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流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空间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独特性,也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民族强烈的自强精神和突出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文明、渔猎文明、牧业文明、城邦文明和玉器文明。黑龙江流域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有密切来往,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撞击中,两个文化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既有利于黑龙江流域民族吸收中原文化优秀的发展因子,促进北方民族各族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明,使黑龙江流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既从总体上探讨了中原文明影响下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文化特色,又从各个民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解读,期望这组笔谈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流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空间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独特性,也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民族强烈的自强精神和突出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文明、渔猎文明、牧业文明、城邦文明和玉器文明。黑龙江流域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有密切来往,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撞击中,两个文化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既有利于黑龙江流域民族吸收中原文化优秀的发展因子,促进北方民族各族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明,使黑龙江流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既从总体上探讨了中原文明影响下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文化特色,又从各个民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解读,期望这组笔谈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流域生活的各民族 ,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其主要特色是民族强盛、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开放与封闭并存、大工业大农业大城市。黑龙江流域文明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贡献主要是 :民族兴起 ,统一中原 ,推动中华文明 ;中西兼容、开放包容 ,丰富了中华文明 ;辛勤创业、无私奉献 ,促进了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原系我国内河,其流域河流众多,山脉纵横,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黑土先民,形成了多元文化.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虽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但与中原华夏文化有密切关系,属于中华民族文明渊源之一.由于中华文化的北传东渐,使得黑龙江流域不仅是东北亚腹地文化的集中区域,又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北亚腹地文化向日本列岛、美洲大陆辐射与传播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各民族传承着一部黑龙江流域文明史 ,具有边疆性、多元性、融合性、民族性等地域特色 ,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 ,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 ,目的在于激发黑龙江人的干劲 ,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富饶  相似文献   

6.
女真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女真人以这个名字在东北亚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一千年,如果说,黑龙江流域文明有6000年的历程,女真人拥有六分之一的时间,金戈铁马纵横东西,幅员万里,把黑龙江流域文明推向了巅峰,女真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一、千年女真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联合组建。本中心的宗旨是探求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本中心在黑龙江流域文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流域文明”概念的提出虽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研究实践却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中外学者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多重视角对黑龙江流域文明进行探索,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尤其是清代学人吴大潋、胡省三与曹廷杰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其意义更为重大,如果没有这些学术积淀,今天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则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9.
方世南  马婧 《学术探索》2023,(11):49-5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十分重大。在现代信息网络化社会,网络文明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呈现的一种追求真理、爱国守法、崇德尚学、诚实守信、仁爱友善的重要文明现象,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网络世界的网络文明和客观实在世界的现实文明相辅相成、协同共进,以强大合力发挥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和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巨大功能。充分认识协同推进网络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深厚理论基础,把握协同推进网络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大时代价值,找准推进网络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双向发展与共同进步的实践路径,是新时代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部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现代化,就是变革现在正阻抑、破坏文明主体和文明发展的社会制度,解决制度矛盾,促进文明主体和文明的发展,因此不仅工业文明中落后国家要现代化,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面临现代化的任务。现代化的根本在于民主制度和文化,由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民主是现代化的主旋律;人类进入21世纪,民主的开展依然是文明进步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复兴中的中华民族必须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强化公有制度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以民主为原则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中华民族现代化要求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观,包括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礼而兴、文明以伦理为荣、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伟大、文明决定国运等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文明观与中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是中华文明得以创造的思想和理论条件,对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发挥着思想和理论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观得以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正是有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历史和现实支撑,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才能形成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华文明自身的不断演化以及中国与世界各民族国家不同文明间交往的日益深入,习近平文明观得以孕育生成。这一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来制定探源中华文明的新标准、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共同价值理念,是胸怀天下的文明观;强调人民是文明创造的主体,以保护人民的人权为文明创造的最终目的,是人民至上的文明观;注重从长时段的历史纵深中认识文明、在世界历史的生成视野中创造文明,是大历史的文明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习近平文明观的鲜明特征,既体现出中华民族在涵养博大精深中华文明过程中的传承与坚守,又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对待世界不同文明时的立场与态度。深入理解这四大鲜明特征,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等问题的战略思考和系列论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之治”的发展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过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还是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之治”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在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中生发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之治”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基石是充分激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关键是不断彰显制度优势和提高治理效能,基本要求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赫哲族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文明成果,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类型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环境、经济、政治等原因,赫哲族文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深入研究赫哲族文化内涵与特色、传承与变异,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益于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益于引导赫哲族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有利益三江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6):F0003-F0003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流域文明学科2009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梯队带头人喻权中,后备带头人庄鸿雁,第三梯队于学斌、金刚、王璐。  相似文献   

16.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大的灌溉系统是红河流域梯田农业的基石,也是红河流域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红河流域各民族人民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构筑了一个自然环境、人居、梯田三位一体的生存系统,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对水的科学认识与利用。当地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文化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4,17(4):62-66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在文明的框架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指引的基本方向。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在划分出文明与野蛮界限的基础上,拓展文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促使文明发展划出古今的界限,升华文明发展的总体层次。对中国而言,在其历史发源阶段,就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突破野蛮、突进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也长期处在领先的位置。在近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受到局限。“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则内涵着接受、转化并创制现代文明的丰富含义。在文明持续发展的进路上,“中国式现代化”所确立的中华民族复兴,以及有贡献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两个目标,既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引,又是对人类文明的推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的平台上可以得到肯定的基本理由。  相似文献   

19.
人类系统的发展是纵向社会形态更替与横向融合一体化的统一,应重视文明横向发展研究.具有地缘—利益性质的文明共同体是文明融合发展的主体,不同文明共同体间的竞争与借鉴构成文明融合的基本方式,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则深刻揭示出文明融合发展的本质.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信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