首为《伊州》和《又慢曲子伊州》.关于《伊州》是怎样产生,隶属哪种民族风格,以及当时所起到的作用,流行,传播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将对伊州地方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分三个方面进行考证,其目的是为解读唐代遗谱提供点滴线索.  相似文献   

6.
由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的(吴熊和词学论集》,是杭州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词学研究集成》丛书之一种。该书系国家及浙江省“九五”重点图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吴熊和教授是调学界著名学者,所撰(唐宋词通论》自1984年问世以来,已出五版,期间多次获奖并被译介至韩国。本书选录了吴熊和教授历年来发表的词学论文三十余篇,这些论文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史人(文艺理论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诗刊物发表,是吴熊和教授词学研究的精华部分,内容大多属于词学的基础研究,专业性强。其中,第一…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赠孙绮新及第》七言绝句首句:“长乐遥听上苑钟。”清人冯浩笺注曰:“《元和郡县志》:长乐坡在万年县东北一十五里。《长安志》:长乐驿在长乐坡下。”(《玉谿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下册,第712页)以“长乐”为长乐坡、长乐驿,恐非是。 按《史记·淮阴侯列传》:“吕后使武士缚信(注:韩信),斩之长乐钟室。”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曰:“长乐宫悬钟之室。”《三辅黄图》亦载汉都长安有长乐宫,本秦代之兴乐宫。汉高祖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遂徙居长安。并言钟室在长乐宫中(见《增订汉魏丛书》本《三辅黄图》卷六《杂载》)。 “长乐钟”一典,颇为后世文学家所习用。如陈·徐陵《玉台新咏序》:“厌长乐之疏钟。”唐·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1,31(4)
《南都学坛》杂志社: 值此《南都学坛》创立三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十年来,《南都学坛》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学术繁荣为己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倡导学术民主,推动理论创新。尤其是“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在汉文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被尊为“一代词宗”,受到中外学者景仰的夏承焘先生,今年在北京逝世了,这是我国词学研究和诗词创作方面的一大损失。 夏先生与本世纪同龄(1900——1986),毕生著述宏富,主要的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唐宋词欣赏》、《唐宋词选》、《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编年笺校》、《辛弃疾》、《苏轼诗选注》、《词源注》、《读词常识》、《月轮山词论集》等;创作有《天风阁诗集》、《夏承焘词集》、《瞿髯论词绝句》等;而其《天风阁学词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则是他治学和创作历程的记录,反映了这位学者和词人成长的情况。其未刊著作尚多,有待整理。  相似文献   

10.
王通是隋唐儒学变革的先行者,他的《春秋》学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钩稽《中说》里王通对《春秋》和其接续《春秋》所作的《元经》的论述,我们可以整理出王通的《春秋》观,也可以管窥到已经亡佚的《元经》的大致轮廓(作意、起止、取舍、笔法、义例等)。在对王通的《春秋》学复原后,通过历史比较,我们发现,王通的《春秋》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则它是唐宋“义法史学”的先驱,二则它是中唐以后《春秋》学研究中“舍传求经”学派的前导。  相似文献   

11.
延安学是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近年来,学术界从延安学总体性研究、延安学分支学科研究、延安学历史学科研究和延安人物研究四个方面对延安学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延安学尚处于初创阶段,有分量的学术著述和论文较少,还须进一步拓宽延安学研究的视野,开拓其研究空间,努力探寻新的研究方法,加大史料发掘、收集整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为纠正目前长安文化研究中的某些偏见甚至错误,通过历史溯源和文献解读,提出长安文化应该是自古以来发生在汉、唐等朝代称之为“长安”的这块地方及其附近地区的历代各种文化的总称,以周、秦文化尤其是西周礼乐文化和秦代制度文化为代表的早期长安文化,是整个长安文化奠基、形成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是长安文化的渊源和根本,绝不能将其排除在长安文化的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3.
定义超越城市实体的文学、文化背景中的长安形象,将其视为东亚汉字文明圈内的共同文化符号。通过考察朝鲜半岛历代汉诗中的长安形象,明确了韩国汉诗中用"长安"指代本国首都的用法始于高丽中期,揭示了韩国汉诗对长安形象的接受过程,并指出这种接受与高丽对唐宋"中华意识"的继承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源远流长的长安文化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又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其形成的原因、历史客观规律及发展前途非常值得探析。分析认为,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的长安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传统文化、频繁的中外文学艺术交流等因素,促使长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艺术等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6.
中晚唐时期,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北方,长安逐渐以江南为根本。历史上的“江南”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唐代中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狭义的“江南”,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富庶的江南是中晚唐时期长安的生存粮仓,“军国费用,取资江淮”;美丽的江南是中晚唐时期长安的避难港湾,“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文化的江南是中晚唐时期长安的人才摇篮,“当时东南多才子”,即所谓“风流吴中客,佳丽江南人”。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长安是中国的文化标识这一命题,对建都长安的西周、秦、西汉、隋与唐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蓝田猿人、半坡遗址、西周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和汉唐长安城等大量考古遗存与史料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华之礼得周公而制,中国之政得秦皇而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定,中国之盛得唐宗而成,不断进行的制度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分析认为,长安地区是炎黄故里、儒释道圣地,是汉语、汉字起源之处,汉赋、唐诗繁盛之地,创立和繁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分析结果表明:长安是丝绸之路新起点、光复伟业最高地,新时代、新长安必将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8.
长安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长安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地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在这块土地上所演绎的无数次盛衰更替以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人。同时,长安作为帝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的题材;唐代诗人以长安为主题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长安文化所独有的本源性、悠久性、系统性和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长安文化的形成,对长安文化的地域范围、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涵盖的区域划定在秦之内史、西汉之三辅与唐代之京畿道范围之内;长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繁盛期和后续发展期5个历史阶段;长安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宫室建筑、祭祀礼制、宗教活动、学术艺术、服饰饮食、歌舞竞技等6个方面;长安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其学术性和理论性有待提升。分析结果表明:为深入推进长安文化研究,应当加强领导与整体筹划;突出重点、着力推进长安文化中周秦汉唐古都文化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群众性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儒释道文化一直伴随始终,在儒释道精神之下派生的仕宦文化与隐逸文化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在唐代长安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长安文化是厚重的,有着丰厚的底蕴。以帝都文化为主流的长安文化有着多样性和丰富性,仕宦文化、隐逸文化就是长安文化这条大河派生的支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