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略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工业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借鉴西方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吸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思想精华 ,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民生主义工业化目标。这一目标既注重实现工业化 ,又注重实现经济平等 ,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原理 ,也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建设主张基本一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磊 《社会科学家》2006,(Z1):222-22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民生主义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历史所能允许的条件下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民生主义从思想的酝酿到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行动纲领经历一个逐步与中国当时社会相结合的过程.本文从孙中山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谈谈民生主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程美东 《人文杂志》2002,(3):130-136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是孙中山一生奋斗的根本目标。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非常丰富 ,这些论述集中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即土地、资本、实业、教育。因而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教育 ,就成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了预防中国资本家垄断的流弊,他提出了民生主义学说.民生主义凝聚了孙中山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考虑和谋求人民"共同繁荣昌盛"的崇高理想.他的民生主义目标--"均富"、构建"小康之家"社会,与我国今天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相互呼应 .虽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在哲学基础、阶级基础与策略基础上根本不同,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但他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等思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仍有着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民生主义中的对外理念和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视民生为一切社会活动的重心,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学术界对民生主义作了大量研究,尤多着眼于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基本原则的阐释和解析。如果对其所含对外理念和主张作进一步探析,可以完整地认识民生主义全貌,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三民主义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孙启周  司桂梅 《东岳论丛》2004,25(4):165-169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是孙中山思想最具特色的部分。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中心是发展资本主义 ,目的是推进国家工业化 ,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民生主义所展现的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 ,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实现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 ,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也充分体现了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代并进的革命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7.
民生主义多被定性为"主观社会主义",源于列宁依据孙中山演说俄译文错译而作出的误判。从孙中山本人信念,民生主义的两大根本特征,及他对社会主义各流派的继承批判和独特创见来看,民生主义实为具有特定内涵和范围、理论和取向的社会主义。民生主义以公平正义为思想核心,强烈反对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坚决维护工农民众权益,提出用"共享"原则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并勾勒出理想的社会主义图景,摒弃了旧式平均主义,充满了新的时代精神。其实行民生主义的举措,以实现社会革命目的为指向,又以采取改良方式为手段,力求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反对照搬外国模式,为时人及后人提供了一个极有教益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赵铁锁 《理论与现代化》2014,(2):F0003-F0003
韩剑锋博士所著《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是一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作新的历史梳理和科学评判,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无疑对我们具有开阔视野和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由民生主义看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政治家之一。他以西融中,较系统地提出了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民生主义。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民生主义还停留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层次,但其中有许多建设性的观点,被其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印证。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研究,前人多从社会经济的视角进行评价。本文式图通过剖析孙中山民生主义在国际关系、区域关系、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引喻,阐述其和谐共融的文化取向,从而揭示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谢从高 《江汉论坛》2004,3(5):65-67
三民主义对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陈独秀对三民主义及其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进行过阐释。陈独秀的阐述大体能够结合革命形势、服从斗争需要。但同时又存在理解比较简单的问题,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同时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作知识谱系学的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中,也有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两种主要的文学现.如何认识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在新时代汲取其理论资源,建设当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五四新文学运动与1928年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关系,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两个主要理论与实践的资源中的有益的东西,在科学发展现指导下,解决好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人的生存发展看网络虚拟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实在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存境域.借助网络技术,虚拟实在不仅拓展了主体自由发展所需的自由时间,而且为主体自由发展所需的知识的民主化和交往的自由化提供了一种技术可能.但是,知识的民主化和交往的自由化不可能从网络技术那里自动发生出来,它受到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互动因素的决定与制约.审慎思考当前中国网络现实和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人与网络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性所为.  相似文献   

14.
最高法院与全国人大的关系是我国宪法规范的主要范畴,从最高法院和全国人大关系的宪法设计来看,全国人大监督权的行使与最高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但是,最高法院与全国人大关系的宪法设计和《法院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支撑下二者关系的实践运作之间,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这种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司法制度的设计、对法院地位和功能认识以及近些年来社会公众对法院系统腐败现象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应地,我国最高法院和全国人大关系的发展,应当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谋求宪法权威的树立、法院独立审判的保障和法官任免、监督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钟祥财 《江汉论坛》2006,3(12):82-86
本文把民众意识作为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份重要农业思想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农业发展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它同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理性、建立健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制度密不可分。这些重要的思想因素,在这两份资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对民众经济思想的忽略和压制,是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这给后人留下的有益启示是:在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时,必须重视经济行为主体的意愿和利益。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以革命家的视野和气派,站在浩荡前进的历史潮流的前面,在科学的进化论指导下,自觉地把现代民权观同历史上的民本主义对接,并从时代高度拓展与深化了民本主义思想内涵,通过现代民本主义的崭新理论形式,在中国民主革命和共和建设中,显示出巨大的思想威力,其丰富新鲜的思想内涵,谱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丽篇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1 50多年前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并指出它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大大升华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要进一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就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8.
民众信仰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层面的问题必然反映到当前中国民众的精神层面中来.当前,中国民众精神层面存在着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主义信仰遇到冲击.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信仰的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并进行科学归因、合理引导.当前导致中国部分民众社会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带来的影响,也有中国社会主义沧桑历史中极左思想对民众的心理影响的阴影,还有现实中国所出现的矛盾在人们心理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民调解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今天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正在不断萎缩。但是,人民调解制度在解决纠纷中有其文化和现实合理性,理应成为现代纠纷解决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作用的正常发挥必须以对原有的人民调解制度的重新建构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人民调解作为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机制,在化解矛盾、平息纷争、消除隔阂、沟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调解委员会只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夸大人民调解的作用、将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化、司法化都是与现代法制精神相违背的。只有正确理解人民调解的涵义、正确界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才能发挥人民调解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