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保护地役权是权利持有者对于不动产施加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的一种非占有性利益。自 19 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用保护地役权和土地信托来保护未开发的土地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机制。 美国环境保护地役权在性质上属于属人地役权、公共地役权和约定地役权,作为混合财产权形式的代表,它较好地平衡了土地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从而成为一种有别于“命令与控制”模式的柔性环境规制手段。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农业的生态经济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经济价值观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本文讨论了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 ,从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角度对环境资源价值论进行了述评 ,探讨了生态经济价值观的实质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北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而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必将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必须放弃。西北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形成尖锐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失衡,即具有有限理性的利益主体以社会公众和他人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却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要促使西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就必须以利益调整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的行为特点为逻辑起点,以切实可行的成本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根本措施和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县域经济竞争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县域生态经济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建设最基本的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经济将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海洋生态资源日益贫乏 ,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海洋生态资源系统满足这一需求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过去一直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资源的有偿使用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单纯将价值观视作主客体之间的满足与需要是片面的、孤立的,是有失偏颇的,同时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只重主体价值轻客体生态价值的倾向。因而,应切实把握好价值与主客体间的关系,准确协调主体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环境哲学视域,分析生态价值应有的地位,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意义,并结合生态危机,探究生态危机下的生态价值与人类价值取向问题,促进主客体间的协调互益,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型生态环境之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培育绿色文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对资源环境的权责不对等问题,生态文明城市应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的文明城市,为使文明城市既能青山绿水常在,又能金山银海富存,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拓宽经济发展思路、变革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探索走生态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9.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是现代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构建生态文明,就是在意识层面改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强化人与自然的平等,以构建生态意识文明;在法律层面健全法制而约束人类行为,以构建生态法治文明;在实践层面注重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构建生态行为文明。这些都是要使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想深入到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山多地少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 ,山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使三峡库区的经济取得长足进步 ,只有保护库区山地生态自然资源 ,促进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本文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推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间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原理对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方进行博弈分析,由此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和有限性特征凸显了公平和正义的份量,对环境责任的“分摊”不公和对环境利益的“分配”失衡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贫困和环境危机,深刻地触及到环境问题的核心,这也为正义引入环境领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环保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资源回收、节约能源等方面。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效果取决于生态伦理的发展及其实践。(1)应当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传统观念;(2)改变过度消费观念;(3)正确处理好代内利益公平和冲突问题;(4)正确处理好代际利益与代际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自然保护区游憩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升温,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游憩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两者间的平衡常常被打破。本文借助LAC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中上述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探讨了与游憩容量相关的因素和调节手段,并提出了缓解当前自然保护区游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是中国环境保护最为重要的两种制度工具,二者相互交织、共生共济,型构了中国环境法治的实践图景;环境法律政策化和环境政策法律化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之间联接、互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环境法律政策化应以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功能"区分"为前提,实现环境政策对环境法律灵活性机能的补给与拓展;环境政策法律化则是以法律的稳定性持续彰显现代环境法治理念与价值的重要方式;囿于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工具性局限,中国环境法治的未来发展应当走向以制序为基础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决定社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面临着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只有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历史上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找出了实现生态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对接、生态系统与开发方式的对接以及保护与建设并行等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链接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由布摩传承的古彝文献,不仅是对彝族千百年来人文历史的生动记载,还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古彝文献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着重描写,形成了一些显著特征:它更多关注自然生态在创世中的地位;自然生态是一个系统;世界观烙印上了浓重的生态色彩;人生存于自然并与其天然的亲缘观念,对美好生态环境有了更多的愿景。近代以来,彝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云贵高原西北部今毕节市一带,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带来了生态破坏的恶果。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恰好促使人们对人与生态关系、人类生态行为的重新检视。  相似文献   

19.
环境法产生和兴起于环境危机的时代,在法律领域承载着应对环境危机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完成环境法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环境法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首位重要的法律部门。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的价值追求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应然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理念。由此,环境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法律部门的价值追求:环境法的正义价值表现为追求多面的正义,包括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环境法的秩序追求是生态秩序;环境法的利益追求是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生态环境利益、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协调与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