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价值学说与“历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存在双重逻辑:马克思创建剩余价值学说的历程经历了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多重转变,它既是灵活运用“历史科学”的表率,亦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而使之成为“一门历史的科学”的必然结果。从研究内容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眷注“异化劳动”这一剩余价值的结果表现到探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之源,再到揭示资产阶级剩余价值必然灭亡的“不可避免”的命运的研究,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科学。从研究领域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哲学审视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旨归,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科学。从研究方法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创造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革新,从揭示剩余价值一般规律到揭露“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特殊表现形式的剥削本质,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科学。从研究思路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从历史经验逻辑、思想理论逻辑、主题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高度创立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认识论科学。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70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探索性改革与转轨的艰难历程,价格机制改革始终围绕“调”与“放”的实践逻辑以及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理论逻辑发展演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抚脉新中国70年价格机制改革的历史演进逻辑,多维度挖掘、总结价格机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显著特征和基本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价格作用机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念的发生是主体意向性需求与客体存在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可以从“逻辑的”、“历史的”、和“心理的”三个层次上得到阐释。一、价值观念发生的逻辑机制1.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在价值哲学的理论研究中,关于价值观念产生的逻辑本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价值观念的非分析性,是主观直觉综合的结果。这种观点明确于休漠,发展到现代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休漠曾认为,描述判断与规范判断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没有必然的逻辑推论关系。例如,描述判断“吸烟致癌”、规范判断“你不应吸烟”。休漠认为,在“吸烟…  相似文献   

4.
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中国大学达至良治与良序的基本遵循。大学治理效能因制度设计的合法性危机、制度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制度实践的结构功能失衡掣肘而大打折扣。修复大学治理生态、提升治理效能,应当通过利益主体角色的精准定位和认知图式的科学重塑复归大学学术组织属性;应当通过建立健全符合法律法规、体现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践行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理性逻辑和法治逻辑;应当通过顶层设计和效益激励整合“强致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巨大精神动力,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从理论、历史、实践和价值逻辑着手,深挖四重逻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而言:从理论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两个结合”的思想典范;从历史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昭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实践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伟力;从价值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演绎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6.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蕴含着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与鲜明的实践逻辑。“两个确立”这一新时代的重大政治成果,从理论逻辑来看,体现了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从历史逻辑来看,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来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要历史性成就、实现接续成功的必然要求。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三重逻辑,对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形成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对历史实践中“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过程中确立了人的解放的历史主体;在对“现实的人”的阐释过程中发现了人的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时候没有离开“现实的生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伟视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研究这一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研究视域。理论逻辑阐明人的解放思想演进过程中观念解放、劳动解放和社会关系解放三阶段。实践逻辑指出了确立唯物主义立场、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变社会环境、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等人的解放路径的正确方向。历史逻辑是思想形成的基础,理论逻辑是思想核心内容的具体展现,实践逻辑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是行动的指南。这3个逻辑共同构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历史必然性、理论真理性和道路正确性的严整统一,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清晰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诉求之道。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高度契合,数字经济在新时代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从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多维内涵出发,阐述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阐明数字经济作用于共同富裕的机制,进而探讨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数字经济主要从财富积累机制、协同发展机制、普惠共享机制、精神文明引领机制助推共同富裕。基于此,从经济增长、普惠共享、法治保障、主体参与四个层面对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三世纪,“逻辑之父”亚里土多德以其巨著《工具论》六篇,宣告了逻辑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亚氏以后,逻辑科学不断地发展、完善,至今已长成了一株枝茂叶盛的参天大树,在这颗大树的众多的分枝中,有一个历史不长,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新兴分支,它就是语言逻辑。 1 语言逻辑是“自然语言逻辑”的简称,也称“自然逻辑”。从历史渊源看,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古代:由于思维和语言在自然状况下的不可分割,人们从一开始就把逻辑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古希腊的智者,还是中国古代的辩者,他们都兼长于逻辑与语言研究;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逻辑专著《墨经》,也既有逻辑思想亦有语言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中也有大量的语言分析;中世  相似文献   

