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才忆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3,3(1):45-48
在反映现代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的现代美国文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由于不适应或接受不了现代文明社会的虚伪的一面,或是因为所处环境的保守,愚昧,难以与他人或社会沟通,在精神上成了孤岛,显得特殊孤独、寂寞乃至空虚,从小镇到大城市,从普通百姓到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孤独者群像,使现代美国文学浸透着悲观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2.
3.
杨俊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有着极为丰赡的蕴含.该文从<孤独者>讲述了谁的故事,孤独者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以及孤独者的结局三个方面,对<孤独者>进行重读.文章认为,<孤独者>讲述了魏连殳、"我"以及魏连殳祖母的故事,而又统一于鲁迅的生命体验之中,孤独者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的压迫,更与庸众有着复杂的纠缠,而包括魏连殳和"我"在内的孤独者,都是在孤独中反抗以至于绝望的知识分子,"我"最后对"受伤的狼"的嗥叫声的确认,标志着"我"会继续魏连殳未竟的反抗绝望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4.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俊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5)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孤独者》中,鲁迅对死亡极尽笔墨地刻意渲染,其用意直指人类普遍的精神困惑。鲁迅通过对死亡本身的叙述,探讨了生存与死亡这一人类困惑并永远困惑的哲学命题,而鲁迅又将这一命题转化为对生存意义的探寻。这也是处于精神困境中的鲁迅对自我处境的挣扎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冯晓琴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70-73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贯穿始终的主题。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有着不同的表现,如殖民时期的开拓致富梦、建国后的自由民主梦、内战后的扩张发迹梦,而到一战后传统美国梦开始出现迷茫与失落,二战后则走向了绝望与反叛。 相似文献
7.
李明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4):59-62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也可称之为"孤独者",他们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形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这些觉醒者们以"救国"、"救我"为己任,成为旧思想、旧秩序的反叛者,但最终又成为"孤独者",又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鲁迅创作这类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孤独的体认与化解——陶渊明文学精神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伯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20-222
陶渊明文学精神的一个深层内涵和重要体现是他对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孤独感的不断体认和为化解孤独而作出的各种努力和尝试,本文主要试着从陶渊明诗文中的田园生活描写、咏史怀古、桃花源三个方面对他的文学精神进行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苏春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5-117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表现为孤独和冷漠,厌倦和恐惧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现代人们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焦虑”是西方现代人们对人生理想追求的幻灭。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喜剧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樊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37-43
论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作家接受美国文学影响历程的勾勒,揭示了美国文化中尊重个性、尊重成功的精神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气质的塑造,同时也发现了中国作家在接受美国文学中不同风格的作家影响时有所选择的时代因素与个性立场。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世界自近代以来的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文学作品与现代伊斯兰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些历史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古兰经故事、伊斯兰教故事和劝喻文学作品注重于表现伊斯兰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或对伊斯兰主义者有所启示,或为伊斯兰主义思想提供通俗而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学教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泓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5):61-65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科目。然而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美国文学课的教学为例 ,说明文学选读或文学史等课程的教学要立足现在 ,联想过去 ,用文论指导 ,以红线贯穿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潘永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4):20-21
论文从当代佛教文学的界定、载体、作者群体、体裁、主题、题材、表现手法、审美特色、历史渊源、与其他文学比较体的关系等方面对当代佛教文学加以研究,试图填补此方面学术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邹智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3):95-98
本文主要谈存在主义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情况,探讨了犹太裔作家作品中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民族根源,并通过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存在主义思想内涵的分析,指出了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要素的世界化品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14
美国西部文学中蕴涵的“生物区域主义”(bioregionalism)作为新兴的环境运动理论,积极倡导带有区域特点的生活模式和生产范式。“生物区域”视角是皮特·伯格(Peter Berg)等生态学者的主要创作范畴和创作机制,他们综合运用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引导人们选择更传统、更天然的生活方式。斯奈德则号召人们回归荒野,倡导一种具有包容性和普世性的价值伦理。重新解读美国西部文学经典作品,可以推动美国“生物区域主义”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进程,建构更为有效的生态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7.
李曙豪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46-48
在文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文学处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观念影响了海派文学、解放区文学、京派文学等文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出现了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18.
沈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89-92
现代文学研究转型的表现是 :研究视野的拓展 ;批评标准的多元化 ;研究方法的丰富多样。高校《现代文学史》教学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应采用与现代文学研究转型相契合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科学这一元素从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从文艺理论、创作思潮和作品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就通俗文学来说是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翻译、创作和出版热潮,此热潮在20世纪出现了两次。就严肃文学来说,写实主义一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牵制,那就是科学;写实主义不仅是技法上的,还是思潮性的,是现代文学的主潮;主潮的背后更有理论上的科学方法论和观念论在作支撑。这一切都反映了文学生命的历史性、普遍性的蜕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