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昭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6,(3)
班门弄斧,人皆不以为然。认为区区小子,焉能在公认之大人物前耍弄“雕虫小技”。故敢于弄斧者皆视作“狂人”。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人胆敢在一代宗师孔夫子前卖弄几句“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之语,实在是胆子不小,然后免不了被视之“楚狂人”。虽然如此,但总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甘受贻笑 相似文献
2.
3.
董芬芬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39
儒墨两家都言必称《诗》《书》,但《诗》《书》在墨家更多是可以证成自家学说的历史、故事,墨家在援引的同时有意进行改编、拼接。墨家尧舜禅让的故事就是对《尧典》的改编。儒墨两家都讲禅让,儒家侧重于"死而禅",而墨家强调"生而让"。顾颉刚对儒家"唐虞禅"叙述的质疑,是因为不明儒墨两家禅让故事的区别,其认为《尧典》是墨家禅让说影响下的产物,也是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4.
洪树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3(4):86-89
"言志"说是我国先秦儒家诗论的核心范畴。自其诞生以来,学者过多地关注其理性内涵。而作为中国传统诗论的重要范畴之"情志"说,学术界对它关注不够。其实,从"言志"说的演进与变异的视角来分析其在我国传统诗论史上有一个变迁过程,人们是能够领略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5.
李舒宽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80-86
姚铉《唐文粹》未收录王勃《滕王阁序》,历来不解其意。宋人认为是因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重复之病,而南宋叶大庆以为其中“时维九月”句之“月”为“日”之误,与“三秋”并不重复。但正仓院藏《王勃诗序》中则写作武周新字“■”,为“月”字之有力佐证,且《新唐书》以前,史籍并无记载王勃作序的具体时日,“月”字无误。至于“三秋”,今人大都解作“九月”,但考之唐前诗文,“三秋”并无此用例。蒋清翊注引梁元帝《纂要》,以为“三秋”乃秋之别称,当从。因而可以断定“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并无前人所说的“重复之病”。《唐文粹》不收《滕王阁序》,主要与不选骈文有关。 相似文献
6.
董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5-19
《墨子》“城守各篇”与秦墨学之间有密切关系。《迎敌祀》中的“弟之”,《旗帜》篇中的“菌旗”“涂菌”,《号令》篇中的“可行不行”等以往一些不甚明了的概念以及里耶秦简9-1588简的性质,都可以通过《墨子》“城守各篇”与出土秦简牍的参照得到解决。可见《墨子》“城守各篇”很可能就是经过了后人加工的秦代文献。除守城术外,墨家学说对于秦文化的形成是否有更深层次上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寸开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64-68,79
"诗言志"是中国诗经学的经典话语,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结合"楚竹书"等出土文献,从文化学视阈,对"诗言志"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历史根源、逻辑起点进行分析,梳理和廓清对中国诗学和审美观念的表现主义抒情传统。 相似文献
8.
刘红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182-183,193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书中语言较严谨,是汉语言语法研究中专书研究可利用的宝贵材料之一。助动词是动词内部的一个小类,它有自己特有的语法特征。本文运用穷尽式统计和比较归纳法对《墨子》中的助动词"可"、"可以"进行研究,旨在接近当时的语言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9.
潘春艳 《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1)
西周是重“声”的时代,其时《诗》是诗、乐、舞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的文字内容附着于“乐”而存在,并根据礼仪被用于贵族宴享。“乐语”可被视为最早的《诗》评文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在导致《诗》乐分流的同时,《诗》的礼用旨归亦受到破坏。对《诗》的应用不再依礼而行,赋诗断章成为潮流。赋诗断章虽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同时亦给了《诗》以重新阐释的空间。孔门说《诗》由此而出,孔门学者用《诗》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开启了用《诗》解决现实问题的传统;“兴”这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孔门学者重联想譬喻的解《诗》方式。用《诗》与解《诗》是他们对待《诗》的两种基本态度,早期儒家的《诗》学体系即由此建立。 相似文献
10.
宋甜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62-68
柳宗元以“序”名篇之《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序饮》《序棋》,历代分体编录的别集与总集多归入“序”体,《古文辞类纂》将其归为“杂记类”。从文体自身流变看,叙事要素的重叠使得“杂记类”这一文类与“序”体之功能趋于互渗,加之唐代古文运动对传统文体的革新,导致了文体界限的混淆与模糊。从编者的立类标准看,历代别集与总集编排作品多关注文体本身的嬗变,姚鼐则更侧重于具体文章承载的价值功用,柳氏三文的归类差异主要表现为“体”“用”之辨。纵观古代文学创作及文体分类历程,名同而实异的分类现象并非个案,只有深度剖析文体形态与流变过程,充分体认部分文体兼有他类文体的功能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文体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1.
熊烜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58-261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1]先秦时与儒家学派分庭抗争,号称“显学”的墨家,在中国文化上具有突出的地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2],墨子“尚俭”的伦理道德思想,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一、墨 相似文献
12.
李玉国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9):52-53
一、庄宗亡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相似文献
13.
14.
王月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2)
本文借《汉语大词典》之便,对唐圭璋、周汝昌等撰写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一些解释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讨论,以期对他人学习《唐宋词鉴赏辞典》予以帮助。 相似文献
15.
白立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4-119
先秦文献中“尚书”的表达仅两处。一处在传世文献《墨子·明鬼下》中,此处的“尚书”并非经书名,也非讹误,而是《夏书》的修饰语;“尚”是表尊崇的程度副词,反映了墨子对大禹以及《夏书》的极度推崇。另一处在出土文献帛书《要》中,此处的“尚书”也并非经书名,而是指所有“上古的典籍”;“尚”是表时间语词,为了突出《周易》的特殊地位。因此,“尚书”在先秦文献中均与经书名《尚书》无关。 相似文献
16.
周东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43-46
作为宋代《诗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之一的《诗缉》,始刻于淳祐戊申(公元1248年),成书于淳祐末与宝祐初(公元1251年之后),历时达四年以上。《诗缉》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以诗解《诗》。具体表现在它能以诗人作诗与读诗之法来解读《诗经》;同时,它还能引用作为文学作品层面上的文学之诗来解读《诗经》。也正是因为《诗缉》的这一特色,为明清时期《诗经》学研究的转向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7.
汤斐琼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34-40
从分析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古<诗序>"释文残缺情况入手,讨论了简文的残缺情况,以及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补字,提出楚简补字必须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在具体补字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楚简的形制、字数、前后文等因素,遵循楚简简文句式重复的规律等,并以这些讨论印证了学者归纳总结的9类直接补字的相关句式. 相似文献
18.
吴劲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5-39
经考察,湖北郭店战国楚墓竹简《语丛四》第八、九简:“窃钩者诛,窃邦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之所存”为先秦流行语,相关言论于先秦传世文献中十一见,涉及墨、道、杂三家。进言之,此流行语源于墨子,十一篇文献《墨子》占其七,且意蕴丰富,例证多样,涵括道、杂二家及《语丛四》之范围。 相似文献
19.
高琦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2,21(1):5-7
汤显祖《牡丹亭》剧作中大量采用了“集唐”诗句来吻合人物剧情,达到诗与意会、言随意转、有力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效果。徐朔方先生最近笺校本的注释过于简单,对“集唐”诗句只标注诗人的姓句,不注明引诗出处,个别标注还有错误,给阅读研究《牡丹亭》带来不便,必须进行考查补正、填补空白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徐文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4):23-29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雏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