10.
回顾历史,大学理念经历了从“理想大学”到“现代大学”再到“巨型大学”的演变,大学经历了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的过程,当前的“前瞻性大学”、“21世纪的高等教育”则把大学推进到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心城市”地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发:大学得以基业常青,在于大学勇于坚守自身逻辑、敢于把握发展机遇和积极的主体觉醒。  相似文献   

11.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 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 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 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 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 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 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中的“抽象”是就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意义而言的,确定起点范畴、展开中介范畴和走向终点范畴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环节;科学抽象法贯穿着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历史”是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而“逻辑”是在发展的典范形式上考察历史;科学抽象法的具体运用展现为研究方法、叙述方法和批判方法,马克思的社会方法论本质上是批判的。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知识生产创新的主渠道,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内在要求,更是职责使命。研究指出,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个性、共性内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是理解地方高校“何以要”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而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经验,是打开地方高校“何以能”服务乡村振兴大门的钥匙。研究从内生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四个维度,明晰了地方高校“何以要”和“何以能”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为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深刻反映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时代产物,它的提出紧扣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现实需要,彰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中国智慧。从理论逻辑看,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认知参照,推动着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从历史逻辑看,它顺应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趋势,立足中华文明基底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在新型文明观构建中推动全球治理向着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方向演变;从实践逻辑看,它注重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全球治理的价值引领,培育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全球治理机制。澄清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对于理解如何摆脱全球治理困境、变革全球治理秩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教育重大战略地位的新认识,体现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探析这一论断的历史逻辑进程、科学理论内涵以及实践根源和发展路径,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实践大学自治这一理念不致流于乌托邦式口号,对它的限度的阐释是很有必要的。大学自治的限度是一种“实然”,从大学自治发轫及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始终表现出很大的限度;大学自治的限度也是一种“应然”,从大学外部的客观存在基础和大学自身与生俱来的性格进行逻辑分析,限度的存在不可避免,而且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的发展是有裨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自治的限度从大学外部和大学自身两方面来说也有一定限度,即限度本身也有很大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从它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逻辑理论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两个阶段 ;而现代逻辑的发展又经历了由经典逻辑到非经典逻辑的变革。恩格斯曾经说过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 ,关于思维的科学 ,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 ,是一种历史的科学 ,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1 ]”逻辑学从传统逻辑到现代逻辑、从经典逻辑到非经典逻辑的历史 ,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福建孕育与探索的三重逻辑,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的实践导向性、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从实践逻辑上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实践雄辩地证明了法治建设是回应经济社会转型诉求的坚实保障,形成了关于市域、省域法治建设的科学认知,从而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孕育积累了深厚的制度经验;从理论逻辑上看,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党的领导、法治为民、科学立法、依法行政、政府服务、法治经济等六个方面的重要论述,深刻解答了“谁来领导法治、法治建设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法治”等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贡献了典型的“福建智慧”;从历史逻辑上看,从福建经验到中国实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孕育、发展并不断丰富,这一伟大历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守正创新、日臻完善的厚重底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突破以往的批判理论,在“实践”的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中考察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范式转换标志着哲学批判性思维及其问题意识的全面转向,完成了哲学聚焦的对象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与精神世界统一”的场域转换,实现了哲学关注的主体从“片面、个别或抽象的人”到“普遍具体实践的人”的现实复归。马克思哲学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批判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内含的“客观实践性”“问题链的生长性”以及“价值关怀性”的精神特质,是进一步推动时代理论创新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深切力量。  相似文献   

20.
置身新时代历史方位,追问和反思“历史自信”因何出场、怎样出场、出场如何,绝不能止步于作相关的语词辨析、原则建构与实践确证,而要穿越经验事实的迷雾深入到思想出场的逻辑本源,从出场语境到出场路径再到出场形态作出场学审思。“历史自信”的现时代出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本真面貌的呈现,内蕴特定的本体论语境、认识论语境与价值论语境。“历史自信”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场持续实践,其生成路径凝结着三重结构:首先是体认归属的生成,即凭借良好知识素养和美好生活体验提供知性内容;其次是同一延续的生成,即凭借历史积淀和现实创生提供理性意向;最后是行动期许的生成,即凭借期待标定和实践筹划提供行动意愿。“历史自信”的出场语境与路径相结合,最终型构出整全的出场形态,即前提性的本源自信形态、实质性的承接自信形态和终极性的实践自信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