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证分析了我国部分协同创新中心的知识分布结构、知识流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产出能力、环境优化能力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协同中心的知识产出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流动能力对知识产出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知识分布结构则起反向调节作用,环境优化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的调节作用没有显现。  相似文献   

2.
笔者着眼于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社会协同的现实操作,重点探讨社会协同实现机制的构建,详细阐述如何构建社会协同的政府主导机制、社会协同的责任分担机制、社会协同的合作动力机制、社会协同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机制、社会协同的集体行动机制、社会协同的信息共享机制、社会协同的监督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传递社会政策,发送社会福利。当下社会矛盾较多、复杂多变,结构不断分化,单靠政府一己之力难以完成社会治理。理顺政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协同合作,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大势所趋。从社会政策角度看,从政策的缘起到政策过程,社会工作都应与政府加强协商合作。社会工作主动介入到社会政策过程中,依赖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机制、衔接社会资源的网络机制,以及与志愿者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5.
2013--2014年度,人文北京研究直视北京文化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变化,紧密围绕文化治理与协同创新,取得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关于文化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研究,在治理的系统性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层面做出了新的探索;文化金融作为文化和金融融合发展的产物,在北京文化经济的发展中拓展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创新,并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是激活文化市场活力的关键所在,文化消费的整体状况、文化消费的制约因素和扩大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成为文化消费研究层面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在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视阈下,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进过程划分为孕育准备、形成发展、成熟稳定、衰弱修整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创新主体可依据各阶段不同特征,明确组织各阶段的发展重心,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最终达到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延长组织生命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借鉴波士顿矩阵模型,分别建立关键科学技术突破-建设目标完成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成效-协同创新水平两个二维矩阵,用于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评价。基于二维矩阵的绩效评价模型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中心内涵建设和目标达成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果累计式评价的缺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评估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基于协同学的理论基础及创新理念,通过分析医学技术专业协同创新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要求,阐述其组织结构及协同要素,提出协同创新教学团队的保障机制和成长性评价,结合当前高校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阶段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综合考虑,着力建设一支具有医学技术专业特点的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前不久,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南京举行。副省长曹卫星出席会议并讲话,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敏强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介绍了东南大学开展国家"2011计划"和江苏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此次座谈会上还公布了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由东南大学牵头组建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了第二批立项建设的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并获正式授牌。  相似文献   

10.
聚焦众创热潮和新创组织创业成功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关注共享模式下创新与组织协同信任之间的相互影响,梳理共享创新解析维度,构建共享创新影响新创组织协同信任的理论模型,引入社会认知作为中介变量,社会网络强度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共享创新对新创组织协同信任的影响机制。对300个新创企业组织开展问卷调查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证明:共享创新对新创组织协同信任具有正向影响,社会认知在共享创新对新创组织协同信任影响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社会网络强度在共享创新通过社会认知影响协同信任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共享经济驱动产业升级政策,加强对共享创新的引导,促进创业社会网络和共享平台的稳步建立和生态化发展,提升新创组织的协同管理和知识共享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业绩效,实现新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日本政产学协同创新模式历经百余年变革已形成独特的国家创新体系。21世纪,在日本政府构建的“社会5.0”政策导向下,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为科技高速发展与成果投入运行提供多维有效的支撑与保障。包括政府有效引导、产学深度合作;校企科学定位、创新分工明确;企业加大投入、提高研发效率;高校力行改革、夯实创新基石等。这些创新实践经验对中国科技体制构建及校企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新时期的扶贫思想、理论和战略,从其内涵特征及工作实践上看,都集中体现了"协作攻关"的特点。"协作攻关"实质是要各参与主体、力量、资源等"协同创新",只有"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协作",只有"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攻关","协同创新"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从我国当前条件来看,将"2011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精准扶贫"协同创新"实现突破、进行攻关的依托平台,既有基础,也有条件;既具现实性,也具可行性。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平台的精准扶贫"协同创新"具有社会互构的基本条件,可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对精准扶贫"协同创新"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概念和要点,为更好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